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安徽农业科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安徽农业科学
安徽省农业科学院
安徽农业科学

安徽省农业科学院

朱永和

旬刊

0517-6611

ahnykx@163.com;ahnykx@mail.hf.ah.cn

0551-5160973,5148869

230031

合肥市农科南路40号

安徽农业科学/Journal Journal of Anhui Agricultural Sciences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 《安徽农业科学》是由安徽省农业科学院主办的综合性农业学术期刊,创刊于1961年。A4开本,160页,封面250克铜版纸,内文80克铜版纸。2007年由半月刊改为旬刊。该刊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并获第四届全国优秀农业期刊一等奖。主要刊登全国范围的农、林、牧、副、渔业基础理论、应用研究及农业经济研究、农史研究等与农业有关的学术研究论文,追踪报道各学科的最新实用的农业科技成果。每期定价8.00元整,全年订价288.00元整。国内统一刊号CN34-1076/S,国际标准刊号ISSN 0517-6611。全国各地邮局均可订阅,邮发代号26-20,也可汇款向编辑部订阅。欢迎投稿,欢迎刊登广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优化管理对设施辣椒养分吸收·品质和经济效益的影响

    邬刚袁嫚嫚王家宝董慧...
    83-8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明不同优化管理模式对设施辣椒养分吸收、品质和经济效益的影响.通过田间试验,设置了农户习惯管理(FP)、农民习惯管理+土壤改良(OPT1)、农民习惯管理+土壤改良+优化群体(OPT2)和土壤改良+优化群体+水肥优化处理(OPT3)4个处理,主要研究了辣椒干物质累积、养分吸收、辣椒素、VC、产量和经济效益等对不同优化管理模式的响应.结果表明,FP和OPT1之间各指标的差异不显著.与FP相比,OPT2处理辣椒的地上部干物质积累、氮、磷和钾吸收量分别增加了14.1%、16.8%、11.4%和15.5%,OPT3处理辣椒的地上部干物质积累、氮、磷和钾吸收量分别增加了22.3%、28.5%、25.2%和21.8%,优化水肥管理可提高辣椒的品质,OPT3处理的辣椒素和VC含量较农户习惯分别显著增加了19.9%和22.7%.OPT3处理辣椒的平均产量最高,达48556 kg/hm2,平均纯收益为459134元/hm2.因此,集成土壤改良、群体密度优化和全生育期养分调控的优化管理模式能够提高设施辣椒的干物质积累、养分吸收和品质,促进农民增产增收.

    优化管理设施辣椒养分吸收品质

    水稻秸秆添加对污水处理厂污泥好氧堆肥效果的影响

    鲍博唐琦刘梅邵力...
    88-90页
    查看更多>>摘要:探讨污水处理厂污泥与水稻秸秆堆肥的最佳混合比,为水稻秸秆资源化提供理论参考.共设1.0:0.5、1.0:1.0、1.0:1.5和1.0:2.0这4组污泥和水稻秸秆比例,分别在第1、4、7天时测定各体系内含水率,pH、有机碳、总氮和总磷,同时记录每日堆肥温度变化.研究结果表明,污泥秸秆配比为1.0:1.0和1.0:1.5的体系含水率较好.温度均呈先升高再下降的趋势,其中1.0:1.0配比下温度达到最高,为56.7℃.所有条件中pH变化均在适宜范围6.5~8.2.各体系有机碳含量均为下降,1.0:1.0体系的降解速度最快,下降率为26.64%.总氮总体呈下降趋势,而总磷呈上升趋势.综合考虑,污泥与水稻秸秆比例为1.0:1.0时最为适宜.

    污泥好氧堆肥秸秆

    福建省三维生态足迹动态分析

    薛若晗
    91-94页
    查看更多>>摘要:采用传统生态足迹模型和改进的三维生态足迹模型,计算福建省2009—2018年的人均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生态赤字、足迹广度、足迹深度和三维生态足迹.结果表明:2009—2018年,福建省人均生态足迹总体增加,增幅为36.7%;人均生态承载力持续减少,降幅为5.4%;人均足迹生态赤字增加了60.6%.研究期间,人均足迹广度、足迹深度和三维生态足迹呈现相似的变化趋势.人均足迹广度上升了3%,人均足迹广度的主要构成是耕地,所占比例达到50%以上;人均足迹深度上升了37.1%,且始终大于1;三维生态足迹增长了41.2%.福建省的生态可持续状态并不乐观.为了维持福建的可持续发展,给出相应对策.

    三维生态足迹生态足迹广度生态足迹深度福建省

    淮河流域(阜阳段)2009—2018年水质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

    张彩丽林琳江懿吕凯...
    95-100,107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淮河流域(阜阳段)3个监测断面2009—2018年近10年的水质监测结果为对象,采用单因子污染指数法与内梅罗污染指数法对水质情况进行评价,评价结果表明:王家坝监测断面水质2009—2018年均为Ⅲ类;张大桥监测断面前6年水质为劣Ⅴ类,2015—2017年变为Ⅳ类水质,2018年变为Ⅲ类水质;徐庄监测断面水质在2016年前除2009和2011年2年为Ⅴ类,其他几年均为Ⅳ类,2017和2018年分别为Ⅲ类和Ⅱ类水质,污染指标主要为氨氮和高锰酸盐指数.同时,以王家坝监测断面为代表,通过对其水质与自然因素、社会因素等相关性的分析,探讨水质状况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河道水量和降水量对水质保持有促进作用,GDP与渔业产值对水质的提升也产生了积极作用.

