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安徽建筑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安徽建筑
安徽建筑

石冬冰

双月刊

1007-7359

jian5891@mail.hf.ah.cn;ahjz5891@163.com

0551-2860925(主编室)2860963(编辑部)

230001

安徽省合肥市环城南路28号

安徽建筑/Journal Anhui Architecture
查看更多>>本刊是安徽省工程建设领域的综合性科技刊物,有着30多年的办刊历史,是中国核心期刊(遴选)、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数字化期刊群全文收录期刊\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来源期刊,由国家图书馆、北京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和中国版本图书馆收藏。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日常生活视野下城市口袋公园改造设计——以郑州市丰庆路口袋公园为例

    贺玉龙贾琦秦梦梦张瑶...
    3-5页
    查看更多>>摘要:口袋公园是城市公园的类型之一,是城市开放公共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园能够对人们的心理和生理起到调节和控制作用,能够在当下快节奏的生活中较大的缓解人们的心理压力.当前,我国城市化进程已进入一个新的高度,大量土地被用于建设,建筑密度逐步提高,在这个背景下尺度合理的口袋公园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口袋公园作为一种绿色开放空间能够极大的缓解城市建设与生态平衡之间的矛盾,口袋公园以其尺度小,占地面积小,碎片化等特点分布于城市的各个角落,且具有一定的普适性.它逐步成为人们休憩娱乐的首选场所,在城市中的重要性也日趋提升.文章通过总结前人的研究成果,并在此基础上对所选区域进行设计改造,以期明确口袋公园的优势与不足,并为相关设计人员提供一些借鉴和思考.

    口袋公园设计改造景观设计

    闽中土堡初探

    乔晓阳袁安卿张苗苗李刚...
    6-7,40页
    查看更多>>摘要:闽中土堡是福建省特有的一种大型防御性夯土建筑,因其分布于福建中部地区,故而得名闽中土堡.文章通过探寻闽中土堡的产生与发展脉络,厘清其历史沿革,总结分布区域及选址要求,剖析其建筑形制特点,正确认识闽中土堡这一防御性乡土建筑.

    闽中土堡历史沿革选址防御建筑

    多维度视域下城市"水"治理的理论与实践分析

    易文芳涂超群
    8-9页
    查看更多>>摘要:水作为人类繁衍、城市发展的重要资源,"水"病目前已成为全球共同的问题.通过剖析城市"水"病的现状及突出问题,梳理历史上基于治水研究所形成的"水生态"治理、"生态活水"治理、河湖水系连通、分疏治水理论以及基于城市建设研究所形成的"城市双修"、系统治理、海绵城市的相关理论成果,探讨多维度理论下的实践与成效,旨在为新时代条件下进行城市"水"景观与空间处理提供理论依据与实践价值参考.

    城市双修水生态生态活水水系连通分疏治水

    晋中晋商大院的影壁雕塑比较分析

    郭晓桔
    10-11,3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前山西晋中各地的晋商大院雕塑影壁存在混杂不清等问题.文章选取山西晋中地区南、北、中三家晋商大院的影壁雕塑为研究对象,以文物、图像及文献资料作为依据,对山西晋中地区的晋商大院影壁进行梳理,并详细对比影壁雕塑内容、特征及文化性,以期解决晋中各地大院的影壁雕塑部分特征混淆的问题.

    晋中晋商大院影壁雕塑比较研究

    传统村落空间基因感知对游客满意度的影响研究——以歙县雄村为例

    童华鲲肖然程极悦
    12-15,29页
    查看更多>>摘要:传统村落空间基因蕴含"空间-自然-人文"相互演化的时空信息,对树立地方特征和文脉传承具有重要作用.文章以雄村为例,在梳理村落空间基因的基础上,通过构建结构方程模型的方法,探究空间基因感知对游客满意度的影响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外部空间基因感知对游客满意存在显著正向作用,游客对空间基因的感知相互促进,游客地方感对游客满意度存在中介影响效应.并基于研究结果提出保护与发展之间相互协调的传统村落保护方法.

