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杭州网红打卡地景观生产研究——以小红书平台为例

杭州网红打卡地景观生产研究——以小红书平台为例

扫码查看
在消费主义的语境之下,“网红打卡地”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应运而生,并成为一种媒介景观引发流行效果,吸引着人们前往参与打卡。首轮打卡者通过媒介的景观呈现进行“线上种草”,带动围观者产生“想要进一步探索”的想法;然后这些线上景观的围观者再通过“线下体验”完成与实体空间“相遇”;最后,人们将打卡照片或视频“线上分享”,进行景观再生产。后续又会引发围观者“线上种草—线下体验—线上分享”,进入一轮又一轮的传播循环,由此促成了“网红打卡地”景观生成的闭环过程。本研究试图从这条闭环过程入手,以杭州城市的“网红打卡地”为例,通过内容分析法、半结构访谈法对“网红打卡地”媒介景观的生产方式与特征、打卡者与实体空间“相遇”的实践行为及旅行书写后的媒介景观再生产进行探究。 首先,在社交媒体的介入下,“网红打卡地”成为媒介景观。本研究利用内容分析法发现小红书打卡笔记通过图文呈现、人景共现和热门话题包裹的内容生产方式,辅之以景观类比、滤镜加持和构筑文化符号的意义生产方式,将景观空间打造成吸引人们前去打卡的媒介景观。其次,笔者对近期去过杭州旅行的打卡者进行访谈。发现打卡者的驱动力来源于凝视笔记所产生的景观想象,这种想象进一步触发打卡者完成具有仪式感的媒介朝觐。在具身实践过程中,打卡者完成从“参观者”到“参与者”的身份转变,以个体视角的具身实践构造出地方认同感。最后,打卡者将旅行书写进行线上反馈,这种反馈不仅是媒介空间中的自我呈现,也促成了参与式共建下的景观再生产。 值得思考的是,“网红打卡地”促进文旅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负面效应,如景观规训导致了个体在打卡实践中迷失;热门“网红打卡地”的互相模仿导致空间生产高度同质化丧失地方特色;景观管理失职可能存在户外风险问题,导致游客危险频出等。以上问题需要个人、平台、商家和政府加以重视,多方合力共同“网红打卡地”的良性发展。

王嘉依兰

展开 >

网红打卡地 媒介景观 地方认同感 空间再生产

硕士

新闻与传播

彭焕萍

2024

河北大学

中文

G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