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安徽农业科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安徽农业科学
安徽省农业科学院
安徽农业科学

安徽省农业科学院

朱永和

旬刊

0517-6611

ahnykx@163.com;ahnykx@mail.hf.ah.cn

0551-5160973,5148869

230031

合肥市农科南路40号

安徽农业科学/Journal Journal of Anhui Agricultural Sciences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 《安徽农业科学》是由安徽省农业科学院主办的综合性农业学术期刊,创刊于1961年。A4开本,160页,封面250克铜版纸,内文80克铜版纸。2007年由半月刊改为旬刊。该刊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并获第四届全国优秀农业期刊一等奖。主要刊登全国范围的农、林、牧、副、渔业基础理论、应用研究及农业经济研究、农史研究等与农业有关的学术研究论文,追踪报道各学科的最新实用的农业科技成果。每期定价8.00元整,全年订价288.00元整。国内统一刊号CN34-1076/S,国际标准刊号ISSN 0517-6611。全国各地邮局均可订阅,邮发代号26-20,也可汇款向编辑部订阅。欢迎投稿,欢迎刊登广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重庆观赏性攀缘植物资源及园林应用

    马乔刘磊
    123-125,128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城市的建设发展,城市可利用绿地面积越来越少,在这种趋势的引导下,城市绿化逐渐由地面向立体空间发展,在地形特殊、高差较大的重庆尤是如此.攀缘植物因其独有的生物学特性而被广泛应用于城市立体绿化中.通过查阅文献资料以及实地调研,对重庆观赏性攀缘植物进行了总结与分析,得出重庆的常见观赏性攀缘植物种类共36种,隶属于22个科,应用特征有种类繁多,观赏价值高;耐粗放管理,易于栽培;用地面积小,生态效益高.其应用形式有墙面绿化、花架绿化、天桥和轨道绿化、地面覆盖绿化、边坡山石绿化、篱、栏绿化.根据调查分析可知,目前重庆攀缘植物的应用形式多样,但仍存在应用种类过少、缺乏合理搭配、管理过于粗放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建议,以期为未来重庆攀缘植物的园林应用提供参考.

    攀缘植物立体绿化园林应用重庆

    校园植物调查与分析——以周口师范学院为例

    李雁冰勾荣鑫牛一涵冯苏薇...
    126-12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全面了解周口师范学院校园植被现状、特点及存在的问题,采用实地调查法对该校校园植物进行调查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周口师范学院校园植物共有152种,隶属56科108属.其中裸子植物4科6属9种,被子植物52科102属143种,优势科为蔷薇科、豆科、百合科等.校园植物种类较为丰富,但部分区域配置形式单一、缺乏管理、生长不良.建议加强校园植物配置的科学性,注重乔木、灌木、草本结合,增加校园的垂直绿化,突出区域特点和校园文化.

    周口师范学院校园景观植物种类

    抚育间伐对杉木人工林林分生长的影响

    汪建新
    129-130,13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研究抚育间伐对杉木人工林林分生长的影响.[方法]以8年生杉木人工林为研究对象,设5个处理:间伐强度10%(处理①)、间伐强度20%(处理②)、间伐强度30%(处理③)、间伐强度40%(处理④)和对照(CK,不抚育),初次调查和间伐时间为2014年,复查时间为2019年,分析不同处理条件对杉木人工林林分胸径、树高和蓄积生长量的影响.[结果]抚育间伐条件下的林分胸径生长量均大于CK,其中处理④的林分胸径增长量最大;抚育间伐条件下的林分树高生长量均大于CK,其中处理④的林分树高增长量最大;抚育间伐条件下的林分蓄积增长量均大于CK,其中处理③的林分蓄积量最大;抚育间伐条件下的林分枯死率均低于CK,其中处理④的枯死率最低.[结论]抚育间伐可以改善保留木的生长空间、营养空间,可以不同程度地提高林分的胸径、树高生长量和蓄积量,并降低林木的枯死率.

    抚育间伐直径树高杉木人工林

    基于特色资源优势的林业示范区规划建设研究——以广西东门大花序桉示范区为例

    吴国文白卫国唐庆邓海群...
    131-133页
    查看更多>>摘要:依托特色林业资源基础,充分发挥比较优势,是加快现代林业产业发展应遵循的基本原则.以广西国有东门林场大花序桉特色资源为切入点,提出了创建大花序桉产业核心示范区的发展思路、建设布局、保障体系等内容,努力促进特色资源优势向特色产业优势转化.

    特色资源林业示范区规划建设大花序桉

    木质藤本植物黑老虎生活史特征与空间分布格局

    杨宁杨满元刘慧娟黄雯...
    134-137,14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了解黑老虎种群结构及动态.[方法]采用典型样地法,以径级结构代替年龄结构及方差均值比率法研究湖南省莽山、舜皇山及黄桑国家自然保护区3个黑老虎种群的年龄结构、高度结构和空间分布格局,编制特定时间生命表,绘制存活曲线.[结果]黑老虎3个种群的年龄结构分为5级,呈倒金字塔形,年龄结构无Ⅰ级幼苗,幼藤储备很少,中成年藤和老年藤的比例占60%~80%,属衰退型种群;高度结构受支柱木和林冠层高度影响,不同种群高度结构包括的级数不同,但发育都是连续的;3个种群分布格局不同,莽山种群呈集群分布,舜皇山和黄桑种群呈随机分布;生长可分为幼藤、中成年藤和老藤3个时期,存活曲线呈凸形,处于衰退状态.[结论]极弱更新能力和较少种群数量预示黑老虎种群的生存和繁育都面临极大挑战,具有濒危植物的特征,应加强保护和人工引种驯化.