    淮河流域水质评价影响因素内梅罗污染指数

    桐城水芹适宜种植区评价

    李运怀秦先燕沈华岳运华...
    101-107页
    查看更多>>摘要:桐城水芹是安徽省著名的特产蔬菜.为了扩大种植范围,在生态地质环境和水芹现状种植区调查,以及样品采集分析的基础上,探讨水芹适宜生长要素,评价水芹适宜种植区.结果表明,水芹现状种植区适宜生长要素主要有地形地貌、土壤母质与土壤类型、灌溉水源与水质、土壤环境地球化学.基于单要素评价结果,多要素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水芹适宜种植区主要沿着龙眠河和挂车河分布,面积合计约107 km2.

    水芹种植安徽特产蔬菜

    陆海统筹导向下的湾区生态环境协同治理策略——以福建省环三都澳区域为例

    张强
    108-112,115页
    查看更多>>摘要:沿海城市"重陆域、轻海域"的城市规划管理传统理念,导致海域生态环境污染长期以来被忽视.而海域环境污染问题涉及环湾和流域上下游的跨县市协调问题,需要在更大层面统筹湾区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以福建省环三都澳湾区为案例,以陆海统筹思想为指引,探析湾区生态环境协同治理策略与机制创新.在分析环三都澳湾区生态环境方面存在问题的基础上,从坚持科学评价、共守生态安全、共治环境污染、共推生态修复、共建联动平台和共促机制创新6个方面提出湾区生态环境协同治理的策略,以期为其他湾区生态环境协同治理提供参考.

    陆海统筹湾区生态环境协同治理环三都澳

    3,5-二氯苯酚对浮萍的生长抑制效应

    姚洪伟舒耀皋汪丹
    113-115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浮萍为对象,研究3,5-二氯苯酚对浮萍叶片数、鲜重和干重的生长抑制效应.结果表明,以浮萍植物体数为指标,浮萍7 d生长率受抑制达到50%时的3,5-二氯苯酚浓度(7 d-ErC50)为2.910 mg/L,95%置信区间为2.428~5.650 mg/L.随着3,5-二氯苯酚浓度的增大,对浮萍叶片数、鲜重、干重的生长抑制效应增强,且呈现出明显的剂量-效应关系,3,5-二氯苯酚对浮萍不同测试指标的毒性从大到小依次为鲜重、干重、叶片数.

    3,5-二氯苯酚浮萍叶片数鲜重干重抑制效应

    牛血清中6种外源性病毒的液相芯片检测方法建立

    王艳严敏鸣黄忠荣张磊萍...
    116-118,12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建立牛血清中6种外源性病毒(BVDV、BPV、BTV、REOV、BPyV、RABV)的液相芯片检测方法,根据6种病毒的高度保守区域设计引物和探针,通过杂交偶联检测,利用Luminex检测仪检测荧光信号,建立了牛血清中6种外源性病毒的快速检测方法.结果表明,该试验建立的检测体系具有良好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其检测灵敏度可达50拷贝/反应.该研究初步建立了同时检测牛血清中6种外源性病毒的液相芯片检测方法,为牛血清的质量把关提供了技术支持.

    牛血清外源性病毒液相芯片

    艾里克湖水质生物学评价及鲢鳙鱼产力评估

    张涛蔡林钢咸玉兰刘鸿...
    119-124页
    查看更多>>摘要:2018年5、7和9月对艾里克湖水体理化性状、浮游生物量及湖区渔业发展开展调查,评估鲢鳙鱼产力.结果表明,艾里克湖总溶解固体(TDS)含量各月份均值超过1 g/L;部分月份总氮(TN)浓度、总磷(TP)浓度及化学需氧量不符合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的Ⅲ类水标准.共监测到浮游植物6门109种,平均密度和平均生物量分别为2578.59×104 ind./L和16.27 mg/L;共采集到浮游动物4门39种,平均密度和平均生物量分别为8.20 ind./L和0.33 mg/L.根据浮游植物水质评价标准,艾里克湖为富营养类型.据浮游生物量估算,2018年艾里克湖渔业生产潜力为824.9 t/a.

    艾里克湖浮游生物鱼产力

    一株广西鸡源H6亚型禽流感病毒全基因组序列分析及其重要生物学特性

    李孟谢芝勋李丹罗思思...
    125-128,142页
    查看更多>>摘要:2017年对广西地区活禽交易市场进行低致病性禽流感流行病学调查,从采集的鸡咽喉和泄殖腔拭子中分离鉴定出一株鸡源H6N6亚型禽流感病毒,命名为A/chicken/Guangxi/286C10/2017(H6N6).应用RT-PCR方法分别对分离毒株的8个基因片段进行扩增,同时将产物进行克隆和测序,然后对测序结果进行同源性比对及遗传进化分析.另外,还通过固相受体结合试验对毒株的唾液酸受体进行测定.结果显示,该分离株的HA基因与广东分离株A/chicken/Guangdong/G3249/2014(H6)的核苷酸同源性最高,裂解位点符合低致病性禽流感病毒的分子特征;NA基因与江西分离株A/duck/Ganzhou/GZ148/2016(H6N6)核苷酸同源性最高;内部基因中,PB1和NS基因来源于广东的鸡,PB2基因来源于越南的鸡,PA、NP和M基因来源于广西的鹅;同时,研究还发现该病毒的HA、NA、PA、NP和M基因来源H6亚型AIV,PB2、PB1和NS基因来源H9N2亚型AIV,推测A/chicken/Guangxi/286C10/2017(H6N6)可能是由不同地区、不同宿主来源的H6和H9亚型AIV通过基因重组产生的一株新的重配毒株.由于广西地理位置特殊,今后应加强对该地区H6亚型禽流感病毒变异情况的监测.

    禽流感病毒H6亚型遗传进化受体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