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地区作为我国重要的玉米、大豆种植区,随着种植面积逐年增加,虫害的发生也日趋严峻,成为严重影响玉米、大豆产量和品质的重要因素。在保护黑土地的大背景下,通过改变栽培模式,以期达到减少害虫危害的目的。本试验通过对吉林省长春市种植相同品种不同栽培模式的连作大豆(A)、轮作大豆(B)、连作玉米(C)和轮作玉米(D),采用定点定株法、网捕法和掘土法对玉米、大豆田节肢动物进行采集鉴定。对玉米大豆在连作及轮作模式下田间节肢动物群落组成、季节变化规律及群落结构特征进行了比较分析,旨在掌握不同栽培模式对节肢动物发生的影响。主要试验结果如下: 1.分析了不同栽培模式下节肢动物组成及个体数量。连作大豆田共采集到6个纲,16个目,87个科的节肢动物,个体总数为9733头,轮作大豆田共采集到2个纲,11个目,79个科的节肢动物,个体总数为6159头。连作大豆田中半翅目昆虫个体数占比最高为55.61%,膜翅目昆虫物种数占比最高为23.58%,轮作大豆田中缨翅目昆虫个体数最多,占比达46.91%,双翅目昆虫物种数占比最高为27.93%。连作玉米田共采集到4个纲,11个目,36个科的节肢动物,个体总数为1379头,轮作玉米田共采集到4个纲,10个目,33个科的节肢动物,个体总数为4373头。轮作和连作玉米田中均表现出半翅目昆虫个体数量最多,占节肢动物总数的85%以上,鞘翅目昆虫物种数占比最高,在35%以上。 2.划分了不同栽培模式下节肢动物亚群落。玉米、大豆田节肢动物群落按食性划分为害虫、天敌和中性3个亚群落。在各田块3类亚群落个体数中,A、B两大豆田和C、D两玉米田均表现出害虫亚群个体数占比最多,分别为91%、88%、90%、95%,连作大豆田大于轮作大豆田,轮作玉米田大于连作玉米田;对于天敌亚群落,A、B、C、D四个地块占比分别为8%、10%、10%、5%,轮作大豆田高于连作大豆田,连作玉米田高于轮作玉米田;对于中性亚群落,A、B两大豆田占比分别为1%和2%,玉米田中,中性亚群落个体数量最少,占比较小。 3.分析了不同栽培模式下节肢动物群落季节变化规律。长春地区大豆田节肢动物群落结构呈现出四段式季节变化规律,在长春汛期7月中旬到8月初个体数均出现剧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玉米田节肢动物群落结构呈现出三段式季节变化规律,两种不同栽培模式下节肢动物个体数量均在8月下旬出现上升趋势。比较田间节肢动物群落中3个亚群落的相对丰富度发现,A、B两大豆田中害虫亚群落和天敌亚群落均表现出先上升后平稳再下降的三段式,中性亚群落丰富度变化不明显;C地块中害虫亚群落丰富度变化较大呈现先上升后下降再上升又下降的四段式,天敌亚群落和中性亚群落丰富度指数变化均不明显;D地块中天敌亚群落和害虫亚群落丰富度指数变化相反。 4.分析了不同栽培模式下节肢动物群落结构特征。玉米、大豆2种不同栽培模式下田间节肢动物群落的多样性指数、丰富度指数、均匀度指数、优势度指数均无显著性差异,说明栽培模式对玉米、大豆田节肢动物群落影响不显著。在亚群落的比较中,大豆田各亚群落多样性指数、丰富度指数和优势度指数间均无显著性差异;各亚群落均匀度指数比较中,连作大豆田中性亚群落均匀度指数明显高于轮作大豆田。玉米田各亚群落多样性指数、丰富度指数、均匀度指数和优势度指数间均无显著性差异。 5.分析了不同栽培模式下节肢动物优势种。经过对玉米、大豆田内所有物种优势度计算得出,大豆田优势种害虫为豆喙蓟马和大豆蚜,玉米田优势种害虫为玉米蚜。各优势种个体数的时间动态在不同栽培模式下变化一致,大豆田内在8月前主要是豆喙蓟马发生较多,进入8月后则是大豆蚜发生量较多,玉米田中玉米蚜从8月下旬开始发生量突增,因此大豆田应在8月前着重防治豆喙蓟马的发生,8月后防治重点应放在防治大豆蚜上,玉米田应在8月下旬开始加强对玉米蚜的防治。通过对优势种发生量的差异显著性比较分析,发现A地块优势种总发生量显著高于B地块,大豆蚜发生量极显著高于B地块;在玉米田中,优势种的发生量无显著性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