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安徽农业大学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安徽农业大学

宛晓春

双月刊

1672-352X

ahnydxxb@163.com

0551-5786705,5786369

230036

合肥市长江西路130号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Anhu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安徽农业大学学报》为安徽农业大学主办的综合性学术期刊,是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信所)、中文核心期刊(北大图书馆)和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现被6种国际重要检索系统收录,它们分别是:美国《化学文摘》(CA)、俄罗斯《文摘杂志》(AJ)、美国《剑桥文摘》(CSA)、英国国际农业与生物科学中心数据库(CABI)、英国《动物学记录》(ZR)和国际农业文献检索(AGRIS International),同时被国内万方、同方、《中国生物学文摘》和《中国农业文摘》等十几家数据库及文摘期刊收录。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巢湖流域不同轮作模式对水稻氮磷利用率和经济效益的影响评价

    浦潇支玉鑫李虹颖陆银萍...
    659-66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探究不同轮作模式对水稻产量和品质、肥料利用率和经济效益的影响,于2022年在环巢湖流域进行田间试验.试验设置12个处理:RWCK,小麦-水稻(不施肥);ROCK,油菜-水稻(不施肥);RMCK,绿肥-水稻(不施肥);RWPK,小麦-水稻(不施氮肥);ROPK,油菜-水稻(不施氮肥);RMPK,绿肥-水稻(不施氮肥);RWNK,小麦-水稻(不施磷肥);RONK,油菜-水稻(不施磷肥);RMNK,绿肥-水稻(不施磷肥);RW,小麦-水稻(常规施肥);RO,油菜-水稻(常规施肥);RM,绿肥-水稻(常规施肥),分析不同处理的水稻产量及构成因子、氮磷累积量、氮磷利用率和经济效益的差异.在常规施肥条件下,水稻产量均超过9.0 t·hm-2,水稻产量由高到低的顺序呈现RO>RM>RW的规律,其中RO和RM显著高于RW,RO和RM产量较RW分别提高6.53%与4.90%.在不施肥条件下,水稻产量均超过7.0 t·hm-2,但处理间差异不显著.在施肥条件下,RM模式能够显著提高土壤全氮和有机质含量,与RW和RO模式相比,平均增幅8.9%和5.4%.施肥条件下,轮作模式对水稻外观品质影响显著.相比RW和RO,RM处理显著降低垩白度与垩白粒率,平均降幅分别为21.6%、16.1%,改善了水稻的外观品质.相比RW,RM和RO处理显著降低直链淀粉含量,增强胶稠度,其中,直链淀粉含量降幅为8.8%,胶稠度增幅为12.8%,改善了水稻的食味品质.在周年作物经济效益方面,相比RW模式,RO经济效益提高了15.6%.在周年氮磷利用率方面,与RW模式相比,RM可以显著提高周年作物氮磷利用效率,其中氮肥利用率提高21.6%,磷肥利用率提高64.3%.对比3种不同轮作模式,产量和周年经济效益方面,稻油模式最高;稻米品质方面,稻肥模式优于稻油与稻麦模式;在周年氮磷利用率方面,稻肥模式最高.因此从综合方面考虑,建议在巢湖流域一级保护区内增加稻肥模式种植面积,在二级保护区内增加稻油模式种植面积.研究结果可为水稻增产增收、提高肥料利用率、减轻农业面源污染压力及优化巢湖流域传统种植模式提供理论依据.

