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安徽农业科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安徽农业科学
安徽省农业科学院
安徽农业科学

安徽省农业科学院

朱永和

旬刊

0517-6611

ahnykx@163.com;ahnykx@mail.hf.ah.cn

0551-5160973,5148869

230031

合肥市农科南路40号

安徽农业科学/Journal Journal of Anhui Agricultural Sciences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 《安徽农业科学》是由安徽省农业科学院主办的综合性农业学术期刊,创刊于1961年。A4开本,160页,封面250克铜版纸,内文80克铜版纸。2007年由半月刊改为旬刊。该刊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并获第四届全国优秀农业期刊一等奖。主要刊登全国范围的农、林、牧、副、渔业基础理论、应用研究及农业经济研究、农史研究等与农业有关的学术研究论文,追踪报道各学科的最新实用的农业科技成果。每期定价8.00元整,全年订价288.00元整。国内统一刊号CN34-1076/S,国际标准刊号ISSN 0517-6611。全国各地邮局均可订阅,邮发代号26-20,也可汇款向编辑部订阅。欢迎投稿,欢迎刊登广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全球气候变化下西南喀斯特地区气候与水文系统的综合响应研究——以贵州为例

    杨廷锋陆仙梅肖冬冬韩学阵...
    195-199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贵州为例,分析了1978—2021年贵州的年平均温度、降水、湿度、日照时数、地表水资源、地下水资源、河流输沙量等要素与气候变化的响应,并构建气候变化综合评价指数进行综合响应评价.结果表明:全球气候变暖与贵州气温变化相关性显著,而与年平均相对湿度、地表水资源量、地下水资源量和河流输沙量变化相关性比较微弱;随着全球气候变暖,贵州气温呈波动式的增加趋势,降水量也呈增加趋势,而贵州全省年日照时数、相对湿度、地表水资源量、地下水资源量和河流输沙量呈减少态势;综合响应总体呈增加趋势;贵州气候与水文系统中各要素总体变化幅度相对较小;在研究时段,气温、降水量、相对湿度、河流输沙量均为负偏态分布,表明平均量偏多的年份比偏少的年份出现的概率大;而地表水资源量、地下水资源量、日照时数为正偏态分布,表明平均量偏多的年份比偏少的年份出现的概率小.

    气候与水文系统综合响应气候变化西南喀斯特地区贵州省

    柑橘产业在库区生态保护和乡村振兴中的作用研究——以金沙江下游水电站库区的云南省永善县为例

    周应彪胡德波朱世银李翔...
    200-203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乡村振兴大背景下,面对金沙江下游水电站库区面临的生态保护和乡村振兴两大挑战,以金沙江下游溪洛渡、向家坝水电站库区的云南省永善县为例,分析了库区柑橘产业发展优势,阐明了柑橘产业对库区生态保护和乡村振兴具有双重作用,指出了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对策建议,以期为进一步做大做强整个金沙江下游库区柑橘产业,助力乡村振兴提供参考.

    柑橘产业生态保护乡村振兴发展对策金沙江

    基于"三生"视角测度汉江生态经济带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

    李春楠王慧丽
    204-210,217页
    查看更多>>摘要: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是我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及实现农村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三生"系统视角,构建包括农业生态、经济和社会三系统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权TOPSIS法和泰尔指数、基尼系数及变异系数测度汉江生态经济带13座城市2012—2021年的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且对区域差异性进行评价,并借助ArcGIS软件对其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进行空间可视化分析.结果表明:汉江生态经济带三系统各自综合发展指数逐年上升,其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也逐年上升,上游和中下游城市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差异不大,主要差距来源于区域内部,区域间差异较小.因此,不同地区需要因地制宜,发挥优势、补齐短板,缩小区域内部差异,从而实现汉江生态经济带农业的现代化发展.

    熵权TOPSIS法农业高质量发展区域差异时空演变汉江生态经济带

    从传统监管到信用监管数字化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研究进展——基于CiteSpace的文献计量分析

    陈紫轩
    211-217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时代发展和政策的不断调整,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方式也在不断演变.为了更加深入科学地分析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研究进展,运用CiteSpace软件,以中国知网数据库中的1169篇相关文献作为样本,从发文作者、发文机构、关键词等文献要素进行可视化分析.结果显示,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正处于信用监管数字化阶段,研究热点集中于信用信息、信用评级、信用结果应用、数字治理4个方面.研究前沿包含信用监管、数字政府等方面,该领域的研究热点正在从传统监管模式向信用监管数字化转变.

    农产品质量安全信用监管数字化文献计量

    涨落潮下滨海湿地植被信息遥感识别方法

    范宪创韩婷婷王杰刘宇航...
    218-226页
    查看更多>>摘要:滨海湿地具有岸线保护、生物多样性保育、物质生产、能量交换以及提供休憩科研空间等多种生态服务功能.植被作为滨海湿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分布状况、结构变化等景观信息在很大程度反映了滨海湿地的健康状况.为分析滨海湿地涨落潮下遥感识别植被种类的可行性,选用两期Landsat 8涨落潮影像,基于统计判别式、决策树监督分类和非监督分类方法对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进行了植被分类.结果显示,统计判别式监督分类的分类效果最佳,分类精度高达97%,能准确区分各植被类型,且涨落潮对分类结果影响不大.研究表明,基于遥感技术在涨落潮不同状态下对滨海湿地植被信息提取具有可行性,可为滨海湿地植被监测、生态恢复以及滨海地区蓝碳储量估算提供技术和数据支持.

