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安徽农业科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安徽农业科学
安徽省农业科学院
安徽农业科学

安徽省农业科学院

朱永和

旬刊

0517-6611

ahnykx@163.com;ahnykx@mail.hf.ah.cn

0551-5160973,5148869

230031

合肥市农科南路40号

安徽农业科学/Journal Journal of Anhui Agricultural Sciences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 《安徽农业科学》是由安徽省农业科学院主办的综合性农业学术期刊,创刊于1961年。A4开本,160页,封面250克铜版纸,内文80克铜版纸。2007年由半月刊改为旬刊。该刊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并获第四届全国优秀农业期刊一等奖。主要刊登全国范围的农、林、牧、副、渔业基础理论、应用研究及农业经济研究、农史研究等与农业有关的学术研究论文,追踪报道各学科的最新实用的农业科技成果。每期定价8.00元整,全年订价288.00元整。国内统一刊号CN34-1076/S,国际标准刊号ISSN 0517-6611。全国各地邮局均可订阅,邮发代号26-20,也可汇款向编辑部订阅。欢迎投稿,欢迎刊登广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铜尾矿复垦地的生态恢复程度与土壤动物指示作用研究

    毛文权朱永恒王海燕白钰鹏...
    71-7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改善矿区复垦地土壤生态环境,于2018年9月对铜陵市狮子山3个尾矿库复垦地和1个对照样地的土壤动物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共捕获土壤动物24类1191只.优势类群为弹尾目、甲螨、前气门亚目、蚂蚁和鼠妇,占总数的76.99%.样地土壤动物个体数和类群数方差分析表明,香樟林获得土壤动物个体数和类群数显著高于其他样地(P<0.05),刺槐林地与其他样地的个体数无显著性差异,类群数有显著性差异,芒草地和白茅草地个体数和类群数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RDA分析表明,弹尾目与土壤pH、TP显著相关;凋落物层厚度、土壤TN、TC、TOC与双尾目、蚯蚓、双翅目幼虫、鼠妇呈极显著的正相关,与鞘翅目幼虫呈显著负相关.香樟林地对照下的复垦地生态恢复综合评价表现为刺槐林地恢复效果较好,芒草地和白茅草地的恢复效果不显著.

    土壤动物凋落物生态恢复铜尾矿复垦地

    砾间接触氧化+河道人工湿地工艺在中小河流治理中的应用

    徐天勇
    75-77页
    查看更多>>摘要:根据农村地区中小河流的水质状况,结合当地地形、土壤、气候、植物等因素,充分利用生物生态方法,采用砾间接触氧化+河道人工湿地工艺直接对污染河流水质进行净化,处理工艺适应性强,建设周期短,投资和运行费用低,维护管理简便,还美化了环境.砾间接触氧化工艺对生化需氧量、化学需氧量、氨氮的去除率均达到60%~70%,出水再经河道人工湿地处理,对总氮、总磷的去除率均达到70%~80%,水质达到Ⅳ类水标准.

    砾间接触氧化河道人工湿地河流治理应用

    基于综合评价模型的区域耕地质量评价与空间集聚研究——以江苏省东海县为例

    陈逸飞施晓辉朱春成王晓瑞...
    78-84,88页
    查看更多>>摘要:从耕地质量的综合性、生产性、生态性出发,界定了耕地质量包括自然质量、生产质量、绿色质量3个层次的内涵,建立了耕地质量评价的综合模型.通过土壤样品采集与外业调查获取相关数据,应用综合评价模型评价区域耕地质量,并研究耕地质量的数量及空间分布规律.结果显示,研究区自然质量、生产质量、绿色质量、综合质量分别平均为2.6级、2.4级、2.3级、3.3级,较好地反映了区域自然条件水平、生产能力水平、作物质量水平;评价结果空间集聚特征明显,绿色质量高等级地主要集聚于西部地区,自然质量、生产质量、综合质量高等级耕地主要集聚于东南部地区,各层次的耕地质量可为区域耕地保护、粮食安全保障及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耕地质量空间集聚综合评价模型江苏省东海县