    黑考虑藤本植物种群结构种群动态生命表存活曲线

    基于"点-轴"理论的乡村文旅资源开发建构研究——以安徽省绩溪县溪马村为例

    王汪诚
    138-141页
    查看更多>>摘要:乡村旅游业逐渐成为各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阵地.文旅资源作为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开发与利用也随之得到重视.安徽省绩溪县溪马行政村各自然村旅游资源丰富,但开发程度较低.在综合考量该村景观资源概况、空间布局状况以及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等因素的基础上,以"点-轴"开发模式为理论指导,确定出村域内重要的旅游节点、发展轴线,提出"四化并进"的举措模型,构建"一核两轴三区"的旅游景观空间结构,以期优化乡村文旅资源活化传承利用的发展路径.

    文旅资源开发"点-轴"理论品质

    烯效唑·多效唑对黄淮区油菜新品种秦优1699苗期和成熟期性状的影响

    张忠鑫王学芳董育红杨莉...
    142-144,14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解烯效唑、多效唑对黄淮区油菜新品种秦优1699苗期和成熟期性状的影响,探索其在机械化生产上的应用,于6~7叶期(T1)、5~7 cm薹高期(T2)和以上2个时期T1+T2(T3),分别喷施80、160 mg/L烯效唑(C1、C2)和150、300 mg/L多效唑(C3、C4),以喷施清水为对照,研究其对油菜苗期性状、成熟期抗倒性状和产量性状的影响.结果显示,①T1C1、T1C3可有效降低油菜幼苗薹高,使其叶片数增加,根茎变粗,有助于冬前苗期壮苗,提高油菜耐寒性;②各处理均能降低植株株高、有效分枝高度和倒伏指数,提高抗倒性;③烯效唑、多效唑处理可以降低千粒重,增加单株角果数,对每角粒数影响不显著,仅T3C1和T3C3处理单株产量显著高于对照;④T3C1、T3C3处理既可增加幼苗绿叶数、根茎粗,降低薹高,有助于培育壮苗,提升幼苗耐寒性,又可降低成熟期植株株高、有效分枝高度、增强抗倒性,提高产量.考虑到烯效唑的降解速度快于多效唑,使用安全性高,烯效唑在秦优1699上的使用效果略优于多效唑,建议生产上使用烯效唑,即用80 mg/L浓度烯效唑,在6~7叶期(T1)+5~7 cm薹高期同时喷施效果最好.

    油菜烯效唑多效唑苗期性状抗倒性产量

    亚洲玉米螟综合防治技术研究

    曹丽萍
    145-148页
    查看更多>>摘要:分别在亚洲玉米螟的越冬成虫羽化期、产卵期和初孵幼虫期防治害虫,采用4项综合防治技术(物理防治、天敌昆虫释放、昆虫信息素引诱、微生物杀虫剂喷施)控制亚洲玉米螟的危害.结果表明,综合防治技术平均防效达90%以上,玉米挽回产量损失达15%以上,玉米增产达13%以上,投入产出比大于1:6,应用综合防治技术高效防控亚洲玉米螟,能够取得很大的效益.

    亚洲玉米螟综合防治投射式杀虫灯赤眼蜂苏云金杆菌性诱剂

    氮肥施用量对荃早优丝苗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漆慧娟王哉蒋英健
    149-150,154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双季晚稻荃早优丝苗为材料,设置0、105、150、195、240 kg/hm25个施氮水平,研究不同氮肥施用量对水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荃早优丝苗高峰苗数、有效穗数、茎蘖成穗率、每穗总粒数和产量呈先增后减的趋势,结实率、千粒重有所降低.施纯氮150 kg/hm2处理的高峰苗数、有效穗数、茎蘖成穗率、每穗总粒数和产量最高.荃早优丝苗在浙江台州地区作连晚种植时,在施足磷钾肥的条件下,纯氮施用量以150 kg/hm2为宜.

    荃早优丝苗氮肥施用量产量产量构成因素

    豆麦轮作下连续施肥和麦秸还田对大豆产量及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

    李婧阳刘鑫王秋菊姜宇...
    151-15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明确豆麦轮作条件下连续施肥和麦秆还田对土壤物理性质及大豆产量的影响,在黑龙江北部地区暗棕壤上开展不施肥、麦秆还田(麦秆逢麦季还田,还田量3000 kg/hm2)、施肥、施肥与麦秆还田长期定位试验.试验自2002—2018年共实施麦秸还田8次,种植大豆9茬.结果表明,连续施肥还田区大豆平均产量最高,表现为施肥还田>施肥>还田>对照,还田与不还田比,在施肥条件下平均增产4.99%,增减产变化幅度为-22.8%~39.3%;在不施肥条件下平均增产19.65%,增产幅度在3.2%~33.5%,麦秸还田在低生产力(不施肥)下的增产效果好于高生产力(施肥)下的效果;施肥在麦秸还田条件下比不施肥平均增产23.63%,增产幅度在1.1%~60.5%;在不还田条件下平均增产40.88%,增产幅度在8.2%~87.7%;长期施肥和麦秸还田有增加土壤有效孔隙趋势,对于增强耕层土壤持水能力有一定效果.

    豆麦轮作麦秸长期还田暗棕壤产量物理性质孔隙组成持水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