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安徽农业科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安徽农业科学
安徽省农业科学院
安徽农业科学

安徽省农业科学院

朱永和

旬刊

0517-6611

ahnykx@163.com;ahnykx@mail.hf.ah.cn

0551-5160973,5148869

230031

合肥市农科南路40号

安徽农业科学/Journal Journal of Anhui Agricultural Sciences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 《安徽农业科学》是由安徽省农业科学院主办的综合性农业学术期刊,创刊于1961年。A4开本,160页,封面250克铜版纸,内文80克铜版纸。2007年由半月刊改为旬刊。该刊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并获第四届全国优秀农业期刊一等奖。主要刊登全国范围的农、林、牧、副、渔业基础理论、应用研究及农业经济研究、农史研究等与农业有关的学术研究论文,追踪报道各学科的最新实用的农业科技成果。每期定价8.00元整,全年订价288.00元整。国内统一刊号CN34-1076/S,国际标准刊号ISSN 0517-6611。全国各地邮局均可订阅,邮发代号26-20,也可汇款向编辑部订阅。欢迎投稿,欢迎刊登广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冷等离子体处理对紫花苜蓿种子萌发和幼苗MDA含量的影响

    马玉婷米敏白梅梅马晖玲...
    1-5,10页
    查看更多>>摘要:运用冷等离子体种子处理技术(CPT)对不同品种紫花苜蓿种子进行非电离幅射处理,研究该技术对苜蓿种子萌发机制的影响.利用不同剂量的冷等离子体处理苜蓿种子,经过室内发芽试验,研究苜蓿的发芽势、发芽率、发芽指数、活力指数以及丙二醛含量.结果 表明,经0~310W不同剂量冷等离子体处理后,种子各发芽指标及丙二醛(MDA)含量均有明显变化.与对照相比,处理后苜蓿种子更具有发芽优势.说明该技术对苜蓿种子室内发芽具有重要影响,在生产上具有使用和推广价值.冷等离子体处理陇东苜蓿的最佳供电功率为70 W,处理后种子发芽率(GR)、发芽势(CP)、发芽指数(GI)、活力指数(VI)分别提高5.85%、7.19%、10.83%、2.29%,幼苗丙二醛(MDA)含量降低2.33%;处理甘农三号苜蓿的最佳处理功率为100 W,处理后种子GR、GP、GI、VI分别提高0.56%、7.48%、16.48%、23.21%,幼苗MDA含量降低21.91%;处理甘农七号苜蓿的最佳功率为190 W,处理后种子GR、GP、GI、VI分别提高1.68%、13.75%、14.01%、24.97%,幼苗MDA含量降低35.71%.

    冷等离子体苜蓿种子萌发丙二醛

    竹类植物对盐胁迫的响应及栽培养护研究进展

    江登辉刘晓颖陈乾荣俊冬...
    6-10页
    查看更多>>摘要:土壤盐渍化是全球化的影响农业生产以及环境的重大问题,是农业发展以及林业发展的主要限制因素之一.分析了盐胁迫下竹类植物的生长发育情况,以及盐胁迫条件下植物叶绿素含量、叶片保水力、对植物光合作用和植物生长活力的影响,通过对比其他胁迫与盐胁迫条件下的竹类植物表型去鉴定竹类植物受到的不同胁迫危害.同时针对不同滨海地区的含盐量筛选出适合的竹种,分析了植物栽植前的盐碱土改良方法以及栽种前后的种植养护管理,为竹类植物在滨海沙地的广泛种植提供理论基础.

    竹类植物盐胁迫栽培养护

    植物对食草动物取食响应的研究进展

    秦燕范波谷镜
    11-17页
    查看更多>>摘要:面对自然界食草动物的取食,植物已经进化出一套成熟的系统应对挑战.当植物接收到食草动物的物理和化学信号,如昆虫唾液分泌物的诱导因子和昆虫产卵后产生的化合物,植物会迅速调整其转录组、蛋白组和代谢组.所有这些食草动物取食诱导的变化均通过复杂的信号网络途径调节,如受体/感受器、Ca2+流、激酶级联反应、活性氧和植物激素信号途径.食草动物诱导的防御反应不仅发生在受损伤的区域,而且发生在被攻击叶片未受损的区域以及远端的其他叶片(系统性叶片).综述了植物对食草动物取食和产卵的感知、昆虫取食诱导的早期信号传导及其的生物学功能.

