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安徽农业大学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安徽农业大学

宛晓春

双月刊

1672-352X

ahnydxxb@163.com

0551-5786705,5786369

230036

合肥市长江西路130号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Anhu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安徽农业大学学报》为安徽农业大学主办的综合性学术期刊,是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信所)、中文核心期刊(北大图书馆)和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现被6种国际重要检索系统收录,它们分别是:美国《化学文摘》(CA)、俄罗斯《文摘杂志》(AJ)、美国《剑桥文摘》(CSA)、英国国际农业与生物科学中心数据库(CABI)、英国《动物学记录》(ZR)和国际农业文献检索(AGRIS International),同时被国内万方、同方、《中国生物学文摘》和《中国农业文摘》等十几家数据库及文摘期刊收录。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柱面加压法对木材表面密实的机理研究

    刘丹丹张佳琦宋杰关惠元...
    391-396页
    查看更多>>摘要:木材表面密实化是提高木材表面密度和硬度的有效方法,以往研究中大多采用平压法,木材表面密度提高的同时中心层也得到了密实,损耗了材积,因此有必要探索一种低材积损耗的木材表面密实方法.采用柱面加压法对木材进行表面密实,以半无限平面的线载荷理论为基础,利用有限元分析软件对柱面加压法木材表面密实进行模拟,优选出了柱面加载头的半径大小,并进行实验验证,探求加载头半径对木材表面密实效果的影响.半无限平面的线载荷理论分析表明,柱面法加压时,应力分布由表层向下逐渐衰减,与平压法中力的等值传递相比更适合木材的表面密实,且圆柱体半径越小,表面密实效果越好;有限元模拟结果更直观地表明了柱面加压时的应力分布情况,密实层均集中于表层,且加载头半径越小,密实层越集中于表层且越密实,压缩量越大,表面密实层厚度越大且越密实,根据模拟结果优选加载头半径的大小为10 mm及以下;实验验证的结果与理论分析及有限元模拟结果一致,当采用半径5mm加载头压缩3mm时,表面密实层最大密度达到783 kg·m-3,比未密实前提高了82.6%,表面硬度和耐磨性也显著提高,但材积损耗仅为12%,较平压法大大减少了材积损耗.柱面加压法较平压法更适合于木材的表面密实,提高木材表面性能的同时材积损耗大大减少.

    柱面加压法表面密实有限元法实验验证

    黎藤节间与节部纤维形态特征的径向变化

    米海娜汪佑宏于建芳张涛...
    397-40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更好地指导藤材的合理利用,缓解日益紧张的木材供需矛盾,采用显微图像分析方法,对3组黎藤试样2 m处藤节间与节部的纤维形态特征进行了观察与统计,并进行对比与分析.结果 显示,黎藤节间与节部纤维的长度、宽度、长宽比、腔径、双壁厚分别为981.779和921.271μm、7.786和8.719μm、130.822和113.021、3.716和3.669 μm、4.070和5.051 μm.由藤芯到藤皮节间处纤维长度和长宽比均呈现先增后降的趋势,节部处纤维长度和长宽比、节间纤维宽度均呈现逐渐下降的趋势;节间、节部处纤维腔径及节部宽度均呈现先降后增的趋势;节间处双壁厚呈现逐渐下降的趋势,节部处双壁厚呈逐渐增加的趋势.经F检验,在0.05水平上节间与节部处纤维宽度和双壁厚存在极显著差异.平均纤维微纤丝角为42.71°,变化区间在39.38°~46.03°;平均纤维素结晶度为46.96%,变化区间在44.10%~49.82%,且藤皮处结晶度大于藤芯处.

    黎藤节间节部纤维形态特征微纤丝角结晶度

    一株耐盐菌的筛选、鉴定及对苯酚和镉耐性特征

    刘亚楼樊霆刘如潘丹丹...
    402-40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研究高盐环境下菌株生长情况及对污染物的耐性特征,从危险废物填埋场渗滤液中筛选得到一株耐盐菌,编号为WS-1.通过对其形态进行观察,以及革兰氏染色和16S rDNA基因序列分析,可以鉴定该菌株为葡萄球菌属(Staphylococcus sp.).通过调节培养基的盐度、pH,研究其对WS-1生长的影响,并考察WS-1对苯酚和镉的耐受性.确定WS-1在盐质量分数为5%~10%、pH为7.0、温度30℃时生长最好.WS-1在苯酚浓度0~-1 000mg·L-1的范围内均可很好生长,低浓度苯酚能促进菌株生长,高浓度苯酚会对菌株生长产生抑制作用,72h内,菌株对苯酚的降解率可达38%左右.在Cd2+浓度在1~5 mg·L-1时,WS-1生长不受影响,当Cd2+浓度达到10 mg·L-1,抑制作用明显,延长WS-1生长周期.低浓度时WS-1对Cd2+去除率在90%左右,高浓度Cd2+去除率在40%左右,效果不明显.WS-1可为高盐度含有机废物和重金属废水生物处理提供菌株资源.

