2023年是小红书成立的第十年,作为我国“种草”领域的佼佼者,小红书一度被网友誉为“国民种草机”。为何一款数字媒介能够在短短几年内强势介入“种草”领域并获得如此快速的发展?其中人与媒介技术的交互实践在“种草”生态形成过程中发挥了怎样的作用?这种基于数字媒介产生的“种草”现象如何才能长期健康地存在并发展下去?这些都是值得关注的问题。 本文引入“可供性”这一中距性、关系性理论作为媒介研究的理论视角,运用参与式观察法与深度访谈法聚焦国内最大的数字“种草”平台——“小红书”,观测数字“种草”现象是如何在数字媒介小红书物质性与用户实践能动性的互动之间形成的。通过厘清参与小红书“种草”实践的用户分类,借助高阶可供性与低阶可供性分析数字媒介的物质性与小红书用户参与“种草”实践之间的关系,而想象可供性则作为透视参与小红书“种草”实践的用户能动性的理论视野予以应用,最后重新审视小红书“种草”面临的具体问题,从而对当前小红书“种草”现象的研究做出前瞻性思考。 研究发现,第一,参与小红书“种草”实践的用户可以被归纳为生产型用户和消费型用户两类;第二,小红书以“平台”的身份深度嵌入人类日常生活,并为平台内用户编织出一张巨大的“种草”关系网。第三,小红书为不同类型的用户参与“种草”实践提供了物质性的可能,其中,物质性在激活生产型用户的同时也在迎合消费型用户;第四,生产型用户与消费型用户对小红书的想象、感知与协商致使其对小红书原有物质结构进行转译,为参与“种草”生态的营造提供了行为的能动性,并在此过程中逐渐强化自身的平台粘性;第五,从用户参与“种草”行为的理性视角出发,思考不同用户在与小红书交互过程中已经出现的异化行为,并基于可供性理论为小红书“种草”生态的长效发展提供可行性建议,一方面,小红书与两类用户应当和解,学会用交往理性克服科技理性,另一方面,小红书应当给予用户数据“可删除”的选项,防止由于算法过于精确而诱发的“种草”成瘾行为。 总体来说,小红书能够被誉为“国民种草机”是受到来自数字媒介的嵌入性、连接性、物质性以及不同用户感知与想象的双重力量交互作用的结果。在移动互联网与数字电商飞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数字媒介与用户相互“敞开”,这种开放性的姿态使得数字媒介与用户彼此“吸引”,并在反复互动中创造了新的媒介可供性,“种草”现象则在这个过程中应运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