    水稻轮作模式品质肥料利用率经济效益

    不同施肥方式与新型肥料匹配对巢湖流域水稻品质、经济效益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马丽张雪儿张如梦衡继璇...
    669-67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探明在机插秧同步侧深施肥条件下,不同施肥方式与新型肥料匹配对水稻生产的影响,选用5种不同类型复合(混)肥料,采用大田试验,设置不施肥(CK)、普通复合肥一基两追(T1)、水稻配方肥一基两追(T2)、增效控失肥一基一追(T3)、缓释掺混肥一次性施肥(T4)、无机包裹型复合肥一次性施肥(T5)6个处理,分析了不同施肥方式与新型肥料匹配对水稻产量、稻米品质、氮肥利用率、经济效益及田面水氮磷流失风险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普通复合肥一基两追处理(T1)相比,4种新型肥料处理(T2、T3、T4、T5)均显著提高了稻米蛋白质含量,氮肥利用率均提高至50%以上,各处理氮肥利用率分别增加35%、68%、75%和48%,各新型肥料处理同时显著降低了田面水氮素浓度,减少氮素流失风险.其中水稻配方肥一基两追处理相比普通复合肥可显著降低稻米垩白度与垩白粒率,提升稻米外观品质;缓释掺混肥一次性施肥处理可提高水稻产量,相比普通复合肥一基两追处理增产30%,节约生产成本5442元.hm-2,总收益增加12437元.hm-2.综合来看,在机插秧同步侧深施肥条件下,一次性施肥方式匹配缓释掺混肥的水稻生产方式有利于节约生产成本,增加水稻产量,是提高水稻效益的最佳种植模式.一次性施肥方式匹配缓释掺混肥的水稻种植模式可适用于巢湖流域水稻生产推广,对水稻高效生产具有重要意义,并为巢湖流域水稻绿色高产提供理论依据.

    一次性施肥新型肥料水稻品质经济环境效益氮肥利用率

    巢湖流域不同栽培方式对水稻产量和氮肥利用率及经济效益的影响

    苏嘉颖汤佳玮支玉鑫余淋...
    677-68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巢湖流域水稻高产和肥料高效利用的栽培技术,以实现技术与肥料高效匹配.在巢湖流域进行田间试验,以直播稻乔两优17号和移栽稻全香优19为材料,设置不施肥、普通复合肥和新型肥料3个处理,比较分析两种不同栽培方式在相同施肥处理下水稻产量、氮肥利用率、水稻成本和品质.直播稻和移栽稻施用增效控失肥产量均为最高,可达到了10000 kg·hm-2以上.直播稻方式中,施用普通肥料(CF)和新型肥料(IF)均能显著提高水稻的氮肥利用率,其中,施用普通肥料提高了氮素累积和农学利用率,而新型肥料对生理利用率有积极影响.移栽稻方式中,施用增效控失肥能够降低肥料成本,并提高稻谷产值和利润,且利润可达25527元·hm-2.移栽稻施用增效控失肥在氮肥利用率和经济效益方面表现优异,可为巢湖流域栽培技术与肥料高效匹配提供参考依据.

    巢湖一级保护区直播稻减肥增效经济效益

    不同施肥模式对水稻田面水磷素浓度动态变化及水稻产量的影响

    李延君刘世恒王浩谭胜金...
    683-68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探讨在巢湖流域稻麦轮作体系下磷肥减量与新型肥料施用对水稻田面水磷素浓度动态变化及水稻产量的影响,于2022年5月在合肥市庐江县开始田间试验.试验设置6个处理:对照处理(CK,不施肥)、常规施肥(CF,磷用量P2O590 kg·hm-2)、在常规施肥的基础上减磷20%(20%PR,磷用量P2O572 kg·hm-2)、在常规施肥的基础上减磷50%(50%PR,磷用量P2O550 kg·hm-2)、增效控失肥(CRF,磷用量P2O590 kg·hm-2)、缓释掺混肥(SRF,磷用量P2O590 kg·hm-2).结果表明:施用两种新型肥料降低了田面水总磷(TP)和可溶性磷(DP)浓度峰值,总磷(TP)和可溶性磷(DP)峰值较CF处理分别降低了46.02%、42.38%与49.29%、44.71%,其中CRF降低程度最大;磷肥减量20%和50%处理也明显降低了田面水TP和DP浓度峰值,峰值分别较CF处理降低了12.78%、20.42%和42.56%、45.28%;在施肥7 d后,各施磷处理田面水的TP和DP浓度逐渐降低到较低水平并趋于稳定.产量方面,施用两种新型肥料均可显著提高水稻产量,增幅达2.14%~8.59%(P<0.05);磷肥减量20%施用对水稻产量无显著影响,但磷肥减量50%时则显著降低水稻产量,降幅达12.06%(P<0.05).综上,施用新型肥料可有效降低田面水磷素浓度、增加作物产量,其中以增效控失肥效果最为明显;磷肥减量20%不仅能降低田面水磷素浓度且对于作物稳产有一定的效果.研究结果为巢湖流域面源污染防控及养分科学管理提供理论依据.

