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安徽农业科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安徽农业科学
安徽省农业科学院
安徽农业科学

安徽省农业科学院

朱永和

旬刊

0517-6611

ahnykx@163.com;ahnykx@mail.hf.ah.cn

0551-5160973,5148869

230031

合肥市农科南路40号

安徽农业科学/Journal Journal of Anhui Agricultural Sciences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 《安徽农业科学》是由安徽省农业科学院主办的综合性农业学术期刊,创刊于1961年。A4开本,160页,封面250克铜版纸,内文80克铜版纸。2007年由半月刊改为旬刊。该刊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并获第四届全国优秀农业期刊一等奖。主要刊登全国范围的农、林、牧、副、渔业基础理论、应用研究及农业经济研究、农史研究等与农业有关的学术研究论文,追踪报道各学科的最新实用的农业科技成果。每期定价8.00元整,全年订价288.00元整。国内统一刊号CN34-1076/S,国际标准刊号ISSN 0517-6611。全国各地邮局均可订阅,邮发代号26-20,也可汇款向编辑部订阅。欢迎投稿,欢迎刊登广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粉垄定律"的确立及其科学意义初探

    韦本辉
    1-4,8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粉垄耕作技术"10年来在中国26个省水稻、玉米、小麦、马铃薯、棉花、甘蔗、青稞等36种作物及10个省盐碱地、退化草原等方面的应用实践,首次论述宜耕的各种土地资源在合理深度区间粉垄深浅程度与"天地资源"利用程度、转化为农业产出量、生态环境改善效应经济产出量等成正比的"粉垄定律",并给出其公式和8个"效应定律"及其科学意义.阐释粉垄"超深耕深松不乱土层"的"全层耕"或"底层耕"(遁耕),创造了再倍数增量利用"天地资源"途径,应用于宜耕各种土地资源并实现对自然资源的一次"大爆炸性"深度利用.指出"粉垄定律"的确立有利于人类深度享用自然恩赐的同时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国若含耕地、盐碱地、退化草原等粉垄14700万hm2,新增粮食、肉类等可养活4亿人,陆地水资源增贮880亿m3.

    粉垄定律粉垄效应天地资源耕作技术

    WRKY响应植物逆境的"角色"

    张金梅白雪李玥莹张颖...
    5-8页
    查看更多>>摘要:植物经常面临大量的逆境胁迫,这些逆境胁迫会对植物造成一些不利影响.为了应对这些胁迫,植物通过一个严格调控的网络机制来迅速作出响应.WRKY家族是一类广泛参与响应胁迫的转录因子家族,作为激活因子或者抑制因子来参与转录组的重新编程.综述了逆境胁迫中WRKY基因在植物抗性机制中扮演的"角色"及其发挥的作用.

    WRKY逆境胁迫调控角色

    硅肥对于提高植物抗性的作用机理研究进展

    颜瑾刘晓敏何可佳戴良英...
    9-12页
    查看更多>>摘要:硅元素虽然不是植物的必需营养元素,但越来越多的研究结果表明,硅对于植物抵抗生物与非生物的胁迫具有重要作用.近年来,关于硅元素对植物的功能研究非常活跃.从硅元素能显著提高植物抵抗生物、非生物胁迫能力,硅肥根施和叶施的争论,硅在植物体内的运输及相关基因,硅介导植物产生系统抗性的分子机制等方面对硅元素在植物与病原物互作中的作用机理进行了综述,并提出了今后研究方向,为更合理利用硅肥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硅肥植物抗病反应硅转运蛋白

    土壤重金属有效态单级提取方法研究

    李利梅成永霞袁远马丽...
    13-15,19页
    查看更多>>摘要:土壤重金属污染问题日益凸显.重金属元素迁移和积累行为的相关研究表明,相比重金属总量,有效态重金属更能准确反映重金属对植物的毒性作用.目前,土壤有效态重金属提取所用提取剂所反映的植物效应有较大差异,且对不同类型土壤或元素的萃取通用性较差.针对以上问题,系统综述了近年来土壤有效态重金属多元素同步单级提取方法,比较了各类提取方法的特点及其适用性,总结了影响土壤重金属有效性的环境因素,以期为筛选合适的萃取剂准确评价土壤重金属污染状况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重金属生物毒性提取剂植物有效性影响因素适用性

    播期和种植密度对白黍子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

    王艳芝盖颜欣丁贵江方晓春...
    16-1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讨播期和种植密度对糜黍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以隆化县中关镇农家种白黍子为试验材料,采用裂区试验设计,设置5个播期和5个密度水平.结果表明,随着播期的推迟和密度的增大,白黍子的生育期逐渐缩短,株高、主茎节数、主茎粗、主穗长、单穗粒重、千粒重、出谷率等性状呈不同程度下降趋势,密度因素较播期影响更加明显.白黍子在播期为5月23日、密度为60万株/hm2时,产量水平最高,为2883.5 kg/hm2.综合农艺性状及产量表现得出,承德中北部种植白黍子时建议在5月中旬开始至5月底前完成播种,密度以60万株/hm2为宜.

