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安徽农业科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安徽农业科学
安徽省农业科学院
安徽农业科学

安徽省农业科学院

朱永和

旬刊

0517-6611

ahnykx@163.com;ahnykx@mail.hf.ah.cn

0551-5160973,5148869

230031

合肥市农科南路40号

安徽农业科学/Journal Journal of Anhui Agricultural Sciences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 《安徽农业科学》是由安徽省农业科学院主办的综合性农业学术期刊,创刊于1961年。A4开本,160页,封面250克铜版纸,内文80克铜版纸。2007年由半月刊改为旬刊。该刊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并获第四届全国优秀农业期刊一等奖。主要刊登全国范围的农、林、牧、副、渔业基础理论、应用研究及农业经济研究、农史研究等与农业有关的学术研究论文,追踪报道各学科的最新实用的农业科技成果。每期定价8.00元整,全年订价288.00元整。国内统一刊号CN34-1076/S,国际标准刊号ISSN 0517-6611。全国各地邮局均可订阅,邮发代号26-20,也可汇款向编辑部订阅。欢迎投稿,欢迎刊登广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不同修剪方法对沃柑幼树成形及早期产量的影响

    何梦秀秦和生周思菊黄志琼...
    44-4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研究不同修剪方法对沃柑幼树成形、早期产量的影响,为沃柑幼树修剪整形提供参考.[方法]对桂林市农业科学研究中心3年生枳砧沃柑进行春夏秋梢摘心以及留梢长30、20、15 cm短截整形修剪处理,记录新梢数、新梢长度、末级枝梢数、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平均单果重和单株产量等.[结果]沃柑幼树不同修剪程度对其早期产量的影响表现为留梢 30 cm短截>轻剪>留梢 20 cm短截>留梢15 cm短截.留梢30 cm短截处理后的3年生沃柑株高173 cm、冠径146 cm(东西)×218 cm(南北),产量高达51 180 kg/hm2.[结论]以留梢30 cm短截处理效果最好,更有利于沃柑早期产量的提升,能有效提高橘园前期经济效益.

    沃柑修剪短截幼树成形产量

    福州市水资源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分析

    薛若晗
    47-50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生态足迹模型计算2012-2020年福州市人均水资源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并运用水资源可持续指数、万元GDP水资源生态足迹以及水资源负载指数分析福州市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状况.结果表明,福州市 2012-2020 年人均水资源生态足迹变化不大,2020年比2012年上升了1.5%,农业用水足迹和工业用水足迹是水资源生态足迹的主要类型.人均水资源承载力2020 年比2012 年降低了80.0%.水资源生态盈余始终存在,但明显减少.万元GDP水资源生态足迹的降低,表明福州市水资源利用率在提升.水资源负载指数增加,说明福州市水资源利用潜力在下降,某些年份甚至需要从其他流域调水.

    水资源生态足迹水资源生态承载力水资源负载指数福州市

    靖远县土地利用时空演变及驱动力分析

    张清华胡江玲
    51-5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研究靖远县县域发展和土地利用情况,选取2000、2005、2010、2015、2020年Landsat遥感图像数据和统计年鉴数据,利用土地利用动态度和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分析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化,采用主成分分析研究主要驱动因素.结果表明,整体上建设用地的单一土地利用动态度最大且变化程度最剧烈,林地土地利用动态度均为正值.未利用地、耕地和建设用地面积增加,林地和水域面积变化不大,草地面积减少.靖远县20年间未利用地面积增加最为明显,其次是建设用地和耕地,草地面积减少较多.靖远县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与人民生活水平、农业和经济发展水平有很大关系.

    土地利用时空演变驱动力主成分分析靖远县

    基于GIS的汉源县农村人居环境适宜性评价

    蒋明成杨琨夏建国
    57-62,67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GIS和统计年鉴数据,从自然环境系统、经济发展系统、基础支撑系统和乡村基本规模系统4 个方面建立指标体系,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汉源县农村人居环境适宜性进行综合评价,并根据得分将123个村(社区)的农村人居环境适宜性分为高度适宜区、较高适宜区、一般适宜区、不适宜区、极不适宜区5类.结果表明,汉源县域属不适宜区和极不适宜区等级的村(社区)占41.46%,其面积合计占63.94%,总体农村人居环境适宜性状况不高;汉源县各行政村的农村人居环境适宜性等级呈现出一定的集聚效应,县域中部地区农村人居环境综合得分总体好于四周高海拔区域,适宜性综合等级大致从县域中部向四周呈放射状分布;汉源县农村人居环境适宜性情况在区域间表现出不均衡性,经济发展和海拔对适宜性等级区分布具有重要影响,呈现出近河谷地带优于山地区域的空间格局.

