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安徽农业科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安徽农业科学
安徽省农业科学院
安徽农业科学

安徽省农业科学院

朱永和

旬刊

0517-6611

ahnykx@163.com;ahnykx@mail.hf.ah.cn

0551-5160973,5148869

230031

合肥市农科南路40号

安徽农业科学/Journal Journal of Anhui Agricultural Sciences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 《安徽农业科学》是由安徽省农业科学院主办的综合性农业学术期刊,创刊于1961年。A4开本,160页,封面250克铜版纸,内文80克铜版纸。2007年由半月刊改为旬刊。该刊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并获第四届全国优秀农业期刊一等奖。主要刊登全国范围的农、林、牧、副、渔业基础理论、应用研究及农业经济研究、农史研究等与农业有关的学术研究论文,追踪报道各学科的最新实用的农业科技成果。每期定价8.00元整,全年订价288.00元整。国内统一刊号CN34-1076/S,国际标准刊号ISSN 0517-6611。全国各地邮局均可订阅,邮发代号26-20,也可汇款向编辑部订阅。欢迎投稿,欢迎刊登广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基于正交试验的鲜食豌豆栽培技术研究

    马建辉安建强王殿宏桑士舟...
    46-48页
    查看更多>>摘要:采用正交试验设计的方法,通过种植密度、高钾复合肥施用量、微生物菌肥施用量3个因素的3个水平,对豌豆鲜荚生产开展了栽培技术试验.结果表明,种植密度对鲜荚产量和经济性状影响最大.适宜豌豆鲜荚生产的最佳因素水平组合为种植密度75万株/hm2、高钾复合肥施用量450 kg/hm2、微生物菌肥施用量1200 kg/hm2.

    鲜食豌豆种植密度高钾复合肥微生物菌肥正交试验

    活性炭在华北蓝盆花离体培养中的应用

    闹干朝鲁王纯阿拉坦其其格
    49-52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华北蓝盆花茎段为外植体,在MS培养基中添加不同浓度的活性炭,研究活性炭对华北蓝盆花组培苗生长的影响,同时筛选炼苗移栽基质和盆栽基质.结果表明,组培苗的生长势随着活性炭浓度的增加呈先增强后减弱的趋势,生根时间与对照相比均不同程度的延长;适宜华北蓝盆花组培苗生长的培养基配方为MS+3%蔗糖+0.6%琼脂+0.5 g/L活性炭,该处理下组培苗生长势良好,生根率、生根数、根长、株高等均高于对照组;适宜的炼苗移栽基质为蛭石+珍珠岩(1∶1)混合基质,适宜的盆栽基质为营养土+蛭石(1∶1),移栽成活率均达100%.该研究结果为华北蓝盆花离体快繁和种苗生产提供理论依据.

    华北蓝盆花离体培养活性炭炼苗移栽

    不同温度处理对嫁接西瓜幼苗生长和生理特性的影响

    刘叶琼汤伟华冯英娜张更...
    53-56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超丰F1"葫芦砧木和"抗病京欣"西瓜接穗为试材,采用顶端插接(T1)、劈接(T2)、双断根嫁接(T3)3种嫁接方法,研究嫁接苗在适温(22~25℃)、亚适温(17~20℃)、低温(12~15℃)处理下生长发育和生理特性.结果表明,不同温度处理10 d后,温度保持在亚适温条件下,对嫁接苗根的伸长和根系的质量较为有益.嫁接西瓜幼苗的根数差异不显著,而最长根和最长侧根随着温度的增长而增多,萌动根在低温条件下最多.嫁接苗在低温和亚适温条件下,幼苗的株高、叶面积和叶片数与适温条件下相比呈减小趋势,而茎粗差异不显著.随着温度降低,3种嫁接苗的地上部干重、全株干重逐渐降低,地下部干重、根冠比逐渐升高.嫁接苗和自根苗(CK)壮苗指数随着温度的降低而增大,但差异未达显著水平.低温条件加剧了叶绿素的降解.而3种嫁接方法中尤以T3处理幼苗新诱导的根系无主根,须根多,增强须根的活力,使得根系的生长发育最强,而叶片数和叶面积随着温度的降低而逐渐减小,其地上部干重和全株干重在亚适温条件下表现最好.