    糜黍播期种植密度产量

    江淮地区水稻耐热性鉴定技术研究

    张德文汪婉琳张伟
    20-22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51个水稻品种为试验材料,采用田间自然高温、温室高温胁迫2种试验方法对2018和2019年安徽省中籼生产试验的耐热性进行了鉴定.结果显示,两年均以智能玻璃温室胁迫处理鉴定的结果为最后的耐热性鉴定结果,2018年的30个供试材料中,仅有1份材料的抗性级别达1级,耐热性强,占参试品种的3.33%;有3份材料的抗性级别达到3级,耐热性较强,占参试品种的10.00%;有24份材料的抗性级别为5级,耐热性一般,占参试品种的80.00%;仅有2份材料的抗性级别为7级,耐热性较弱,占参试品种的6.67%.2019年的18个供试材料中,也是仅有1份材料的抗性级别达1级,耐热性强;3个品种综合抗性级别达到3级,耐热性较强;10个品种综合抗性级别为5级,耐热性一般;3个品种综合抗性级别为7级,耐热性较弱;仅1个材料综合抗性级别为9级,耐热性弱.

    水稻耐热性鉴定技术温室高温胁迫田间自然高温

    2017—2018年长江中下游南昌甘薯新品种联合鉴定比较

    兰孟焦吴问胜肖满秋潘皓...
    23-26,2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筛选和鉴定适合江西种植的甘薯新品种,以徐薯22、宁紫薯1号2个品种为对照,2017—2018年在江西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试验地进行长江中下游薯区甘薯新品种联合鉴定试验,对10个参试甘薯新品种进行产量测定和品质鉴定.结果表明,淀粉、食用及加工类品种中,皖Q610鲜薯产量最高,为48778.5 kg/hm2,比对照徐薯22增产46.99%,浙薯33次之;薯干产量以浙33最高,为13308.0 kg/hm2,比对照徐薯22增产33.39%,宁Y23-5次之;薯块品质以浙33最好,干物率高,熟食味好,皖Q610次之.紫薯类品种中,赣GZ12-27的鲜薯产量和薯干产量均最高,分别为41133.0、12730.5 kg/hm2,比对照宁紫薯1号增产37.49%和62.40%;徐紫薯8号食味品质最优,赣GZ12-27次之.综合分析结果表明,宁Y23-5适宜作为高产高淀粉品种生产和育种中加以利用;浙33适宜作为优质高干食用及加工型品种在生产和育种上加以利用;赣GZ12-27、徐紫薯8号适宜作为高产高花青素品种在生产和育种上加以利用;皖Q610适宜作为高产红肉鲜薯食用型品种在育种上加以利用.

    甘薯新品种联合鉴定试验产量农艺性状南昌试点

    油菜根肿病分级标准的比较及品种抗病性评价

    胡承伟朱程刘希忠黄桃翠...
    27-29页
    查看更多>>摘要:根肿病是油菜生产上蔓延十分迅速的病害之一,但目前国内对其危害程度还没有统一的分级方法.根据方华明、罗延青、张振兰提出的分级方法和前人自拟的分级方法对200株川油36进行根肿病分级.结果表明,作者自拟的分级标准所获病情指数居中,能较好地反映和评估根肿病的严重程度和病害发生情况,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用作者自拟的分级标准对重庆主导油菜品种进行根肿抗性鉴定,有8个品种表现为感病,18个品种表现为高感.相关分析表明,油菜根肿病的病情指数与发病率呈显著正相关.重庆主导油菜品种中无抗根肿病品种,生产上应注意防治根肿病.

    根肿病分级标准重庆油菜抗性

    优质食用向日葵新品种吉食葵1号选育研究

    王佰众李洋李晓伟任孝慈...
    30-31,34页
    查看更多>>摘要:吉食葵1号是吉林省农业科学院花生研究所自主选育的第1个食葵杂交种,以自选不育系12328A为母本、自选恢复系12P87RY为父本.该品种生育期95 d,株高191.0 cm,盘径22.5 cm,百粒重15.52 g,单头重95.66 g,结实率60.80%,籽仁率50.93%,粒长2.24 cm,产量2184.61 kg/hm2,适应吉林省中西部地区(白城、松原、四平等地)种植.该品种具有综合性状优、籽仁粗蛋白含量高、早熟优质、抗逆性强的特点.

    向日葵杂交种吉食葵1号选育

    坡耕地玉米马铃薯间作蓄存田间水分效应研究

    蒲美玲
    32-34页
    查看更多>>摘要:研究了坡耕地玉米马铃薯不同种植模式(玉米马铃薯2:2间作、玉米马铃薯4:4间作、马铃薯单作、玉米单作)对蓄存田间水分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相同的自然水分条件下,玉米马铃薯4:4间作处理的水分利用率较高且存蓄较多水分.因此,坡地上合理的间作方式能蓄存水分,其中4:4间作处理蓄存水分较多.该研究对保护坡耕地生态环境和解决广西粮食安全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坡耕地玉米马铃薯间作田间水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