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安徽农业科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安徽农业科学
安徽省农业科学院
安徽农业科学

安徽省农业科学院

朱永和

旬刊

0517-6611

ahnykx@163.com;ahnykx@mail.hf.ah.cn

0551-5160973,5148869

230031

合肥市农科南路40号

安徽农业科学/Journal Journal of Anhui Agricultural Sciences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 《安徽农业科学》是由安徽省农业科学院主办的综合性农业学术期刊,创刊于1961年。A4开本,160页,封面250克铜版纸,内文80克铜版纸。2007年由半月刊改为旬刊。该刊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并获第四届全国优秀农业期刊一等奖。主要刊登全国范围的农、林、牧、副、渔业基础理论、应用研究及农业经济研究、农史研究等与农业有关的学术研究论文,追踪报道各学科的最新实用的农业科技成果。每期定价8.00元整,全年订价288.00元整。国内统一刊号CN34-1076/S,国际标准刊号ISSN 0517-6611。全国各地邮局均可订阅,邮发代号26-20,也可汇款向编辑部订阅。欢迎投稿,欢迎刊登广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节旋藻对Pb2+生理响应及吸附效应研究

    刘恒恒董世瑞张宏宇陈瑾...
    72-75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测定不同Pb2+浓度下节旋藻的生理响应,探讨Pb2+对节旋藻生理特性的影响及节旋藻对重金属Pb2+的吸附效应.结果表明,Pb2+对节旋藻形态与生理特性具有显著影响;当水环境中Pb2+浓度为50 mg/L时,对节旋藻的生长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此时藻体内的藻胆蛋白、叶绿素a和类胡萝卜素含量都出现最低值,并且藻蓝蛋白对Pb2+浓度变化的生理反应比别藻蓝蛋白更为敏感.节旋藻对Pb2+的吸附量大致与Pb2+浓度呈正相关,但在40~50 mg/L时吸附量急剧增加;吸附率大致与Pb2+浓度呈负相关,但在40 mg/L时吸附率急剧增加.可见,节旋藻作为处理废水中重金属Pb2+的生物吸附剂时,其吸附效应与节旋藻的生理状态及Pb2+浓度有很大关系,对节旋藻吸附重金属Pb2+的初步研究为节旋藻作为生物吸附剂的广泛应用提供理论基础.

    节旋藻Pb2+生理响应吸附效应

    滇西南传统村落时空分布演变及影响因素分析

    陈蕊刘扬
    76-80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滇西南地区92个国家级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以Arc GIS为主要技术平台,具体通过平均最近邻分析、核密度分析、热点分析、缓冲区分析、叠加分析、文献查阅法等方法,对滇西南传统村落时空分布的格局及其影响因素进行探究.结果发现:滇西南传统村落不同时期新建村落数从多到少依次为清代、明代、民国、元代以前(建国后).现存传统村落整体呈"大分散、小聚集;中间疏、两头密"的格局特征.整体上,冷热点区为块状分布,圈层式延展,呈"中部冷、南北热"的分布特征.不同时期,该区传统村落的冷、热点区空间差异明显.热点区经历了南部—北部—东部—南部的转移过程,冷点区经历了中部—东部—西部—中部的演变.滇西南传统村落时空分布受地形地貌、河流水系、地域行政建制、道路交通、经济发展水平、人口等多元因素的共同作用和影响.传统村落主要分布在海拔相对适中、地势相对平坦、河流沿线、交通可达性较好、经济水平较高的地方.

    传统村落滇西南时空分布演变影响因素

    基于TVDI指数的四平市梨树县夏玉米生育期干旱监测

    韩凯旭康乾坤贺金鑫陈圣波...
    81-84,87页
    查看更多>>摘要:利用2017年夏玉米主要生育期(5—8月)的Landsat-8遥感影像数据进行地表温度(LST)和植被指数(NDVI)的反演;利用LST-NDVI构建温度植被干旱指数模型(TVDI),作为表征干旱的监测指标,并依据2017年夏玉米实测样点的数据对模型精度予以验证.结果表明,四平市梨树县干旱总体分布趋势从东南到西北呈现出湿润-正常-轻旱-中旱-重旱的变换规律,体现了四平市梨树县旱情随地形、气候变化的规律性.四平市梨树县干旱主要集中在西北,吉林省的干旱分布规律亦是从东南湿润过渡到西北重旱,这种变化规律与吉林全省湿润气候过渡到半干旱气候的分布规律相吻合.由此可见,TVDI模型指数与土壤湿度具有明显的相关性,可以应用于农作物的旱灾检测.

