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安徽农业科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安徽农业科学
安徽省农业科学院
安徽农业科学

安徽省农业科学院

朱永和

旬刊

0517-6611

ahnykx@163.com;ahnykx@mail.hf.ah.cn

0551-5160973,5148869

230031

合肥市农科南路40号

安徽农业科学/Journal Journal of Anhui Agricultural Sciences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 《安徽农业科学》是由安徽省农业科学院主办的综合性农业学术期刊,创刊于1961年。A4开本,160页,封面250克铜版纸,内文80克铜版纸。2007年由半月刊改为旬刊。该刊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并获第四届全国优秀农业期刊一等奖。主要刊登全国范围的农、林、牧、副、渔业基础理论、应用研究及农业经济研究、农史研究等与农业有关的学术研究论文,追踪报道各学科的最新实用的农业科技成果。每期定价8.00元整,全年订价288.00元整。国内统一刊号CN34-1076/S,国际标准刊号ISSN 0517-6611。全国各地邮局均可订阅,邮发代号26-20,也可汇款向编辑部订阅。欢迎投稿,欢迎刊登广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29份马铃薯资源在天水地区的鉴定评价

    王鹏李芳弟颉炜清窦俊焕...
    36-4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鉴定、评价、筛选出适宜北方种植的早熟马铃薯新品种.[方法]从全国各地引进29份马铃薯材料,进行生育期、植株性状、块茎性状、产量性状及抗病性等方面的研究.[结果]宣薯5号、莱柯1号、延薯10号、Ba39、L0529-2及延薯9号6份材料较对照克新2号增产,其余材料均减产;延薯7号和青2014-6为抗病性较佳的材料;宣薯5号、L08103-6、中薯10号、延薯7号及青2014-6这5份材料为结实性较好的材料;延薯7、9、10号、中薯10号、莱柯1号及Ba66这6份材料的平均薯重较好.[结论]宣薯5号、延薯7、9、10号、中薯10号、莱柯1号、青2014-6、L0529-2、L08103-6、Ba39、及Ba66这11份材料可以作为亲本材料利用.

    马铃薯种质资源鉴定

    不同秸秆还田量对水稻产量和土壤肥力的影响

    李录久吴萍萍王家嘉姚文麒...
    43-4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研究不同小麦秸秆还田量对水稻生长和白土肥力的影响,探讨适宜还田量和腐熟剂效果.[方法]设置0、2250、3000、3750和4500 kg/hm2小麦干秸秆还田量,水稻收获期测定籽粒产量,采集0~20 cm土壤样品,分析物理和化学性状.[结果]实施小麦秸秆直接还田,对后季水稻生长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3年3地试验籽粒产量分别提高3.74%~9.45%、3.73%~13.9%和2.34%~14.9%,平均增产5.98%、8.13%和7.74%,3750 kg/hm2的中等秸秆还田量处理水稻籽粒产量最高;配施秸秆腐熟剂,水稻增产作用更明显.实施适量小麦秸秆直接还田,能有效提高后季稻田土壤有机质和有效态氮磷钾含量,增加耕作层厚度,提高土壤pH.[结论]当前生产水平下,江淮丘陵白土稻田小麦秸秆适宜还田量为3750 kg/hm2左右.

    小麦秸秆直接还田水稻产量土壤理化性状

    乡村振兴背景下的乡村公共空间营造策略——以重庆北碚柏林村为例

    张潋刘磊
    46-49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乡村建设发展日新月异的当下,整治提升乡村人居环境是提高农村生活质量的最有效的途径之一,而乡村公共空间则是乡村人居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公共空间普遍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要求进行分析总结,结合重庆北碚柏林村的实践,以污水治理为出发点,对乡村公共空间进行梳理,从点、线、面系统规划设计,以期为新时代乡村建设提供新的思路和案例借鉴.

    乡村振兴乡村人居环境乡村公共空间空间设计

    电子废弃物拆解区周边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及生态风险

    任露陆曹美苑王固宁蔡云梅...
    50-53页
    查看更多>>摘要:采集了典型的电子废物拆解区周边农田土壤,分析了6种重金属元素(As、Cd、Cu、Hg、Pb、Zn)的含量,计算了污染指数、富集因子和潜在生态风险指数,用于评价研究区域生态系统风险.结果表明:研究区域土壤中的Cd、Pb、Cu、Zn含量显著增加,均超出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筛选值标准,超标率分别为Cd 100%、Pb 100%、Cu 91.3%和Zn 26.1%;富集因子值进一步表明,Cd、Cu、Zn、Hg是该区域富集最明显的金属,这可能与电子垃圾活动有关;Cu、Pb、Zn这3种重金属极显著相关(P<0.01),可能具有相同的来源,Cd、Hg、As与其他元素的相关系数较小,可能有电子废物之外的来源;6种重金属综合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显示,该区域属于潜在生态风险很强的区域,其中Cd和Hg对生态危害贡献率达到85.54%.

    电子废物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生态风险

    天水市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融合发展研究

    王新民宋泽华
    54-5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一个地区的生态环境是当地发展旅游经济的重要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发展旅游经济的保障.通过旅游经济和生态环境两方面构建天水市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融合发展指标评价体系,对天水市2009—2017年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融合发展程度进行综合评价与分析,研究发现:①天水市2009—2017年生态环境综合发展水平超前于旅游经济综合发展水平,旅游经济滞后;②2009—2017年,天水市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综合发展水平整体得到优化,2017年天水市旅游经济综合发展水平、生态环境综合发展水平较2009年均增长30%以上;③天水市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系统融合协调度逐渐上升,但等级较低,2009—2015年均为失调状态,2016年后勉强达到平衡.