    耐盐菌16SrDNA生长特性苯酚

    耐锰菌的筛选、鉴定及其吸附能力分析

    李琪熊晶晶邓国志武超...
    409-414页
    查看更多>>摘要:筛选一株具有吸附重金属锰能力的菌株,且对其吸附机理和吸附效率进行研究分析.通过16S rDNA序列进行鉴定;用最小抑菌浓度(MIC)测试对不同重金属的耐受程度;研究不同环境因素及锰浓度对菌生长的影响;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ICP-AES)、扫描电镜-能谱仪(SEM-EDX)、傅里叶红外显微系统(FT-IR)等仪器对该菌株吸附重金属效率及相关吸附机理进行研究分析.结果 发现,16S rDNA序列表明该细菌属于Ralstoniapickettii菌属,命名为ADZH5101.R.pickettii ADZH5101对不同重金属耐受性为Mn2+>Cd2+>Ni2+>Zn2+>Cu2+>Co2+,其中耐受锰浓度可达2 200 mg·L-1.SEM-EDX结果显示吸附后,细胞表面有晶体析出,锰离子含量占总元素16.19%;FT-IR结果显示参与吸附过程的官能团包括—PO43-、胺基中的—C—N—、—M—O(O—M—O)、酰胺基(—CO—NH—)和C—H基团.同时ICP-AES结果显示在锰浓度为450 mg·L-1时去除效果最好,达到180 mg·L-1左右.

    细菌重金属耐受性吸附

    生物炭与螯合剂配施条件下土壤无机磷的动态变化

    杨洋张阳郝宇苏国立...
    415-42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提高土壤磷素使用的有效性,以辽宁碱性土壤为研究对象进行试验研究.采用室内培养,测定了在不同地力下,生物炭与3种螯合剂(草酸、柠檬酸、EDTA)在低中高三种浓度下对土壤磷素的活化规律.从各形态无机磷自身活化情况来看,土壤中Ca2-P、Ca8-P的含量有所提高.其中Al-P的活化率最高,低中高地力在3种浓度下的平均活化率为34.5%,35.1%和35.3%,Ca-P的活化率最低,但是其贡献率最高,含量占到土壤总无机磷含量的74.4%、73.5%和72.9%.土壤无机磷总活化量以及各形态无机磷组分含量随着螯合剂浓度的升高而增多.相同浓度下,草酸的活化能力最强,其次为EDTA.低浓度时,柠檬酸对Fe-P的活化能力最强,草酸对Al-P的活化能力最强.在中、高浓度时,草酸对各形态无机磷的活化能力都最强.试验证明生物炭与螯合剂配施,可以有效增加土壤磷素无效态向有效态的转化.

    生物炭螯合剂无机磷组分盐碱土

    基于表层土壤光谱的耕层土壤有机质间接估测

    钟浩李西灿翟浩然周钰...
    421-42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解决遥感技术在监测耕层土壤有机质方面的应用问题,利用表层土壤光谱对耕层土壤有机质含量进行估测.以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区的袁层、耕层各76个土壤样本为研究对象,首先对表层光谱数据进行小波变换去噪、剔除异常样本等处理,然后对处理后的光谱反射率进行一阶微分等10种数学变换,在对数倒数一阶微分和对数一阶微分变换后的反射率数据中选取43个与土壤有机质含量相关系数较高的波段,通过主成分分析以累计贡献率大于90%的标准选取5个主成分作为反演因子,利用BP神经网络(BPNN)、支持向量机回归(SVR)和多元线性回归(MLR)方法建立耕层土壤有机质含量间接估测模型.结果 表明,耕层土壤与表层土壤有机质含量之间决定系数R2达到0.839,显著性P<0.01,存在着较强的相关性BPN估测模型的精度最优,决定系数R2为0.845,平均相对误差为7.642%,RMSE分别为1.622g·kg-1.研究表明,利用表层土壤光谱信息间接估测耕层有机质含量是可行有效的,为耕层土壤有机质的估测问题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土壤有机质高光谱遥感间接估测估测模型主成分分析