    温度西瓜双断根嫁接光合

    葡萄行间早熟禾生物量分布及其与土壤物理性质的关系

    李振华鲜靖苹王可星买哲...
    57-59,6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定量分析果园人工草地的生长状况及其环境响应规律,为果园生草的技术应用和可持续经营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样方调查法和环刀取样法,研究了设施条件下葡萄行间早熟禾(Poa annua)的地上、地下生物量的空间分布及其与土壤容重、饱和持水率等土壤物理性质的相关关系.[结果]早熟禾生物量平均为395.8 g/m2,地上部分占79.6%,地下部分占20.4%;行间正中部位显著高于两端部位(P<0.05),0~10 cm土层显著高于10~20、20~30 cm土层(P<0.05).土壤饱和持水率、毛管持水率、田间持水率分别为46.3%、38.4%、35.7%,其空间变化与生物量分布一致;土壤容重平均为1.40 g/cm3,其空间变化与生物量相反.地下部分生物量空间分布与土壤物理性质有较强相关性,在水平分布上与田间持水率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毛管持水率、自然含水率、容重呈显著相关(P<0.05);在垂直分布上与田间持水率、毛管持水率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结论]葡萄行间草地生物量受土壤物理性质显著影响,在水平方向上呈中间高、两端低的单峰型格局,在垂直方向上随土层深入而逐渐降低.

    行间草地早熟禾生物量空间变化土壤物理性质

    2009—2020年桂西南喀斯特地区土地利用时空变化特征分析

    尹秋月王钰任艳
    60-64页
    查看更多>>摘要:分析2009—2020年桂西南喀斯特地区土地利用时空变化特征,重点分析耕地的时空演变情况,为地方政府制定耕地保护等相关土地政策提供参考.利用ArcGis、Fragstats 4.2等软件,运用土地利用变化模型、景观指数分析等方法,探索了2009—2020年桂西南喀斯特地区4个县(市)的土地利用时空变化情况,揭示研究区域土地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结果表明:①2009—2020年间,桂西南喀斯特地区4个县(市)耕地减少规模2.42万hm2,年均减少率为1%,优质耕地有所减少;②2009—2020年间,研究区域的建设用地总量净增1.14万hm2,年均增长率2.74%,城市扩张不断侵蚀优质耕地;③研究区近10年间景观格局发生变化,耕地破碎度不断增加,林地景观优势度增加,喀斯特独特的地形地貌导致耕地景观形状复杂.

    土地利用时空变化耕地保护景观格局指数桂西南喀斯特地区

    云南某区典型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和潜在生态风险评价

    阮彦楠吕本春王志远王应学...
    65-7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了解云南某区典型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情况.[方法]通过对云南某区典型重金属污染农田土壤进行取样调查,分析土壤中重金属Cd、As、Pb、Cu、Zn、Cr和Hg含量,并采用主成分分析、相关性分析、单因子污染指数法、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法和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结合GIS插值来评价土壤重金属污染情况、来源和潜在风险.[结果]研究区农田土壤中Cd、As、Cu、Zn和Hg含量高于云南省土壤背景值,且Cd、As、Cu含量在不同深度均高于《土壤环境质量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GB 15618—2018)中的风险筛选值,部分表层土壤样品中Cd、As、Cu、Zn含量超标,重金属超标率顺序为Cu>Cd>As>Zn>Pb=Cr=Hg.Cd、Pb和Cr在研究区表层土壤中空间分布相似,其含量分布表现为研究区域从东向西逐渐下降.As与Zn高值区主要分布在研究区的西南部,Cu含量空间分布呈西北高、东南低,而Hg在土壤中分布不均匀.单因子污染指数法和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法评价结果表明,农田土壤受到Cd、As、Cu污染,其中Cu污染程度最为严重且研究区重金属总体水平处于中度污染程度.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评价结果表明,Cd是主要的生态风险因子,以中等生态风险危害为主,当地土壤重金属污染处于轻度潜在生态危害程度.主成分分析和相关性分析表明,Pb和Cr主要来自成土母质,Cd以及部分Pb与Cr可能来源于污灌,As和Zn可能与工业废气排放有关,Cu可能来自有机肥料,而Hg可能是由于重金属粉尘的大气沉降导致的.[结论]云南某区典型农田土壤存在重金属污染,Cu污染程度最为严重,但Cd危害程度最大.