    巢湖流域磷肥减量新型肥料磷素浓度产量

    不同水分管理条件下硫素对稻田土壤磷素有效性的影响研究

    魏晓璠徐博刘悦陈绪祥...
    690-69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探究不同水分管理条件下硫素对水稻土壤磷素有效性的影响,采用室内土壤模拟培养试验,共设4个处理:淹水(YS)、淹水+硫磺(YS S)、干湿交替(GS)以及干湿交替+硫磺(GS S),通过测定土壤pH、Eh、Fe2+、Olsen-P、无机磷组分、有机磷组分和磷酸酶活性,并对各数据进行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土壤Olsen-P含量在30 d时达到峰值,培养60 d时,YS S处理Olsen-P含量最高,相较于YS提高10.65%;培养60 d时,YS S处理和GS S处理中Fe-P含量均高于未添加硫磺处理组;淹水条件下添加硫磺能够降低土壤pH值,较空白处理降低0.05个单位;同时能显著降低土壤Eh值,较空白处理降低12.85%,即淹水条件下硫磺的添加促进S向S2-还原;YS S处理中LOP和MLOP含量显著提高,而MSOP含量显著降低;淹水条件下添加硫磺增加土壤中酸性磷酸酶活性.本研究表明,在淹水处理条件下添加硫磺更有利于土壤中Ca-P和O-P向Fe-P有效转化,有效提高土壤LOP和MLOP含量,提高水稻土的供磷能力,以此提高水稻土中磷的有效性.

    有效磷水分管理硫磺无机磷转化有机磷

    蝉花优良菌株的选育

    纪伟苏文英王一璞刘晓梅...
    697-705页
    查看更多>>摘要:蝉花(Cordyceps chanhua)是一种药食两用虫草科真菌,是食品和保健品领域极具开发潜力的重要新原料.为探究野生蝉花不同分离方式对生物学特性和活性成分的影响,以大别山地区采集的5株野生蝉花为研究对象,采用分生孢子分离和组织分离(菌核分离)两种方法对野生蝉花进行分离,获取蝉花菌株10株,比较分析不同蝉花菌株的菌落形态、生长速度、子实体产量和活性物质含量等,使用归一化法进行品质综合评价和聚类热图分析.结果表明:分生孢子分离菌株与组织分离的菌株相比,除菌落生长速度外,子实体鲜重、子实体长度、子实体直径、生物学效率和活性成分等各项指标普遍占优,蝉花的菌落生长速度并不能作为菌株优劣的筛选依据,子实体产孢量与生物学效率和活性成分含量呈负相关;经比较分析发现4株综合品质较好的菌株,分别为IC1-1、IC3-1、IC1-2和IC2-1,子实体湿重在12.17~15.31 g之间,子实体长度在6.20~7.00 cm之间,子实体直径在2.15~2.75 mm之间,子实生物学效率在40.57%~51.03%之间,腺苷含量在1.76~1.89 mg·g-1之间,多糖含量在46.1~50.1 mg·g-1之间,N6-(2-羟乙基)腺苷含量在1.21~1.33 mg·g-1之间.该研究为蝉花资源保护和品种创制提供了理论依据.

    蝉花孢子分离组织分离活性物质聚类热图归一化法

    不同清洗方式对梨中农药残留的去除效果

    黄海韵卢飞仲建锋高美静...
    706-71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有效去除梨在食用过程中的农药残留,探究了不同清洗方式对梨中7种常用农药的去除效果,从而确定日常生活中有效去除水果中农药残留的方法.采用自来水和浓度为2%、5%和10%的食盐、食醋、小苏打溶液分别浸泡10 min,然后使用流动清水反复搓洗30 s后,测定不同清洗方式下梨中7种常用农药的残留量.结果表明,以去除率作为衡量标准,清洗剂及其浓度对去除率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5%食醋溶液去除农药残留效果最佳,对梨中的氟硅唑、腈菌唑、戊唑醇、苯醚甲环唑、噻虫胺、吡虫啉及阿维菌素的去除率分别是40.20%、55.96%、18.70%、17.92%、55.88%、53.55%和67.96%.研究结果对去除梨中农药残留和降低膳食摄入风险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农药残留分析方法清洗方式去除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