    植物-食草动物互作诱发因子防御信号系统性防御

    线粒体DNA和Y染色体主要基因的研究进展

    董依萌王天骄刘华淼鞠妍...
    18-22页
    查看更多>>摘要:线粒体和Y染色体作为重要的分子遗传标记,越来越多地被应用于哺乳动物起源进化的研究.基于线粒体DNA的研究,多数研究通过Cytb、D-Loop区、12SrRNA、16SrRNA等单基因分析,少数通过多基因联合分析和全序列分析展开,对哺乳动物母系起源进化进行探讨.基于Y染色体的研究主要通过SRY、AMELY、USP9Y、DBY等单基因分析和多基因联合分析.综述了近年来基于线粒体DNA和Y染色体几个主要基因的鹿科及其他哺乳动物的起源进化研究现状,为动物起源进化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线粒体DNAY染色体母系起源父系起源

    温度形态建成信号转导通路研究进展

    付祥韩俊艳王昕
    23-25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非逆境高温中,高等植物会发生一系列的形态变化以适应这种环境条件,这种变化被称为温度形态建成.研究温度形态建成的分子机制可为抗热育种提供理论依据,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该领域的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高等植物已经进化出一套较为复杂的温度形态建成信号转导通路,以帮助植物对高温做出正确的响应.综述了温度形态建成上游信号转导通路的分子机制,并探讨了未来的研究方向.

    温度形态建成phyBCOP1PIF4HY5

    海洋中药的研究进展

    龚世禹刘艺琳李世明陈弘培...
    26-29页
    查看更多>>摘要:海洋中药是中药材中的一类,海洋所具有的特殊环境及其他因素造就了其特别的功能与药效.海洋中药大致可分为3类,分别为动物类、植物类以及矿物质类中药.主要介绍了不同种类的海洋中药及其功能特性的研究进展,并对其发展前景进行展望.

    海洋中药功效

    烟株定型后株高对烤烟产质量的影响

    徐新雯沈嘉拓阳阳李斌...
    30-32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大田试验,以云烟85品种为材料,研究了烟株定型后株高对烤烟产质量的影响.结果 表明,烟株定型后株高对烟叶产量和品质有明显影响,综合经济性状、烤后烟结构比例、外观质量、内在质量和评吸质量等指标显示,株定型后株高120~139 cm的烟株烤后烟产质量较好,更接近“中棵烟”质量标准.

    烟株定型株高产量质量

    小麦秸秆基水稻育苗基质最佳配比研究

    郝冰郭哈伦任兰天张祥...
    33-3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为研究腐熟小麦秸秆制作水稻育苗基质的可行性,促进秸秆基质化应用.[方法]通过5种不同配比的腐熟小麦秸秆复合基质用于水稻育秧,研究了其对水稻形态指标、生理指标的影响,选出适宜于水稻幼苗生长的最佳基质配比.[结果]腐熟小麦秸秆70%+蛭石15%+珍珠岩15%基质所培育的水稻幼苗的株高、茎粗、地上部干重和根系活力等,与其他处理有显著性差异.最高株高为14.3 cm、最粗茎粗2.580 mm、最重地上部干重为0.017 4g/株、根干重0.015 8g/株.腐熟小麦秸秆70%+蛭石15%+珍珠岩15%基质处理的小麦秸秆基质的容重为0.226 g/cm3,总孔隙度为92.7%,持水孔隙为76.7%,通气孔隙为18.4%.物理性状良好,各项指标均在理想基质的指标范围内.腐熟小麦秸秆70%+蛭石15%+珍珠岩15%基质处理的小麦秸秆基质水稻幼苗的根系活力、叶绿素含量也较大,与其他处理间形成差异.[结论]腐熟小麦秸秆70%+蛭石15%+珍珠岩15%基质最好,该体积配比的复合育苗基质更适合于水稻幼苗生长发育,可以在实践中应用推广.

    小麦秸秆基质化水稻幼苗最佳配比

    烤烟上部叶采收方式对烤后烟叶质量和效益的影响

    李斌拓阳阳孙志平叶朝兴...
    38-40页
    查看更多>>摘要:采用常规2次采收、一次性采收和一次性带茎砍收3种上部叶采收方式,研究其对上部叶烤后烟叶的质量和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 显示,与常规采烤相比,上部烟叶一次性采烤和带茎砍烤采收的烤后烟叶经济性状、外观质量均有显著提高,内在化学成分显著优化,但单叶重略有下降.带茎砍烤的整体烘烤时间比常规烘烤延长24 h,用工成本、耗煤成本及耗电成本均高于常规和一次性采烤方式.综合考虑烟叶质量和效益,上部一次性采收和带茎砍收方式是适宜于德昌县推广的上部叶采收方式.

    烤烟上部叶采收方式质量效益

    高赖氨酸玉米F2∶3群体穗部性状与产量的相关及通径分析

    李燕谭君李红梅魏明...
    41-42,46页
    查看更多>>摘要:荃玉9号(F1)是由玉米自交系Y3052和18-599杂交获得,并通过国家审定的高赖氨酸、强优势玉米杂交种.构建了高赖氨酸玉米杂交种荃玉9号F2∶3群体,共240个家系,并对该群体的穗长、穗行数、行粒数、秃尖长、穗粗、轴粗、粒深、百粒重和单株产量共9个穗部性状的变异系数及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 表明,除百粒重外其余穗部性状家系间均存在极显著差异;秃尖长变异系数最大,其次是单株产量.单株产量与穗行数、行粒数、穗长、穗粗、粒深呈极显著正相关,对单株产量影响最大的前3位穗部性状为行粒数、粒深和穗粗.

    玉米相关性分析通径分析群体荃玉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