    农田土壤重金属来源污染潜在生态风险

    大兴安岭地区土壤侵蚀空间分布特征研究

    张词博卢文宇吴夏萍李巍...
    73-77,82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大兴安岭地区作为具体研究对象,基于遥感与GIS技术,以SOPT遥感影像、DEM、土壤类型数据、降雨数据等为基础,对土壤侵蚀环境因子进行提取,结合USLE方程估算土壤侵蚀模数.通过USLE与GIS集成,完成对大兴安岭地区土壤侵蚀现状的评价,根据评价结果,借助分布指数从高程、坡度、坡向、坡长4个方面对研究区2020年土壤侵蚀进行空间特征分析.结果表明:微度侵蚀和轻度侵蚀是土壤主要侵蚀类型;微度和轻度侵蚀在各高程分级皆有分布,中度侵蚀则只在低高程有分布,且土壤侵蚀强度与海拔高度不呈线性关系;微度侵蚀在所有坡度分级都有分布,轻度侵蚀主要分布在中低坡度,中度侵蚀只分布在0°~1.6°的低坡度;径流深度从上坡到下坡逐渐增加,因此土壤流失量随坡长增加而加剧,当挟沙量达到一定数量时,其侵蚀能力随坡长增加而减弱.

    大兴安岭地区土壤侵蚀ULSEGIS

    人工湿地常见水生动植物体氟化物含量及氟化物净化效果研究

    琚泽文
    78-82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江苏省连云港市蔷薇湖湿地为研究区,在1.0 mg/L左右的水体氟化物浓度背景下,对湿地内常见的水生植物和水生动物体内氟化物含量及湿地进出水氟化物浓度进行检测.结果表明,常见水生植物氟化物含量在121.92~2684.18 mg/kg,沉水植物刺苦草表现出较高的氟化物富集能力,其体内富集的氟化物含量达到2479.60 mg/kg,不同物种水生植物氟化物含量由高到低依次为刺苦草>穗状狐尾藻>竹叶眼子菜>狭叶香蒲>金鱼藻>菱>芦苇>大茨藻>水鳖>轮叶黑藻>篦齿眼子菜.甲壳类日本沼虾体内氟化物平均含量达到2757.62 mg/kg,呈现出较高的氟化物富集特性;大型底栖动物中国圆田螺体内氟化物含量相对较低.不同进水氟化物浓度条件下,各功能区的进出水氟化物浓度无明显差异,表流湿地对水体氟化物无明显的净化去除效果.

    人工湿地氟化物水生植物水生动物净化

    产酸菌的分离鉴定及在含氟土壤修复中的应用

    张宝华金璐沈晓莉
    83-86,96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工业污水厂厌氧池活性污泥为菌源,分离到1株产酸能力较强的细菌菌株Cs-3;在实验室模拟盆栽试验条件下,用该菌株联合茶梅苗修复氟污染土壤.经过形态观察、生理生化特性及16S rDNA分析,菌株初步鉴定为沃式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warneri),序列号为MG755257;在最佳条件下,菌株培养液最低pH为3.51.茶梅苗不同部位对氟的吸收累积能力表现为叶>茎>根,叶片最高氟含量为811.97 mg/kg.添加Cs-3培养液能有效促进茶梅苗对土壤氟的富集吸收,外加2000 mg/kg氟污染水平下,30 d修复后,添加培养液的茶梅苗叶片氟含量增加至989.68 mg/kg,土壤氟脱除率由37.24%提高至57.81%.

    氟污染产酸菌分离鉴定含氟土壤富集植物修复

    多因素耦合下鄱阳湖南部区域土地利用未来情景模拟

    秦钰莉
    87-93,144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2015年土地利用现状数据为基期数据,利用逻辑斯特回归模型分析驱动因子与土地利用间的关系,通过Dyna-CLUE模型对2020年土地利用进行模拟,检验矫正影响鄱阳湖南部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因子,基于耕地保护、生态保护和综合保护3种情景对2025年鄱阳湖南部区域土地利用变化进行模拟预测.结果表明,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检验分析驱动因子解释力发现,建设用地、耕地、未利用地、林草地和水域的拟合优度即ROC值均大于0.8,表明所选7种驱动因子具有较强的解释能力,可以对土地利用变化进行预测.通过Dyna-CLUE模型对2020年空间布局进行模拟预测,建设用地、水域、林草地和未利用地的Kappa系数均大于0.81,耕地的Kappa系数为0.77,总体能够达到模型预测的需求;3种情景设计模拟显示了研究区各类土地利用类型在空间布局上的竞争关系,3种情景预测结果显示,各类土地利用类型的比重基本保持一致,面积有所差异.在3种情景设计预测中,综合保护情景下土地利用空间格局更趋于合理.

    土地利用驱动因子Dyna-CLUE模型情景模拟鄱阳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