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安徽农业科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安徽农业科学
安徽省农业科学院
安徽农业科学

安徽省农业科学院

朱永和

旬刊

0517-6611

ahnykx@163.com;ahnykx@mail.hf.ah.cn

0551-5160973,5148869

230031

合肥市农科南路40号

安徽农业科学/Journal Journal of Anhui Agricultural Sciences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 《安徽农业科学》是由安徽省农业科学院主办的综合性农业学术期刊,创刊于1961年。A4开本,160页,封面250克铜版纸,内文80克铜版纸。2007年由半月刊改为旬刊。该刊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并获第四届全国优秀农业期刊一等奖。主要刊登全国范围的农、林、牧、副、渔业基础理论、应用研究及农业经济研究、农史研究等与农业有关的学术研究论文,追踪报道各学科的最新实用的农业科技成果。每期定价8.00元整,全年订价288.00元整。国内统一刊号CN34-1076/S,国际标准刊号ISSN 0517-6611。全国各地邮局均可订阅,邮发代号26-20,也可汇款向编辑部订阅。欢迎投稿,欢迎刊登广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微量稀释联合平板计数法评价聚维酮碘抗菌活性及其影响因素

    怀文辉彭开松
    93-9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建立一种评价聚维酮碘抗菌效果的科学方法,并研究影响其抗菌能力的因素,为聚维酮碘防控水产细菌病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微量稀释联合平板计数法(包括标测法和模测法)测定了不同厂商和批次聚维酮碘的最小抑菌浓度和最小杀菌浓度,并评估了孵育温度、细菌浓度、培养基浓度、pH、货架期对聚维酮碘最小抑菌浓度的影响.[结果]标测法测得的聚维酮碘对4株渔源多重耐药菌的MIC(213~17 g/m3)和MBC(216~19 g/m3)是临床使用浓度的数万倍.模测法测得的聚维酮碘对MH可培养水生菌的MIC(27~11 g/m3)和MBC(29~12 g/m3)是临床使用浓度的数百到数千倍.试验体系的温度(5℃到35℃)越高、细菌浓度(103到108 cfu/mL)越大、培养基浓度(0.082~21 g/L,MH)越大、pH(5.5到9.5)越高,聚维酮碘对细菌的MIC越大.聚维酮碘固态原粉货架期为18个月,而聚维酮碘溶液货架期约3个月.[结论]聚维酮碘对渔源致病菌和水生MH可培养菌的MIC远远高于临床使用浓度;水温、pH、培养基浓度、细菌浓度都影响抗菌活性;聚维酮碘固体稳定性远高于其水溶液.

    聚维酮碘微量稀释联合平板计数法最小抑菌浓度最小杀菌浓度

    大气氮沉降对云南亚热带森林地表草本层植物生长的影响

    杨应忠刘宪斌丁健和银建...
    98-10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研究不同浓度大气氮沉降条件下云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地表草本层植被的生长情况,探讨大气氮沉降对森林生态系统植被组成和结构功能的影响.[方法]以云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设置0、1、5、10、15和30 g/(m2·a)共6个施氮梯度,采用每30 d 1次林冠下人工喷施的方式对野外样地连续进行2年施氮处理,观察2年后试验样地内地表草本层植被的多样性、丰富度、株高和生物量等生长特征.[结果]随着施氮浓度的增大,植物丰富度、株高和生物量也逐渐增大,在年均30 g/(m2·a)浓度梯度样地中,上述各项数据均达到最大值;而植物多样性则在5 g/(m2·a)浓度梯度样地中达到最大值,为(13±3)种/m2.植物地上部生物量占其总生物量比重较大,为(0.69±0.06)~(0.77±0.09),且呈随着施氮浓度的增大而逐渐降低趋势;植物地下部生物量占其总生物量比重相对较小,为(0.23±0.03)~(0.32±0.04),且呈随着施氮浓度增大而逐渐增加的趋势.[结论]证明了大量大气氮沉降对森林生态系统植物物种多样性的消极影响,明确了不同浓度大气氮沉降对地表草本层植物地上部和地下部之间生物量分配规律的影响,为受大气氮沉降干扰严重的森林生态系统的科学管理及合理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和实际参考.

