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安徽农业科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安徽农业科学
安徽省农业科学院
安徽农业科学

安徽省农业科学院

朱永和

旬刊

0517-6611

ahnykx@163.com;ahnykx@mail.hf.ah.cn

0551-5160973,5148869

230031

合肥市农科南路40号

安徽农业科学/Journal Journal of Anhui Agricultural Sciences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 《安徽农业科学》是由安徽省农业科学院主办的综合性农业学术期刊,创刊于1961年。A4开本,160页,封面250克铜版纸,内文80克铜版纸。2007年由半月刊改为旬刊。该刊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并获第四届全国优秀农业期刊一等奖。主要刊登全国范围的农、林、牧、副、渔业基础理论、应用研究及农业经济研究、农史研究等与农业有关的学术研究论文,追踪报道各学科的最新实用的农业科技成果。每期定价8.00元整,全年订价288.00元整。国内统一刊号CN34-1076/S,国际标准刊号ISSN 0517-6611。全国各地邮局均可订阅,邮发代号26-20,也可汇款向编辑部订阅。欢迎投稿,欢迎刊登广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大别山区林地环境对林下西洋参生长的影响

    张彭俐方煦强国瑞余敏...
    98-100,106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比较大别山区不同海拔和林分类型的林下栽培西洋参地上和地下部位生长量的差异,分析大别山区林地环境对西洋参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海拔、林分类型和落叶层厚度均对林下西洋参的生长有显著影响,海拔1250~1300 m的针阔混交林的林地环境更适合高山林下西洋参生长,一定厚度的落叶层有助于西洋参根部的生长.

    西洋参林下种植海拔林分类型落叶层

    东莞市银瓶山森林公园自然教育植物资源评价与发展对策

    罗丽娜陈国锋罗素君陈世清...
    101-106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东莞市自然教育基地存在发展不平衡、硬件薄弱、软件缺乏、人员不足等问题,选取东菀市自然教育起步最早、发展较成熟且植物资源丰富的银瓶山森林公园作为研究点,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公众对公园植物资源的知晓度及自然教育满意度,运用SPSS和问卷星分析评价,为下一步东莞市自然教育工作提供新思路、新方向,促进东莞自然教育持续健康发展.

    银瓶山森林公园自然教育植物资源发展对策

    油茶低产林改造措施对春梢生长的影响

    左继林王波周文才冯唐华...
    107-110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江西省油茶老林与低效林为研究对象,调查了不同综合改造措施对春梢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油茶不同改造措施对老林与低效林春梢的梢长、梢直径、叶片数量、花芽数量及SPAD的效应不同,综合以隔株间伐、内膛修剪,林地全垦施有机肥15.00 kg/株,3 月施尿素0.25 kg/株,6月施复合肥0.50 kg/株,8-9月施0.50 kg/株硫酸钾,11月施硼肥0.15 kg/株的M3 综合措施对油茶老林与低效林春梢的生长效应最大;其中综合措施对老林花芽数量比CK增加 1.39~4.25 倍,低效林提高 2.35~3.28 倍;4 种改造措施均对老林与低效林SPAD的影响达到显著差异,老林比CK提高11.98%~19.00%,低效林增加15.35%~18.13%;各改造措施对油茶老林东向春梢梢长与梢直径、花芽数量均影响最大,分别是西向的1.17、1.07、1.27倍;对油茶低效林南向的梢长、花芽数量、SPAD的影响最大(其中,SPAD南向与西向相同),分别是西向的1.04、1.73、1.00倍;老林与低效林分别以西向、北向的叶片数量较多,老林树体的东向与低效林南向的花芽分别比西向、北向多27.18%、52.33%与72.89%、27.12%;SPAD均以南向最高,分别是西向与北向的1.03、1.06倍;不同改造模式下对油茶老林、低效林树冠东向与南向的春梢生长效应最大,但差异不显著;低效林改造后春梢生长性状明显高于老林,低效林的梢长、梢直径、叶片数量、花芽数量与SPAD分别是老林的1.78、1.27、1.27、2.97与1.02倍.

    油茶低产林春梢生长效应

    美丽中国视域下短视频赋能乡村旅游产业繁荣的特征分析

    闵子俊
    111-113页
    查看更多>>摘要:当前,三农工作的重心已成功转向乡村振兴,推动乡村旅游产业繁荣是增加乡村收入、实现乡村现代化的重要一环.短视频作为新媒体传播工具,凭借立体化视听、时效性短、互动性强等特点拥有一大批受众,是助推旅游产业繁荣的重要媒介.探索短视频在视听冲击、网络外部性正效应、刻板效应、情感效应等方面发挥的作用助推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的机制,并围绕短视频在赋能美丽中国乡村旅游中内容同质化、叙事浅层化、制作流水化等方面的困境,提出打造IP产品品牌、加强视频技能培训、构建文化价值认同感等改进策略.

