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安徽农业科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安徽农业科学
安徽省农业科学院
安徽农业科学

安徽省农业科学院

朱永和

旬刊

0517-6611

ahnykx@163.com;ahnykx@mail.hf.ah.cn

0551-5160973,5148869

230031

合肥市农科南路40号

安徽农业科学/Journal Journal of Anhui Agricultural Sciences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 《安徽农业科学》是由安徽省农业科学院主办的综合性农业学术期刊,创刊于1961年。A4开本,160页,封面250克铜版纸,内文80克铜版纸。2007年由半月刊改为旬刊。该刊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并获第四届全国优秀农业期刊一等奖。主要刊登全国范围的农、林、牧、副、渔业基础理论、应用研究及农业经济研究、农史研究等与农业有关的学术研究论文,追踪报道各学科的最新实用的农业科技成果。每期定价8.00元整,全年订价288.00元整。国内统一刊号CN34-1076/S,国际标准刊号ISSN 0517-6611。全国各地邮局均可订阅,邮发代号26-20,也可汇款向编辑部订阅。欢迎投稿,欢迎刊登广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基于DEM的土地利用分布与地形因子关系研究——以山西省垣曲县为例

    罗丹王涛张庭瑜
    76-79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山西省垣曲县为研究区,基于研究区土地利用现状和DEM数据,利用ArcGIS 10.3对研究区高程、坡度、坡向等地形因子进行提取,将地形特征与土地利用现状叠置分析,得到该地区不同高程、坡度、坡向上的土地类型分布情况.结果表明,土地利用的空间分布与地形因子具有显著相关性.在低海拔、小坡度的无坡向和阳坡地区,土地利用类型多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耕地、园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多分布于这一地区;高海拔、大坡度的地形对林地、草地的变化影响较大;水域多分布于低海拔、地势平缓地区,受坡向影响不大.

    土地利用分布地形因子ArcGISDEM分布指数垣曲县

    基于土地利用调查成果的草原资源监测技术研究

    吴恒罗春林朱丽艳刘永杰...
    80-83页
    查看更多>>摘要:草原是我国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主体,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战场之一.但草原资源本底不清,限制了草原的科学管理.按照牧区、半牧区、林区草原资源的差异性,分别选择典型县域进行案例分析.结果表明,由于草地认定标准差异、资源自身空间上的重叠、精度差异等方面原因,三调初步成果与原有的调查资料草地面积总量和空间分布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国土三调初步成果的图斑区划和属性因子不能满足草原资源经营管理的需求,应在三调的基础上进行经营区划和调查;草班和小班的区划要满足不同区域草原资源管理和经营的需要,调查内容包括类型、数量、质量、结构和功能等5个方面.

    草原资源基况监测区划系统国土三调

    唐县生态空间聚集特征演化分析

    陈艳玲阚瑶川宋安安
    84-87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唐县2009—2018年土地利用现状图的基础上,运用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通过分别计算莫兰指数(Moran's I)和标准差椭圆,对唐县2009—2018年生态空间聚集特征及其演化情况进行研究.结果表明,2009—2018年唐县生态空间分布总体呈现"西北—东南"的布局特征,具有较强的空间聚集性和明显的地域差异性,受建设用地扩张影响导致空间总体上由西北向东南方向收缩.

    空间自相关时空演变生态空间聚集特征演化情况

    川西高原藏区人兽冲突现状分析

    王静鲁艺玲房金梅达珍拉姆...
    88-92,155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四川西部高原地区,人类与野生动物冲突已经成为一个普遍的问题.2020年8月在四川西部藏区开展了野生动物肇事、时间分布、受损类型和农牧民对肇事动物的态度和认知调查研究.调查分析发现:破坏庄稼的野生动物主要有野猪、豪猪和藏酋猴,肇事多发生在4—8月,被破坏的庄稼主要是马铃薯、青稞和小麦;掠食牲畜的野生动物主要是狼,牦牛和黄牛常受到攻击,全年都有牲畜被捕食,但在冬季肇事事件更多;攻击人的野生动物最常见是野猪,其次是棕熊,棕熊对人的伤害程度最严重;村民也认为对人身安全威胁最大的野生动物是棕熊,对放牧家畜影响最大的是狼,严重危害庄稼的是野猪和熊,人们采用建刺篱笆、稻草人、看守犬等方法驱赶野生动物,但收效甚微;建议采用绘制人兽冲突风险地图、建立独立栖息地、实施"人兽冲突保险"补偿制度等方法来预防和缓解当地人兽冲突问题.该研究可为制定预防和缓解当地人兽冲突措施提供基础资料,对促进当地人与野生动物和谐相处、保护当地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有重要意义.