    大气氮沉降地表草本层植物植物多样性植物丰富度植物株高植物生物量分配规律云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樟子松人工成熟林凋落叶"三大素"含量特征及其影响因子研究

    张野雷泽勇赵国军周凤艳...
    105-109页
    查看更多>>摘要:揭示樟子松人工成熟林凋落叶"三大素"含量(木质素、纤维素、半纤维素)的变化机理及影响因子,为樟子松人工成熟林的经营提供科学依据.以辽宁省彰武县章古台镇成熟期樟子松人工林(林分生长阶段分别为43、49、65 a,林分密度分别为400、625、800株/hm2,各3次重复)为研究对象,对凋落叶"三大素"含量的动态及影响因子进行分析.凋落叶木质素、纤维素和半纤维素均在3月出现峰值,2月出现相对较低值.3—6月这3种成分的含量表现为先降低再升高再降低的趋势.在7月3种成分的含量差值最大,分别为木质素(432.44 g/kg)、纤维素(222.34 g/kg)、半纤维素(343.08 g/kg).10—12月这3种成分的含量整体呈下降趋势.林分生长、林分密度及它们之间的交互作用对凋落叶的木质素、纤维素、半纤维素含量均无显著影响(P>0.05).但从3种成分含量的均值来看,800株/hm2林分密度下的木质素和半纤维素含量最高,400株/hm2林分密度下的纤维素含量最高,且在不同林分密度和生长条件下3种成分含量变化趋势不同.月最大风速与樟子松凋落叶木质素含量之间呈显著正相关(P<0.05).

    樟子松成熟林凋落叶木质素纤维素半纤维素气候因子林分密度

    干旱胁迫条件下朱槿叶绿素荧光特性

    徐传保郑伟兵戴庆敏赵承森...
    110-113,118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朱槿为试验材料,研究了干旱胁迫及复水对朱槿叶片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朱槿在经受25 d自然干旱胁迫后,除Fv/Fm值显著降低外,Y(Ⅱ)、qP、NPQ、ETR等值均有所上升.复水1 d后,Fv/Fm值有止降回升的趋势,Y(Ⅱ)、qP、NPQ、ETR等参数则恢复到对照水平.利用直角双曲线修正模型拟合的快速光曲线结果表明,中度干旱胁迫提高了朱槿光化学反应的启动能力,在弱光条件下具有最高的光能利用效率.当光强超过190μmol/(m2·s)时,CK和复水1 d的适应能力更强,具有最大适应光强变化的能力和光合活性.研究综合认为,朱槿在干旱胁迫下具有良好的自身调节能力,具有较强的光合系统损伤修复能力,表现出极强的抗干旱胁迫能力,可在较干旱地区栽培应用.

    朱槿自然干旱胁迫复水叶绿素荧光特性快速光曲线

    21种育苗基质对锯箬棕苗生长的影响

    阮志平陈钟昱林颖吴家亮...
    114-11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究不同基质配比对锯箬棕幼苗生长的影响.[方法]以锯箬棕幼苗为试验材料,利用21种不同基质进行育苗,对锯箬棕的生长发育状况及各项指标(SPAD、叶片数、株高、叶长、叶宽)进行比较分析,筛选出适合锯箬棕育苗的基质组合.[结果]不同基质配方对锯箬棕幼苗除叶片数以外的指标的影响均达到显著水平(P<0.05).基质13(园土∶河沙=1∶3)时,SPAD均值最大.同一叶片不同部位的叶绿素SPAD值有明显差异.基质9(园土∶蛭石=1∶3)时,叶片平均数最多.基质14(椰糠∶河沙=3∶1)时,株高平均值最高.[结论]经过SPSS主成分分析综合得分可知,基质14配比(椰糠∶河沙=3∶1)得分最高,为综合各项指标筛选出的最优基质配比.

    基质锯箬棕生长

    枣庄市古树名木资源特征分析

    刘伟王荣芬
    119-122,126页
    查看更多>>摘要:根据2022年枣庄市古树名木普查数据,分析枣庄市古树名木资源特征.结果表明:枣庄市共有古树名木585株,隶属19科35属40种,其中散生古树名木279株,古树群3个共306株.优势树种为石榴、国槐、青檀、银杏等树种.从古树年龄结构来看,总体呈金字塔形,三级古树最多,共390株,占比66.67%.从古树形态结构来看,胸径以50~100 cm为主,占比35.38%;树高以≤10 m为主,占比为73.16%;冠幅以≤10 m为主,占比75.38%.从古树生长势来看,正常株占比82.39%,衰弱株占比16.92%,濒危株占比0.69%.从古树区域分布来看,峄城区分布最多,共310株,占比52.99%.从权属来看,集体所有占绝大多数,占比97.61%.基于统计分析结果,从古树复壮、种质资源保护利用、古树文化等方面提出枣庄市古树名木保护管理建议.