    促生细菌挥发性物质通过lncRNA调控拟南芥的关键功能基因表达

    李菲石天龙汤晓辛龚记熠...
    427-434页
    查看更多>>摘要:促生细菌的挥发性有机物可以促进拟南芥生长,提高拟南芥对多种生物和非生物胁迫的抗性.近年来的研究表明,植物lncRNA参与生长、发育和胁迫反应等生理过程.通过去rRNA全转录组测序,筛选出受到根际促生细菌ACCC 01380挥发性有机物处理影响的拟南芥lncRNA,并通过顺式分析获得可能受到这些lncRNA调控的蛋白编码基因;通过ceRNA分析获得lncRNA影响蛋白编码基因表达的调控网络.结果 发现,拟南芥重要的生长发育调控和胁迫响应基因,如细胞分裂素降解基因AtCKX7、SOS2-like protein kinase PKS5,都受到促生细菌的挥发性有机物通过lncRNA的调控.研究结果初步证实了根际促生细菌挥发性有机物在促生过程中lncRNA的作用,并为进一步研究lncRNA功能以及根际促生细菌挥发性有机物的作用机理奠定了基础.

    枯草茅孢杆菌拟南芥挥发性有机物lncRNAceRNA网络

    氢氧稳定同位素示踪旱区植物水分来源与利用策略

    韩磊韩永贵黄晓宇高阳...
    435-441页
    查看更多>>摘要:植物吸收和利用水分的模式决定了生态系统对环境水分的响应,示踪不同条件下植物水分来源,可以为植物水分利用策略研究提供科学依据.在土壤-植被-大气连续体系统水分传输研究中,传统方法越来越不能满足学者对水分传输机理的了解,而稳定氢氧同位素示踪技术因其高灵敏度和示踪性等特点已成为研究水分运动机制的重要手段.国内外相关学者已从多时间尺度、不同层次方向来研究,但对不同区域植物水分来源的定量区分、不同植物的水分利用策略及叶片水同位素分馏机制尚未达成共识.在简述氢氧同位素示踪原理的基础上,系统阐述了定量区分植物水分来源的方法,讨论了不同生境、不同季节、不同生长期、降雨前后的植物水分利用策略和植物叶片水同位素动力分馏过程及其影响因素,旨在为区域生态用水研究提供新的研究手段和理论依据.

    氢氧同位素水分来源水分利用策略同位素分馏

    减量配施新型基质缓释肥对水稻产量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杨阳刘灿华葛树春李广斌...
    442-44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减量配施新型基质缓释肥对水稻(Oryza sativa L.)的影响,通过两年田间试验研究了水稻籽粒产量及氮肥利用率的响应.两年平均结果显示,与全量施用普通肥(180 kg·hm-2)相比:全量施用缓释肥水稻增产13.4% (P< 0.05),植株氮吸收量提高9.1%(P<0.05),氮肥农学效率提高50.4% (P< 0.05),氮肥表观利用率提高37.8%(P> 0.05);减量10%施用缓释肥水稻增产9.6%(P<0.05),植株氮吸收量提高3.3%(P>0.05),氮肥农学效率提高51.1%(P< 0.05),氮肥表观利用率提高26.6% (P> 0.05);而在减量10%施用缓释肥的同时以有机肥代替部分化肥,水稻增产11.1% (P< 0.05),植株氮吸收量提高7.3%(P>0.05),氮肥农学效率提高57.6%(P<0.05),氮肥表观利用率提高44.8% (P< 0.05).缓释肥处理促进水稻增产增效的原因是其叶面积指数、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硝酸还原酶和谷氨酰胺合成酶活性较高.综上,基质缓释肥减量10%施用(尤其在配施有机肥条件下)可维持较高的水稻产量和氮肥利用率,在水稻生产中具有应用前景.

    水稻施肥量光合氮肥利用率新型肥料

    茉莉酸合成抑制剂对棉花脱分化及茎尖培养的影响

    陈锐曾雨瑶朱宇晨杨雯翔...
    448-454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棉花幼苗下胚轴和茎尖作为试验材料,通过添加不同浓度的外源茉莉酸合成抑制剂,观察棉花下胚轴生根及愈伤组织的形成率以及对茎尖分化的影响,探究茉莉酸合成抑制剂对棉花脱分化及茎尖培养的影响.结果 表明,茉莉酸合成抑制剂可以显著地促进愈伤组织的生成,加快生根,但是会在一定程度上抑制愈伤组织POD及SOD的活性.当茉莉酸合成抑制剂浓度为0.075 mg·L-1时,对生根及愈伤组织形成方面作用效果最显著.而在茎尖培养过程中,2.0 mg·L-1的茉莉酸合成抑制剂在棉花茎尖培养初期对分生组织分化起显著促进作用,棉花生长量最大,植株SOD酶和POD酶活性最大.

    棉花茉莉酸合成抑制剂脱分化愈伤组织茎尖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