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安徽农业科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安徽农业科学
安徽省农业科学院
安徽农业科学

安徽省农业科学院

朱永和

旬刊

0517-6611

ahnykx@163.com;ahnykx@mail.hf.ah.cn

0551-5160973,5148869

230031

合肥市农科南路40号

安徽农业科学/Journal Journal of Anhui Agricultural Sciences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 《安徽农业科学》是由安徽省农业科学院主办的综合性农业学术期刊,创刊于1961年。A4开本,160页,封面250克铜版纸,内文80克铜版纸。2007年由半月刊改为旬刊。该刊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并获第四届全国优秀农业期刊一等奖。主要刊登全国范围的农、林、牧、副、渔业基础理论、应用研究及农业经济研究、农史研究等与农业有关的学术研究论文,追踪报道各学科的最新实用的农业科技成果。每期定价8.00元整,全年订价288.00元整。国内统一刊号CN34-1076/S,国际标准刊号ISSN 0517-6611。全国各地邮局均可订阅,邮发代号26-20,也可汇款向编辑部订阅。欢迎投稿,欢迎刊登广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人工湿地技术在农村生活污水中的应用

    牛丽萍刘祥柏义生孔德芳...
    224-226页
    查看更多>>摘要:构建了基于人工湿地技术的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系统,并将其应用在河南省新郑市某村.该处理系统主要采用"化粪池+折流厌氧反应器+跌水复氧+复合潜流人工湿地+稳定塘"组合工艺.实践表明,连续运行150 d内该工艺具有较好的处理效果,对COD、NH3-N、TN、TP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72.1%、66.8%、64.2%和54.8%,系统出水水质达到河南省《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水污染物排放标准》(DB 41/1820—2019)一级标准.该工程可为河南省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的技术选择和运行提供参考.

    农村生活污水三格化粪池复合潜流人工湿地稳定塘

    生鲜农产品电商平台顾客满意度对重购意愿的影响机制——顾客信任的中介和转换成本的调节作用

    杜荣良
    227-232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生鲜农产品电商平台购物后,感到满意的顾客只有少部分产生了重复购买行为,研究此类"满意度悖论"现象背后的作用机制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以关系质量模型视角建立生鲜农产品电商平台消费者重购意愿影响因素模型,使用SPSS26和SmartPLS3.2对顾客满意度、信任度、转换成本和重购意愿之间的结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结果显示:顾客满意度对重意愿具有显著正向效应;顾客信任在满意度和重购意愿之间具有部分中介作用;转换成本在顾客满意度和复购意愿之间起调节作用.基于研究结论,从加强数字品牌建设和构建转换成本体系两方面提出建议.

    农产品电商满意度转换成本重购意愿

    资本周转·经济不确定与畜牧企业成长——以10家上市畜牧企业为例

    孙上钧
    233-239页
    查看更多>>摘要:科学评估在政策频繁更替下畜牧业发展现状及问题对于制定正确的政策促进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构建畜牧企业资本周转综合指数,以2014—2021年上市畜牧企业为例,建立双重固定效应模型考察企业资本周转对畜牧企业高水平发展的影响.结果表明:2014—2021年畜牧企业发展态势较弱、企业资本周转综合指数呈现波动下降趋势;企业资本周转效率的提升能够显著促进畜牧企业发展;在经济不确定加剧情况下,短期内会显著抑制其促进作用,而在长期下抑制效果有所缓和.这一结论可为畜牧企业现代化转型,畜牧业稳定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资本周转经济不确定性畜牧企业经营绩效固定效应模型

    基于CiteSpace的国内外生态旅游开发的知识图谱分析

    张春霞李英民崔霞徐秀玉...
    240-245页
    查看更多>>摘要:生态旅游作为一种可持续发展旅游类型,具有开发和保护的双重属性.基于CiteSpace软件对1995—2021年CNKI和WOS中"生态旅游开发"领域的核心文献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国内发文数量呈倒V型,2010到达顶峰,整体增长缓慢,而西方则呈指数级增长;国内研究内容聚焦生态旅游资源开发评价与保护、开发模式以及产业扶贫功能的研究3个方面,西方文献则聚焦生态足迹与可持续发展、生态资源评价与开发和社区居民参与3个方面;国内研究前沿为乡村旅游扶贫、乡村振兴等领域,西方则聚焦生态效率、碳排放等领域.