    古树名木资源特征枣庄市

    赣州市园林地被植物资源筛选评价及园林应用研究

    范方喜周勇辉郭崇炎王粤...
    123-12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评价地被植物在赣州城市绿地中的表现,筛选出适合城市园林应用的地被植物品种,采用层次分析法构建赣州市园林地被植物综合评价体系,从观赏性、生物学特性、应用潜力3方面筛选出13个评价指标,对赣州市园林应用的75种地被植物进行评价与分级.结果表明:观赏期、显示度、适应性等指标在园林地被植物占较大权重,其中Ⅰ级(3.6<Q≤4.0)有9种,Ⅱ级(3.2<Q≤3.6)有29种,Ⅲ级(2.8<Q≤3.2)有25种,Ⅳ级(Q≤2.8)有12种.

    园林地被植物层次分析法园林应用综合评价

    地中海荚蒾插穗生根因子及生根过程中生理生化变化

    李影窦霄许廷全刘富坤...
    127-130,16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究该物种扦插生根机理,便于品种的快速繁殖及应用推广.[方法]以不同扦插基质类型、激素类型及激素水平组合测定地中海荚蒾扦插后0、5、10、15和20 d 5个时期的生根情况及不同营养物质、相关酶活性和内源激素等生理指标的变化趋势.[结果]扦插基质类型、外源激素类型及浓度对荚蒾扦插生根率、生根数及根长产生了极显著差异,蛭石、珍珠岩混合基质与NAA+IBA(500 mg/L)激素组合下地中海荚蒾的生根效果最好,其生根率、生根数和根长最高.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含量均呈上升—下降—上升的趋势,均在插后第5天达到峰值.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呈现上升—下降—再上升的趋势,多酚氧化酶(PPO)和吲哚乙酸氧化酶(IAAO)活性呈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4种内源激素(IAA、ABA、GA3、ZR)含量变化较为复杂,呈波浪型变化.[结论]蛭石、珍珠岩混合基质与NAA+IBA(500 mg/L)激素组合的处理方式适用于地中海荚蒾的扦插.该研究开展的通过外源施加物质的方法提高扦插成活率提供了理论基础,也为地中海荚蒾南种北繁起到了促进作用.

    地中海荚蒾扦插生根因子生理生化

    农旅融合背景下武夷山民宿业助力乡村振兴对策研究

    马小玲
    131-134页
    查看更多>>摘要:民宿业在乡村旅游业中占有重要地位,是乡村旅游文化体验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旅融合理念下民宿经营者应加强对乡村文化包括乡村古民居、民间习俗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将地方特色风土人情融入乡村民宿建设,打造集自然、人文、乡村美食、康养休闲于一体的特色乡村文化体验型民宿品牌.武夷山民宿乡村旅游资源丰富,经营者需融入乡村农业生活体验、茶文化生活体验,设计具有文化创意和乡村美学的民宿起居、休闲空间,提升顾客期待型、魅力型需求体验,从而提高乡村民宿吸引力和村民收入,助力乡村振兴.

    农旅融合乡村民宿武夷山乡村振兴

    邻近同质型古村落不同旅游开发模式效应比较研究——以西递、宏村古村落为例

    肖胜和王瑜
    135-139,172页
    查看更多>>摘要:邻近同质型旅游资源地开发既存在以区域共同性来增强旅游吸引力的效应,同时也存在明显的区域内旅游替代性效应,所以在旅游开发经营中往往会采取不同的模式以达到不同的游客体验效果来获得较好收益.通过对同处徽文化区域的黟县西递、宏村实地调查和数据分析,发现两村的开发经营模式各有优劣,且不同的开发模式对游客和村民的感知度影响较大.再结合新的旅游发展趋势,探讨了新阶段古村落保护性开发的策略,以期能对类似古村落旅游开发提供示范与借鉴.

    同质型古村落开发模式效应西递宏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