    人兽冲突生物多样性保护康巴藏区

    不同调理剂组合对酸性土壤改良及稻谷降镉的效果研究

    刘仁波周富忠
    93-97,130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2个不同成土母岩母质发育的水稻土试验点,通过正规的田间小区试验,研究"益欣荣Ⅱ""益欣荣Ⅱ+谷乐丰""益欣荣Ⅱ+氨糖可力"3种不同土壤调理剂组合对酸性水稻土的改良、土壤有效镉的钝化、水稻的增产增收以及控制水稻对镉的吸收等方面的效果.结果表明,3种组合对水稻增产效果显著,并有一定的经济效益,增收稻谷550~974 kg/hm2,增幅为8.85%~15.23%,净收益600~1725元/hm2;对酸性水稻土改良效果较好,可抑制酸化土壤pH进一步下降、提高酸性土壤pH,酸化土壤交换性铝上升幅度得到控制、酸性土壤交换性铝明显下降,明显降低了土壤有效锰含量,提高了土壤盐基饱和度;对土壤有效镉有一定的固化作用,有效控制了水稻对镉的吸收,大幅度降低了稻谷中镉含量.综合比较水稻增产增收、酸性土壤改良、土壤固镉及稻谷降镉等方面效果,"益欣荣Ⅱ+氨糖可力"最优,"益欣荣Ⅱ+谷乐丰"次之,单施"益欣荣Ⅱ"最差.

    酸化土壤土壤调理剂土壤有效镉稻谷

    绵羊BMPR2基因组织表达及其多态性与产羔数的相关性分析

    文禹粱郭晓飞马琳张效生...
    98-10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为探讨骨形态发生蛋白2型受体(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 receptor 2,BMPR2)基因在卵泡期和黄体期及单羔和多羔小尾寒羊组织表达特征及其多态性与小尾寒羊产羔数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qPCR技术检测BMPR2基因在小尾寒羊14种组织中的表达模式.同时,使用Sequenom MassARRAY©SNP技术对BMPR2基因3个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位点在6个绵羊品种中的多态性进行检测,并与小尾寒羊产羔数进行关联.[结果]BMPR2在14种组织中呈广谱表达,其中在肺脏、大脑、肝脏以及下丘脑组织高表达;BMPR2在卵泡期多羔组下丘脑-垂体-卵巢组织中的表达量均高于单羔组.BMPR2基因g.203707935A>G和g.203708072T>C位点在单、多羔绵羊品种间的等位基因频率差异显著(P<0.05).通过相关分析发现,g.203708352A>G位点与小尾寒羊三胎产羔数显著相关(P<0.05),野生型产羔数显著高于杂合型.通过对该位点不同基因型与小尾寒羊FecB基因型复合分析发现,3种复合基因型与小尾寒羊三胎产羔数显著关联(P<0.05),AA-GG基因型产羔数显著高于AA-AG和AA-AA基因型,推测该位点突变可能削弱了FecB基因信号强度,导致产羔数下降.[结论]BMPR2基因g.203708352A>G位点与小尾寒羊产羔数呈显著负相关,为小尾寒羊产羔性状选育提供了参考依据.