    天津河道底泥特征及资源化利用分析

    韩晓芳杨永利张清聂阿秀...
    85-8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评估天津市滨海新区河道底泥改良为园林种植土是否可行,选取了天津市滨海新区开发区九大街与海滨高速交口的排水河道底泥为研究对象,检测了河道底泥的基本理化性质及肥力和重金属含量.结果表明,河道底泥的全盐含量在31~89 g/kg,属于重盐碱地,远超过绿化种植土壤的含盐量标准;pH在7.0~7.5,满足绿化种植土壤标准;有机质含量在37~99 g/kg,略高于绿化种植土的标准(20~80 g/kg),含水率在20%~67%,各重金属含量也基本都在园林种植土国标允许的范围间,主要离子含量结果表明河道底泥为钠质盐碱土,钠盐占全盐含量的76.3%.综上所述,河底底泥改良的主要限制因素是含盐量高,其中钠离子为主要离子.

    河道底泥绿化种植土理化性质肥力重金属

    混凝土残渣对深圳城市绿地土壤酸碱缓冲性能的影响

    宋郭柳郑利锦史正军
    89-91,9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明混凝土残渣对深圳绿地土壤酸碱缓冲性能的影响,以5个受混凝土残渣污染的绿地土壤为研究对象,自然土壤为对照,采用酸碱滴定法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污染土壤pH在7.50~8.48,属于中性和碱性土,而对照土壤属于酸性土.围岭公园土壤(对照)有机质含量与污染土壤间的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P<0.05).土壤速效钾含量以怡景路最高(156.03 g/kg),是对照的3.27倍(罗芳山)和12.30倍(围岭公园);有效磷含量则以爱国路土壤最高.污染土壤的电导率均显著高于对照,以笔架山公园土壤最高.此外,所有绿地土壤的酸碱缓冲曲线均呈反S形,污染土壤的酸碱缓冲容量高于对照,具体表现为怡景路>儿童公园>爱国路>东湖公园>笔架山公园>围岭公园>罗芳山.污染土壤对酸碱的敏感性均较低,而对照土壤对酸碱非常敏感.相关性分析表明,pH是影响土壤酸碱缓冲能力的关键因素,随着pH增加,土壤酸碱缓冲能力随之增加.

    城市绿地混凝土残渣理化性质酸碱缓冲容量

    3种鸫科鸟类的性别鉴定研究

    王东权刘丽安博洋李波...
    92-95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形态学与分子生物学方法对3种鸫科(Turdidae)鸟类赤颈鸫(Turdus ruficollis)、红尾鸫(Turdus naumanni)、斑鸫(Turdus euno-mus)进行性别鉴定.以CHD基因性别鉴定为基准,讨论形态学与微卫星性别鉴定的准确率与可行性.结果表明,3种鸫科鸟类中赤颈鸫能够通过形态学进行性别鉴定,其准确率为0.89%;红尾鸫与斑鸫的性别鉴定准确率仅为0.57%和0.38%,无法通过形态学进行有效的性别鉴定.形态学性别鉴定存在局限性,受鸟类年龄、季节、地区的影响明显,并且对个体特征不清晰或个体残缺样本不能进行有效鉴定.此次试验中99只个体仅73只具有完整形态,剩余个体只能通过分子生物学方法进行性别鉴定.微卫星鉴定与CHD基因性别鉴定结果存在不一致的现象,总体准确率仅0.88%,且鉴定错误的12只个体均是将雄性鉴定为雌性,原因可能是该微卫星位点跨物种使用时与性别连锁度降低.相较于微卫星鉴定需要毛细管电泳分型,CHD基因性别鉴定方法只需要对扩增产物进行琼脂糖凝胶电泳,该鉴定方法更简便、成本更低.