    传统村落空间基因感知游客满意度雄村

    城市文化遗产的绿道规划与系统保护——以武汉市洪山区为例

    陈鲲
    16-18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城市演变速度不断加快的背景下,历史遗产与文化景观碎片化散落在城市中,并未有效地连接成一个整体.城市历史遗产绿道规划的目的是使历史遗迹具有连贯性,需要通过绿道将这些历史遗迹串联起来,变成线性的历史文化遗产生态廊道.将分布在不同区域中各种形式的历史遗产连接在一起,可以为城市居民创造形式更加多元、趣味性更强的文化空间.洪山历史地段需要对用地布局和用地结构进行调整,重视开发片区的整体性以及利用土地的复合性,防止出现"小而全"的用地结构模式,促使经济、社会以及环境的均衡发展.并以洪山片区的历史文化遗产为核心,展现城市旅游性、文化性以及生态性等,彰显出城市拥有的绿色意境以及活力的特征.坚持绿色设计理念,展示出生机勃勃、绿意盎然的城市形象.

    城市历史遗产绿道复合型设计环境廊道山水城文

    基于健康共生理念的办公建筑设计策略研究

    方必根陈文祥
    19-20页
    查看更多>>摘要:"十四五"时期,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城市开放多元化的要求越来越高,现有的建筑观念难以满足其需求,建筑需要积极进行绿色转型和高质量发展.文章基于健康共生的建筑设计理念,以滁州邮政储蓄银行建筑设计为例,从城市、区域、建筑三个层面构建健康共生的城市单元,通过对肌理的有机发展和建筑可持续发展的分析,制定了该项目的总体设计、区域设计和建筑设计,塑造了健康绿色的城市环境,提高了共生单元的建筑品质.

    健康共生城市肌理区域界面建筑场所

    中国古建筑布局和景观关系对现代建筑设计的启发——以南京愚园为例

    李宇轩
    21-22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分析和研究中国古建筑的功能空间与其景观布置之间的关系,以及功能空间和景观组合在现代建筑中的应用,对现代建筑的设计具有指导意义,同时对于文化传承具有十分积极且重要的意义.文章基于古典园林设计视角,以南京愚园为例,分析园林建筑与景观的关系及其对现代建筑设计的启发.

    建筑设计园林景观布局愚园

    片区发展视角下的历史街区保护及更新策略——以武汉市都府堤红色街区为例

    徐瑶
    23-24页
    查看更多>>摘要:都府堤红色街区位于武汉市武昌区解放路北段,片区内有武汉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中国共产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旧址、毛泽东同志旧居,是湖北省开展红色革命宣传教育的重要阵地.该片区景观特色分明、红色经典密集、主题文化浓厚,其保护与更新需要经过长时间的研究与实践.文章结合紫线保护范围及现状空间特色,将整个场地分为重点保护区、风貌控制区、风貌协调区三个层级进行保护规划.优化街区交通组织,并将片区分为红色教育区、文创产业区、传统历史街区这三个功能片区进行特色设计,全面提升历史风貌及现代气息,打造"教育、历史、创意"的分区式文化体验.

    都府堤历史街区保护及更新

    城市更新视角下的历史文物建筑修缮技术研究

    赵川郜业强王培博
    25-26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以天津市意式风情区某历史文物建筑为例,从城市更新视角下探讨历史文物建筑的再利用问题.坚持"保护第一、救援第一、合理利用、科学管理"的原则,尽可能保护历史文物建筑的历史信息和价值载体,结合城市更新发展的思路,对既有建筑进行保护、修复、加固和利用,分析了历史文物建筑现状的病害特征,坚持在"不改变文物原有状态"和"最小干扰"的原则上提出修复加固方法,为今后历史文物建筑的提升改造提供技术参考.

    城市更新研究价值修缮方法特征分析历史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