    滨海湿地植被提取统计判别式监督分类非监督分类决策树监督分类

    约束线方法改进的ITVDI在荆州市干旱评估中的应用

    杜子婵张佳
    227-231,237页
    查看更多>>摘要:干旱是影响农业生产和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监测和分析干旱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驱动因素对于制定有效的应对措施具有重要意义.基于约束线方法对温度植被干旱指数(ITVDI)进行了改进,利用2001—2020年MODIS NDVI和LST数据对荆州市的干旱进行了监测和分析.结果表明,荆州市的干旱强度呈现出波动变化,2015年后有所减轻.空间上,荆州市的干旱特征存在较大的异质性,西部和东部地区的干旱显著增加,而市中心的干旱显著减少.进一步识别和量化了人类活动(人口、GDP、土地利用类型)、气候变化(降水、温度)和地形(海拔、坡度)等因素对荆州市干旱强度的约束影响.结果显示,这些因素对干旱强度存在8种约束效应类型,包括U型曲线、正线性、负线性、对数型、负凸型、正凸型、指数型和驼峰型.降水和温度是影响干旱强度最直接的因素,其对干旱强度的上下边界都有约束效应.海拔、坡度、GDP和人口对干旱强度的约束效应在尺度上稳定.值得注意的是,土地利用类型对干旱强度的约束效应呈U型,且最小值阈值出现在林地和水域覆盖区域.该研究为缓解区域干旱和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科学决策支持,最后展望了未来的研究方向和需求.

    干旱温度植被干旱指数约束线方法荆州市

    基于K-means聚类算法的烘烤烟叶图像分割研究

    周任虎席家新丁以纾段积有...
    232-23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前我国烟叶烘烤过程主要依赖人工监测,存在主观性、模糊性和高成本等问题,使用机器视觉方法对烘烤过程烟叶质量变化进行实时监测与判断的研究逐渐增多,实时监测需建立在高效且准确的烘烤烟叶图像分割之上,因此烘烤烟叶图像分割的研究变得尤其重要.提出了基于K-means聚类算法的烘烤烟叶图像分割方法,首先读取图像并将RGB转换为CYMK颜色空间,然后提取CYMK颜色空间下的K通道灰度化图像,再对此单通道图像进行聚类,根据聚类中心确定图像分割阈值,最后利用图像处理方法对图像进行分割.研究比较了K-means、模糊C均值聚类(FCM)和高斯混合聚类(GMM)3种聚类方法,结果表明K-means算法的像素准确率为97.8%、交并比为96.43%、Dice系数为98.2%,均优于其他2种方法.K-means算法能够更好地提取烤烟的烟叶轮廓,去除冗余信息,使得分割结果更清晰.

    烟叶烘烤图像分割K-means阈值

    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阶段内蒙古林农林业生产经营的动力机制

    陈晓燕
    238-240页
    查看更多>>摘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关系国家生态安全和亿万农民福祉.在当前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阶段,通过分析林农林业生产经营的动力因素,得出林农生产经营的动力机制,提出提升林农生产经营动力的对策建议,以期进一步激发林农生产经营的活力,从而促进森林资源持续增长和林农收入持续增加.

    林农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生产经营动力机制

    边疆牧区人居环境整治实践困境与优化策略——以内蒙古牧区"厕所革命"为例

    其其格
    241-243,247页
    查看更多>>摘要:建设美丽宜居乡村、改善农牧民生活条件是我国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之一.其中,农村牧区"厕所革命"对于改善农牧区人居环境、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要意义.然而,通过调查发现,"厕所革命"在边疆牧区推进和实施过程中面临着推广难、农牧民主体作用发挥不充分、基础条件不具备、模式选择不科学、实用性差和使用率低等诸多现实问题.应以"数量服从质量、进度服从实效、求好不求快"的要求,结合不同区域地理气候条件、民族民俗特点和实用性等现实问题,遵循因地制宜、实事求是的原则,解决"厕所革命"在边疆牧区的"水土不服"问题.

    人居环境厕所革命优化路径民族地区

    村级"一核多元"治理共同体的建构逻辑·组织实践及路径优化——基于重庆市Y村治理实践的分析

    张小玲李秀茹
    244-247页
    查看更多>>摘要:构建村级"一核多元"治理共同体进行乡村治理实践,既是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下基层治理模式的创新探索,也是新时代国家治理现代化场景下村庄自治的积极实践.融入议事协商模式的村级治理共同体蕴含着"灵活、协商、开放"的组织特质,通过弹性的治理策略,强化了基层党委政府、村民、村自治组织、其他社会组织等主体在乡村治理场域的互动链接,有助于突破乡村治理瓶颈,实现乡村治理有效的目标追求.实践中发现,受主体参与能力、治理资源、治理技术等因素影响,村级治理共同体容易出现组织"无力"、主体"缺位"、行动"悬浮"等梗阻.因此,有必要进一步疏通村级治理共同体的议事协商渠道,完善治理共同体"一核多元"组织体系,从价值凝聚、明晰权责、民主协商、有效监督4个维度出发探寻村级"一核多元"治理共同体效能提升的优化路径,以充分实现共同体治理"1+N"的叠加效应.

    村级治理一核多元治理共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