    主成分分析农村人居环境适宜性评价GIS汉源县

    不同氨氮浓度和基质条件对沉水植物的影响

    林超陈煜周珺许明峰...
    63-67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室外静态模拟条件下,通过测定黑藻、刺苦草、穗花狐尾藻的相对生长速率、分枝数、最大株高、叶绿素a、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物酶、过氧化氢酶的指标变化,研究沉水植物在基底和氨氮条件双因素变化下的响应情况.结果表明,黑藻、刺苦草、穗花狐尾藻的最大氨氮耐受浓度分别为2.69、4.69、2.69 mg/L.基于各沉水植物的生长速率变化情况,除黑藻在中浓度氨氮条件下生长速率不及淤泥组外,黄土组沉水植物适应氨氮胁迫的能力都更强.不同基质下同种植物在不同氨氮浓度水体中的叶绿素a含量整体呈现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且同一浓度下不同基质组无明显差异.同种基质条件下,黑藻和穗花狐尾藻在中浓度氨氮条件以下,SOD指标变化不显著,刺苦草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淤泥和黄土环境下,不同氨氮浓度对黑藻CAT指标都无显著影响.

    沉水植物氨氮基质相对生长速率生理指标

    云南某铜矿区河道底泥重金属污染评价及迁移规律研究

    杨牧青和丽萍曾沛艺和淑娟...
    68-72,77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云南某铜矿区的河道底泥为研究对象,采用单因子污染指数法、地累积指数法和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进行底泥重金属污染状况评价,并对重金属沿程迁移规律进行拟合分析.结果表明,河道底泥存在Cd、As、Pb、Zn、Cu超标,平均值分别为30.19、45.59、941.57、1 128.22、178.67 mg/kg,含量平均值均明显超过背景值,Cd超标最为严重;底泥中各重金属地累积指数(Igeo)平均值从大到小依次为Cd>Cu>Zn>As>Hg>Pb>Cr>Ni,Cd的Igeo 平均值达6.58,9个采样点位地累积指数评价均为重度污染以上,严重污染点位占比为 88.89%;底泥中各重金属单因子污染指数(Pi)平均值从大到小依次为Cd>Pb>Zn>As>Cu>Cr>Hg>Ni,Cd单因子污染指数为50.31,9 个采样点位评价结果均为重度污染;底泥中重金属潜在生态危害指数(Eir)平均值从大到小依次为Cd>Hg>Pb>As>Cu>Zn>Ni>Cr.潜在生态危害指数(RI)平均值为9 550.89,Cd对潜在生态危害指数贡献达到93.88%;河道底泥中8种重金属在置信度为0.05或0.01时相互间具有显著相关性;重金属Cd、Cu、Zn、Pb、As、Hg含量与沿程向下游迁移的距离存在较好的指数拟合规律,总体呈现重金属含量随迁移距离增加而下降且下降程度逐渐缓慢.

    铜矿区河道底泥重金属污染评价迁移规律

    燕麦+木霉调控黄河三角洲盐渍土主要障碍因子效应研究

    陈建爱郭来春任长忠陈为京...
    73-7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寻适应盐渍土的作物和辅助技术.[方法]通过黄绿木霉菌剂处理土壤,早春和秋季2 次种植燕麦,观察改良盐渍土效应.[结果]黄河三角洲盐渍土壤环境特性为季节性盐表聚影响作物生长发育,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少,土壤生物量少、活性低.黄绿木霉处理土壤播种燕麦后,土壤覆盖时间延长,秋末控制了秋季积盐第一高峰,中度盐渍土比相邻大豆收获地降盐77.99%,重度盐渍土比相邻草枯后裸露地降盐87.24%,春末控制了春季积盐第二高峰,中度盐渍土比相邻上茬大豆地降盐76.11%,重度盐渍土比相邻草枯后裸露地降盐85.67%;黄绿木霉菌剂处理重度盐渍土壤,与对照相比,真菌、细菌、固氮菌、放线菌分别提高 5.90 倍、1.27 倍、48.13%、71.12%,黄绿木霉增殖的同时增加土壤微生物数量,利用微生物耐盐及嗜盐特点,创建了无数个低盐微区域,利于燕麦的根系生长发育;增加土壤根系数量和微生物数量,提高土壤有机质,土壤水稳性团聚体提高,中度盐渍土提高50%以上,重度盐渍土提高 81.55%;燕麦通过蒸腾作用代替土壤水分蒸发,改变了盐随水来的运移通道和积盐位置,储存燕麦植株的可溶性盐随着茎秆及籽粒收获移出农田高达545.67 kg/hm2,降低了土壤含盐量.[结论]利用燕麦+黄绿木霉菌剂技术处理消减盐表聚打破季节性积盐规律,通过地上、地下生物的共同作用,降低土壤盐度,丰富土壤微生物,提高土壤有机质,改善土壤结构,加快了培育土壤的进度.