    鸫科鸟类性别鉴定形态学微卫星CHD基因

    微生态制剂对凡纳滨对虾生长·酶活及养殖水质的影响

    刘忆瀚蔺凌云尹文林潘晓艺...
    96-101,10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研究3种微生态制剂不同的组合方案对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生长性能、酶活力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根据正交试验设计,在饲料中添加不同比例的微生态制剂,确定3因素添加量的最优组合:LK(干酪乳杆菌)107 CFU/mL、NJ(侧孢芽孢杆菌)106 CFU/mL、JXCB-2(地衣芽孢杆菌)107 CFU/mL.通过向养殖水体定期泼洒不同组合方案的微生态制剂,确定了3种微生态制剂添加量的最优组合为:LK(干酪乳杆菌)107 CFU/mL、NJ(侧孢芽孢杆菌)107 CFU/mL、JXCB-2(地衣芽孢杆菌)106 CFU/mL.将最优组合微生态制剂全池定期泼洒与普通对虾养殖池的水体水质及对虾养殖情况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微生态制剂对养殖水体水质COD平均降解率为8%,氨氮平均降解率24.4%,亚硝酸盐氮平均降解率31.1%,总氮平均降解率30.1%,总磷平均降解率9.8%,养殖收益较对照组提高了18.7%.

    凡纳滨对虾微生态制剂生长性能消化酶活力抗氧化酶活力水质净化

    水体中Ca2+·Mg2+和K+对南美白对虾幼虾生长的影响

    何琳剑武祥伟陈路斯王正阳...
    102-104页
    查看更多>>摘要:试验共设7组,第1组用井水+食盐,第2~6组Ca2+、Mg2+、K+浓度分别为92~138、26~300、13~138 mg/L,同时每组再设2个平行试验组,对照组(第7组)为当地河口水,Ca2+、Mg2+、K+浓度分别为200.4、502.0和152.0 mg/L.结果表明:水体中Ca2+和Mg2+浓度对南美白对虾幼虾生长效果与饲养效果有显著影响(P<0.05).南美白对虾成活率主要受K+浓度的影响,试验结果存在显著差异(P<0.05).

    南美白对虾幼虾Ca2+Mg2+K+成活率生长效果饲料效果

    LPS诱导奶牛子宫内膜上皮细胞炎症损伤模型的建立

    陈佳佳
    105-108,118页
    查看更多>>摘要:采用LPS诱导子宫内膜上皮细胞炎症模型,通过研究细胞因子IL-1β、TNF-αmRNA的表达验证模型,为进一步对子宫内膜炎发病机理的研究和治疗药物疗效的评价奠定基础.经组织块原代培养和胰酶纯化分离得到奶牛子宫内膜上皮细胞,并通过免疫组化鉴定细胞纯度.采用0、10、30、50、100μg/mL的LPS分别在3、6、9、12、18 h刺激纯化后的子宫内膜上皮细胞,采用MTT法筛选出最佳刺激浓度时间为30μg/mL,12 h,然后以最佳刺激浓度刺激子宫内膜上皮细胞,在12 h后收集细胞,最后通过荧光定量RT-PCR检测IL-1β、TNF-αmRNA的表达差异性.

    奶牛子宫内膜炎子宫内膜上皮细胞细胞因子

    紫外诱变结合链霉素抗性选育小诺霉素高产菌株

    范一文向慧敏谢田甜
    109-111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自然筛选的小诺霉素产生菌XDBJ-CF为诱变选育的出发菌株,经最适照射剂量60 s的紫外诱变后,在含20μg/mL链霉素的高氏平板上培养,获得链霉素抗性突变株.突变株摇瓶初筛试验显示,高产突变株的数量大于低产突变株.从正突变株中挑选相对发酵单位130%以上的16株高产突变株进行摇瓶复筛,获得2株小诺霉素高产突变株XDBJ-CF-09-24、XDBJ-CF-09-90,其小诺霉素产量分别比出发菌株提高37.8%和46.3%,C2b组分分别较出发菌株提高10%和20%.

    小诺霉素产生菌菌株选育紫外诱变链霉素抗性筛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