    短视频乡村旅游网络外部性情感效应文化认同

    新疆伊犁地区苹果黑星病病原菌鉴定·生物学特性及毒力测定研究

    王华唐晓雪任毓忠
    114-11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明确伊犁地区苹果黑星病病原菌的种类和生物学特性,结合病原菌的形态特征、培养性状和分子生物学进行鉴定,确定引起新疆伊犁地区苹果黑星病的病原为Venturia inaequali.通过不同温度、pH及培养基等对苹果黑星病菌生物学特性研究表明,病菌生长的最佳培养温度在20℃左右,最适生长pH为7和8,在OA培养基上的生长速度最快,在OMA培养基上生长最缓慢.室内毒力测定表明,供试4种原药中的3种对苹果黑星病菌菌丝的EC50从小到大依次是吡唑醚菌酯<啶酰菌胺<嘧霉胺.

    伊犁地区苹果黑星病病原菌鉴定生物学毒力

    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对甘薯薯苗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陈晶伟马居奎张成玲杨冬静...
    119-12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研究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对甘薯薯苗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以烟薯25为试验材料,进行了甘薯苗期试验和大田试验.结果表明,甘薯苗期施用不同浓度0.02%二氢卟吩铁SP,处理②、处理③和处理④(0.02%二氢卟吩铁SP分别稀释4000、6000、8000倍)对薯苗生长均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其中处理③在所有处理中表现最佳,生根率、发根数、根长与对照呈显著差异,田间施用后增产幅度为9.3%;施用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复配处理,处理⑤(NAA∶IBA∶IAA= 7∶1∶1和处理⑥(NAA∶IBA∶IAA= 4∶1∶1)对薯苗生长均有促进作用,施用后增产幅度分别为15.5%和5.7%.表明稀释6000倍0.02%二氢卟吩铁SP或浓度为50mg/kg NAA∶IBA∶IAA= 7∶1∶1复配药剂处理可更好地促进甘薯生长和产量提升.

    植物生长调节剂二氢卟吩铁可溶性粉剂甘薯生长产量

    不同施肥处理对罗汉果产量和质量的影响

    黄媛林杨汤丹峰钟楚...
    123-126,129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罗汉果为研究对象,采用田间随机区组试验,测定不同施肥类型和施肥量对罗汉果产量和质量的影响,以期为罗汉果合理施肥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与不施肥处理相比,生物有机肥和化肥均能显著增加罗汉果的产量、果径、鲜重、大中果率和一级果中皂苷含量;生物有机肥处理的增产效果较化肥更为显著;生物有机肥处理对罗汉果产量、果径和大果率均随有机肥施肥量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从一级果中的罗汉果苷Ⅴ含量上看,其含量随施肥量增加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S1~S3 处理一级果中罗汉果苷Ⅴ含量相比S0 处理,分别提高了1.17、1.22、1.29倍,S4 处理罗汉果苷Ⅴ含量显著降低.综合来看,S3 处理是该研究中最适宜的罗汉果施肥类型和施肥量.

    生物有机肥化肥罗汉果产量质量

    新型肥料对马铃薯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赵光磊张雅奎万群芳刁琢...
    127-129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大兴安岭地区主栽马铃薯品种为材料,采用随机区组设计,研究新型肥料对马铃薯产量和品质的影响,旨在为该地区马铃薯生产中合理施用新型肥料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施生命源黄腐酸钾有机-无机复混肥料或马铃薯生态配方肥不仅能提高马铃薯株高、茎粗和产量,而且还可提高马铃薯的粗蛋白含量、淀粉含量和VC 含量,改善马铃薯品质.

    新型肥料马铃薯产量品质

    有机肥料替代部分无机肥使用对水稻产量与肥料利用率的影响

    龚明强
    130-133,13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有机肥替代无机肥对水稻的影响,开展了水稻有机肥替代无机肥的相关试验.结果表明,4500 kg/hm2 有机肥代替常规施肥20%无机肥料施用量下,与常规施肥处理①相比产量增加了104.4 kg/hm2,增产1.12%,成穗率、结实率、千粒重、经济系数提高.因此,施用4500 kg/hm2 有机肥料代替20%的无机肥料能够有效保证水稻产量,继续增加替代量水稻产量会有所下降.

    水稻有机肥无机肥产量

    施钾量对藜麦养分吸收及产量的影响

    赵玺王致和宿翠翠张亚萍...
    134-13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究土壤速效钾含量和藜麦养分吸收及产量对不同钾肥施用量的响应规律.[方法]通过田间试验分析了不同钾肥施用量(0、40、60、80、100 kg/hm2)对土壤速效钾含量、藜麦养分吸收、利用及产量构成的影响.[结果]不同施钾水平下,土壤速效钾含量随藜麦生育期推进呈降低趋势;且施钾量为 100 kg/hm2 水平下,土壤速效钾含量较高.随施钾量的增加,钾肥贡献率、钾肥农学利用率(KAE)及钾肥吸收利用率(KRE)呈先增后减趋势,钾素偏生产力呈减小趋势;藜麦植株中氮、磷、钾素的含量随施钾量的增加呈先增后减趋势,且均在T3 条件下达到最高;产量构成因素以T3 处理最高,其产量较T0、T1、T2、T4 分别提高 102.58%、61.03%、43.14%、20.67%.[结论]施钾80 kg/hm2可获得较高的藜麦产量及钾肥利用效率,是研究区合理的钾肥施用量.

    施钾量藜麦养分吸收产量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