    盐渍土盐表聚燕麦黄绿木霉土壤改良

    芜湖市土地利用时空演变与生态敏感性分析

    晋欢
    78-81,84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2000-2020年芜湖市土地利用数据,利用ArcGIS 10.7等软件分析芜湖市20 年间土地利用变化,选取高程、坡度、坡向等 8个单因子结合AHP层次分析法确定各单因子的权重并对研究区域生态敏感性进行加权叠加分析.结果表明,2000-2010 年芜湖市土地利用情况发生较大变化,林地与耕地是减少较多的用地类型,大多转化为建设用地;林地转化为耕地、耕地转化为建设用地面积较多.景观格局指数表明人为干扰程度逐渐强烈,斑块数量逐渐减少,生物多样性降低,斑块之间分离度增加,形状指数降低.综合生态敏感性分区以中敏感为主,占整个研究区面积的53.82%.

    土地利用时空演变生态敏感性生态安全芜湖市

    9种植物对钴的吸收转运特征研究

    伏毅蒲磊卜姝文王巍...
    82-8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Co胁迫条件下植物对重金属Co的吸收转运特征.[方法]通过盆栽试验,分析田菁、紫花苜蓿、猪屎豆、毛苕子、大豆、绿花菜、番茄、红甜菜、空心莲子草9种植物在Co胁迫条件下对Co的吸收转运能力.[结果]Co胁迫条件下,各个植物地上部、根部Co含量均极显著高于对照(P<0.01),其中大豆(开8157)地上部Co含量增幅最大,是对照的26.5倍,增幅最小的是空心莲子草,是对照的5.7倍;空心莲子草根部Co含量增幅最大,是对照的567.4倍,增幅最小的是番茄,是对照的16.3倍.在Co胁迫处理条件下,除紫花苜蓿、大豆(丰豆5号)由于对照组根部Co含量低于检出值无法计算转移系数外,其他 7 种植物的Co转移系数均显著低于对照(P<0.05),其中转移系数降低最多的为空心莲子草,仅为对照的1.0%,降低最少的为田菁,为对照的48.5%,4 个品种大豆的转移系数均极显著降低,均小于等于0.10.[结论]除紫花苜蓿、大豆(丰豆5号)外,其余7种植物在Co胁迫条件下地上部、根部Co含量显著增加,转移系数显著降低.

    重金属植物转移系数吸收转运特征

    基于G-F指数的广西鸟类多样性分析

    汪国海董佩佩韦丽娟黄秋婵...
    85-87,103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文献收集法收集目前已发表的关于广西自然保护区鸟类多样性的文献,然后通过G-F指数分析各保护区鸟类组成和多样性差异,同时以弄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中心分析不同保护区鸟类组成的相似性,探讨保护区的距离和面积对鸟类相似性的影响.该研究共收集10个保护区的鸟类文献,研究发现不同自然保护区的物种数、单目科数、单科属数、F指数、G指数和G-F指数均存在极显著差异(P<0.001),其中大明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木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G-F指数较高,均为0.86.邦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与弄岗自然保护区的相似性系数最高(0.89),木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与弄岗自然保护区的相似性系数最低(0.30).各保护区鸟类的相同物种数与相似性系数呈极显著正相关(r=0.865,P=0.003),但与到弄岗自然保护区的距离(r=-0.059,P=0.881)和面积(r=-0.400,P=0.981)不存在显著相关,说明鸟类相似性系数仅受各保护区鸟类相同物种数的影响.聚类分析结果表明,10个保护区鸟类的G-F指数可被分为3类.

    广西自然保护区鸟类多样性G-F指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