    绵羊BMPR2基因组织表达单核苷酸多态性(SNP)

    DBP和TPP联合暴露对斑马鱼胚胎发育的影响

    张明君户沙沙姜伟伟李艳...
    105-107,11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研究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BP)和磷酸三苯酯(TPP)单独及联合暴露对斑马鱼胚胎发育的影响.[方法]将受精后4 hpf(hour post-fertilization,hpf)斑马鱼胚胎分别暴露于DBP(0、0.5和1.0 mg/L)、TPP(0和0.5 mg/L)和TPP+DBP(0.5 mg/L+0.5 mg/L和0.5 mg/L+1.0 mg/L),统计72 hpf胚胎孵化率以及96 hpf仔鱼存活率、孵化率、畸形率和体长.[结果]DBP和TPP单独及联合暴露引起斑马鱼卵黄囊肿、心脏畸形、脊柱弯曲和尾巴畸形,导致斑马鱼孵化率和存活率下降、畸形率增加和体长缩短.[结论]DBP和TPP联合暴露对斑马鱼存活率、畸形率和体长影响存在交互作用,对孵化率的影响无交互作用.

    DBPTPP联合暴露斑马鱼胚胎发育

    p66Shc对绵羊早期胚胎发育的影响

    赵勇超张通王兆琛刘春洁...
    108-112,13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p66Shc对绵羊早期胚胎发育的影响.[方法]以受精后28 h为节点,将早期胚胎分为早卵裂胚胎和晚卵裂胚胎,观察不同时期卵裂胚胎的进一步发育情况,同时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不同来源的4-8细胞阶段胚胎中p66Shc基因的表达水平;利用siRNA分子干扰技术将特异性siRNA分子通过显微注射到绵羊合子细胞质中,以敲减早期胚胎p66Shc基因;通过免疫荧光技术检测p66Shc基因对绵羊早期胚胎发育过程中活性氧(ROS)和氧化应激标记物(8-OHdG)表达的影响.[结果]早卵裂胚胎的囊胚发育率显著高于晚卵裂胚胎(P<0.05);晚卵裂胚胎中p66Shc mRNA表达水平显著高于早卵裂胚胎(P<0.05);将绵羊早期胚胎中的p66Shc基因敲减后,与对照组相比,其胚胎内p66Shc mRNA水平、p66Shc蛋白水平显著降低,ROS和8-OHdG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基因敲减后桑椹胚发育率显著升高(P<0.05).[结论]低水平的p66shc可以提高绵羊早期胚胎对氧化应激的抵抗力,并进一步提高其发育能力.

    绵羊p66Shc早期胚胎卵裂氧化应激

    玉米象的形态和分子特征鉴定

    邹茗惠许薇薛琪琪朱志伟...
    113-11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通过形态和分子特征鉴定玉米象.[方法]从采集到的大米样本中分离出玉米象,分别在高速度数码显微系统和扫描电镜下观察其外部形态和细微形态并进行拍照鉴定.同时提取DNA对cox1和ITS基因进行测序和分析.[结果]玉米象的体躯由头、胸、腹3部分组成,胸部由3个胸节组成,有胸足3对,体表散布密集的刻点.明显的鉴别特征有头部的额和颊延伸成象鼻状的喙,触角呈膝状弯曲,共见8个小节,口器位于细长喙的端部,上唇基本退化,代之为口上片,下颚须和下唇须退化而僵直,外咽片消失.雄虫外生殖器隐藏于腹部,来源于第9腹节,阳茎背面扁平,有2条平行的纵凹沟,雌虫Y形骨片尖.经克隆PCR扩增得到cox1、ITS基因片段大小分别为441、1445 bp,与已报道的玉米象cox1基因同源性分别为99.7%~100%,ITS基因为99.0%~99.3%.[结论]根据高速度数码显微系统和电镜下玉米象的形态特征,结合cox1和ITS基因序列分析,可为玉米象的鉴定和生物学分类提供依据,也可为防治玉米象对储粮的危害奠定基础.

    玉米象外部形态分子特征

    水稻苗期高温RNA-SEQ分析

    张伟张亚龙台德卫张效忠...
    120-122,139页
    查看更多>>摘要:利用水稻苗期转录组数据,分析在高温处理条件下不同时间段基因表达水平变化,筛选出可能参与高温热害的基因.LOC_Os04g04970、LOC_Os03g15960和LOC_Os03g51459,其在受到热处理1 h的表达水平显著上调,随着热处理的时间延长,其表达水平逐渐降低,可能与热处理相关.该研究可为进一步揭示水稻苗期高温热害分子生物学研究提供参考.

    水稻苗期高温胁迫转录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