    旅游经济生态环境融合协调天水市

    朱溪小流域土地利用/覆盖变化水文响应分析

    周伟东汪小钦朱雄斌
    58-61页
    查看更多>>摘要:定量模拟土地利用/覆盖对流域径流的影响,对于揭示水文循环规律和水土流失治理等具有重要意义.以福建省长汀县朱溪小流域为研究区域,在2011年土地利用/覆盖(S0)基础上,设置林地S1、耕地S2、园地S3和退耕还林S4共4种土地利用/覆盖情景.利用SWAT模型,定量模拟朱溪小流域月平均径流在不同土地利用/覆盖情景下的变化情况.研究表明,不同情景下朱溪小流域月平均径流量的变化规律一致,但变化幅度不同,径流量从大到小依次为S2、S0、S3、S4、S1.说明在现有土地利用/覆盖条件下,大量开垦耕地将使径流量大幅度增加,增加林地的面积能有效地减少径流量.径流量大小主要由降雨量决定,土地利用/覆盖对其起调节作用.在不改变土地利用/覆盖基本格局的前提下,退耕还林是最为可行的径流量减少方案.

    SWAT模型水文响应径流量土地利用/覆盖长汀县朱溪小流域

    生物强化技术在河道水体治理中的应用

    汪玉娇
    62-64,67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琼江河潼南区小渡段为试验段,研究了以投加复合微生物菌剂为主、底泥曝气为辅的生物强化技术对水体中CODCr、NH3-N、TP的降解效果.结果表明,对试验水体进行生物强化之后,CODCr、NH3-N、TP的去除率分别达51.72%、41.44%、52.38%,水质稳定达到《GB 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的Ⅲ类水标准.说明生物强化技术可以有效地解决自然水体中污染物含量超标、水环境状况差等问题,为河道水体治理提供新的思路.

    生物强化河道水体治理微生物复合菌剂底泥曝气

    塔河流域阿克苏段农业初始水权配置研究

    宁新娇曹健
    65-67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塔河流域阿克苏段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人口、地区GDP以及播种面积混合加权配置模型,按照3个配置原则对该地区农业初始水权进行配置,通过实证分析,结果发现阿克苏市配置比例最高,为26.46%;温宿县以及阿瓦提县三者的配置比例较为接近,分别为23.59%和23.44%;乌什县和柯坪县的配置比例分别为14.12%和12.39%;各个地区之间的配置比例满足公平有效的配置原则;乌什县与其他地区农作物的需水期不同,可适当调整用水比例以实现水资源的高效利用.

    初始水权水权配置水资源混合配置模型

    沉水植物绿羽毛狐尾藻组织培养体系的建立

    邢春玉张秋
    68-70,78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小二仙草科观赏沉水植物绿羽毛狐尾藻(Myriophyllum hippuroides Nutt.ex Torr.&A.Gray)茎段为外植体,比较升汞、次氯酸钠在不同浓度、不同处理时间下对外植体灭菌效果的影响;以MS为基本培养基,研究不同质量浓度配比的6-BA和NAA对芽诱导和生根培养的影响.结果表明,外植体最佳消毒方式为70%乙醇(20 s)+无菌水冲洗4次+0.1%升汞(结合吐温80),消毒5 min;最适合芽诱导的培养基为MS+0.50 mg/L 6-BA+0.10 mg/L NAA,诱导率为89.2%;最适合根诱导的培养基为MS+0.30 mg/L NAA,生根率达100%.

    绿羽毛狐尾藻沉水植物组织培养再生体系

    外源氮输入及泥沙沉积对黄河三角洲碱蓬生物量分配及抗氧化性酶活性的影响

    庞晓蝶宋红丽王岩郭婧...
    71-7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研究外源氮输入及泥沙沉积对黄河三角洲碱蓬生物量分配及抗氧化性酶活性的影响.[方法]以黄河口滨岸潮滩湿地先锋植被碱蓬(Suaeda salsa)为研究对象,基于模拟试验研究不同氮输入(0、3、6、9 g/m2)和泥沙沉积(0、3、6、12 cm)对碱蓬生物量分配及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结果]适度的埋深会使植物根系所占的比例增加,也使碱蓬叶绿素含量增加,利于碱蓬生长.适当的N输入,会促进碱蓬的生长,使蛋白质含量和总生物量增加.而过度深埋和N输入则会对碱蓬生长产生抑制作用.泥沙沉积和外源N输入对抗氧化酶活性有一定的影响,表现为泥沙沉积为0和3 cm时,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酶(POD)和超氧化歧化酶(SOD)活性增强,但随着泥沙沉积厚度的增加,3种酶的活性减弱.当外源N输入量为6和9 g/m 2时,随埋深深度的增加,3种抗氧化酶的活性均呈下降趋势.其中POD和SOD活性均在N3M3(N为9 g/m2,泥沙深度为12 cm)时明显降低,分别比对照低41.77%和34.08%,CAT活性在埋深深度为6 cm和最大N输入(9 g/m2)时出现最小值(2.38 U/mg).方差分析结果表明,N输入、泥沙沉积及其交互作用对碱蓬总生物量及CAT活性具有显著影响,而N输入、泥沙沉积对POD活性具有显著影响(P<0.05).[结论]调水调沙带来的外源N输入和泥沙沉积对黄河口滨岸潮滩湿地先锋植被碱蓬生长带来一定的影响.在一定范围内,碱蓬能够通过自身的生理变化,适应多变的环境,但当环境变化超过一定限度,就会对碱蓬的正常生长造成威胁.

    N输入泥沙沉积碱蓬生物量抗氧化酶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