    生态旅游开发知识图谱CiteSpace

    陕西省数字农业赋能乡村振兴路径选择

    陈卫峰
    246-248,275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字经济是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之后的主要经济业态,数字农业在技术层面包括农业大数据、农业物联网、精准农业和智慧农业等新技术的运用.陕西省是中国的农业大省,地处中国东数西算的核心区域,发展数字农业具有一定优势.陕西省农业生产数字化、乡村治理数字化、居民生活数字化是实现乡村振兴,促进农村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技术基础和现实条件.该研究对陕西省数字农业发展现状进行描述,剖析陕西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必要性,并分析数字农业与乡村振兴战略之间的逻辑联系.然后建立陕西省数字农业赋能乡村振兴的评价指标体系.陕西省数字农业赋能乡村振兴存在问题主要表现为:数字农业发展基础相对薄弱;研发力量较为缺乏,创新能力不足;农业数字化人才缺乏.最后,提出陕西省数字农业赋能乡村振兴的路径选择:加强顶层设计,加大数字农业投入力度;创建数字农业试验区,发挥示范带头作用;建立多层次的数字农业人才培育体系.

    数字农业乡村振兴指标体系路径选择

    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服务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意义·现实困境与优化路径

    顾方
    249-251页
    查看更多>>摘要: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是赋能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举措.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服务乡村文化振兴有利于加强乡村的建阵地建设,有利于树新风凝聚乡村正能量,有利于安民心促进乡村和谐稳定.针对存在的群众参与的积极性较弱、实践活动的形式单一、实践内容吸引力不强、实践活动开展氛围不浓等困境,提出如下对策:一是注重理论和活动创新;二是注重与文明创建相结合;三是注重与乡村振兴相结合;四是注重与乡村治理相结合;五是注重保障机制的建立和完善.

    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乡村文化振兴路径

    关于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几点思考

    孙卿卿李双元
    252-254页
    查看更多>>摘要:农业农村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学界对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研究还在深入,在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核心要素和具体路径上尚未形成广泛的共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因此,需要从3个维度来一体设计、一并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以"物"的现代化为坚实基础、以"人"的现代化为关键要素、以"治理"的现代化为发展保障.

    农业农村现代化"物"的现代化"人"的现代化"治理"的现代化乡村振兴

    乡村治理数字化:价值·困境与实践路径研究

    刘金林刘燕
    255-257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以及"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乡村治理数字化引发了各界人士的关注.就乡村治理数字化的价值、困境和实践路径3个方面展开研究.研究表明,推进乡村治理数字化的价值:促进乡村治理主体多元化,转变乡村治理模式,实现治理内容精准化,整合乡村资源.推进乡村治理数字化的困境:农民自身数字能力贫困的制约、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滞后、要素保障能力不足.实践路径:数字赋能、加快培育新型数字农民,提高乡村数字化治理的要素保障能力、完善数字信息监督管理机制,健全法制体系.

    乡村治理数字化乡村振兴

    宁夏塞上乡村乐园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研究——以玉泉营葡萄小镇为例

    陈丽任保平张鹏飞
    258-260页
    查看更多>>摘要:当前,宁夏正在奋力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和乡村振兴样板区的建设,要把乡村建设摆在美丽新宁夏建设的重要位置,着力打造塞上乡村乐园,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产业兴则乡村兴,产业兴旺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基石,以宁夏玉泉营葡萄小镇为例,通过对其产业发展现状及问题的分析,从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角度对将其打造为彰显葡萄历史文化的生态田园小镇提出对策与建议.

    乡村乐园产业融合乡村振兴

    "双碳"背景下耕地保护与粮食安全保障的措施研究

    刘正茂
    261-263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阐明"双碳"背景下耕地保护与粮食安全的深层内涵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基于"双碳"路径优化情景下提出了耕地保护与粮食安全保障措施.研究认为"双碳"背景下耕地保护与粮食安全保障措施要聚焦以下方面:①严格防止耕地面积数量减少与耕地耕作层土壤质量下降;②实施减污降碳保护农田生态环境质量;③严格执行《乡村振兴促进法》,以即将颁布实行的《耕地保护法》为契机推进耕地保护;④提升高标农田建设的生态化水平;⑤树立和践行大食物观;⑥培育耐盐作物品种,改良盐碱地种植水稻;⑦高度关注和实施好农业农村地区基于自然生态碳汇能力的保护、维持与提升;⑧全程精准管控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环节;⑨将零碳或低碳或负碳约束指标纳入国土空间规划;⑩采取差别化治理措施,有效制止耕地"非农化"和"非粮化";⑪全面推广适合广大农业农村地形地貌特点的绿色环保农机装备与技术,推动农业生产领域清洁能源替代化石燃料.该研究提出的减污降碳理念与相应保障措施,对实施双碳目标、促进耕地保护和保障粮食安全具有积极的参考价值.

    耕地保护粮食安全国土空间规划农田生态环境碳中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