    夏玉米生育期干旱监测植被干旱指数地表温度梨树县

    水稻组合生态浮床治理污染河流及其综合效果分析

    蒋媛刘福兴杨宏伟
    85-87页
    查看更多>>摘要:采用水稻组合生态浮床治理污染河道,该技术优化了河道的微生物结构,增加了水体的自净能力,从而有效去除了水体的主要污染物,提高了水体透明度;试验结果表明水稻组合生态浮床能在污染河道条件下,保证工程植物水稻的正常生长,产量达7500 kg/hm2以上,通过收获植物体的形式,可直接从河道水体中去除的N、P总量分别达31.57、14.89 kg.试验区对TN、TP、NH4+-N和CODMn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6.51%、18.75%、15.64%和13.55%.该技术是一种新型的生态浮床技术,使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有机结合,可为我国污染河道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污染河流水稻组合生态浮床微生物综合效果

    高原城市梯级湿地底泥重金属时空分布及生态风险评估

    才项措毛周强毛旭锋刘峰贵...
    88-92,9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城市梯级湿地构建后,底泥重金属的时空分布及其潜在的生态风险,运用地累积指数法分析了西宁市火烧沟城市湿地构建8年后底泥中5种重金属的污染状况,并采用Hakanson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评估了2018年湿地底泥的污染风险等级,探讨了潜在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时间上,2018年底泥中多数重金属元素平均含量相较2012年的监测结果有下降趋势,总体处于中度或轻度污染水平;空间上,上游湿地阶梯G与H中As、Cd与Pb浓度较高,而下游湿地阶梯A、B、C中Cr与Zn的浓度较高;综合潜在生态危害指数表明,重金属元素Cd处于很高生态风险水平,且生态危害指数最高值处于湿地上游段.该研究可为高原城市湿地管理和风险防控提供参考依据.

    湿地重金属时空分布风险评价火烧沟

    京津冀城市群内重要交通廊道沿线的物种多样性分析

    穆晓红李明明张恒庆王国玉...
    93-97页
    查看更多>>摘要:交通廊道是连接城市的重要纽带,是促进城市群发展、经济发展和信息交流的重要通道.京津冀城市群作为我国继长三角、珠三角之后的第三大城市群,城市群内交通路网发展迅速;道路交通廊道的建设导致物种的生境发生变化,对沿线的群落造成影响,甚至破坏了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与连通性,阻碍了物种的交流、迁移与扩散.通过对京津冀城市群内G95高速张家口-承德段、G4高速石家庄-邯郸段、G103国道北京-天津段及沿海公路秦皇岛-天津段4条重要交通廊道沿线的物种实地调查,发现物种76科171属230种,采用多样性分析方法,分析了道路交通廊道沿线物种多样性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城市群内交通廊道沿线的物种相似性随着样点间生境的差异而降低;京津冀城市群内交通廊道沿线的物种相似性随着样点间距离的增加而降低;交通廊道沿线各样点的人为干扰因素是导致物种相似性低的重要因子.

    京津冀城市群功能区重要交通廊道多样性相似性

    江汉平原水稻中重金属元素累积效应及迁移运转特征

    郑雄伟孙为国罗军强张元培...
    98-101,105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江汉平原潜江市、天门市、钟祥市、仙桃市调查区水稻根系、茎叶、稻米及其配套根系土为研究对象,分析了研究区水稻中重金属元素的累积效应和不同部位的迁移运转规律.结果表明,重金属元素在水稻中的富集程度差异较大,Zn、Cd、Cu在水稻中明显富集;稻米中Cd与Zn、Ni对水稻籽实吸收重金属的影响较大;土壤pH与水稻Cd、Zn、Ni的富集有一定的负相关关系.水稻重金属元素均在根系中最富集,茎叶次之,籽实最低,其中Zn元素在根系、茎叶、籽实中含量最为稳定,而As元素在水稻各部位中变差最大.大米中Cd元素从茎叶内吸收的比例超过100%,水稻的根系在吸收过程中As和Cd容易迁移到体内,在其根部富集,出现根部重金属含量超富集的现象,表明As、Cd等元素在研究区内是影响水稻安全的主要因素.

    水稻重金属迁移运转富集系数江汉平原

    阳泉市郊区耕地生产潜力提升策略研究

    张晓雯安祥生李豪
    102-10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对阳泉市郊区耕地生产潜力进行测算,分析当前耕地生产短板,提出相应提升策略.[方法]通过建立耕地生产潜力阶乘修正模型,逐级订正,以气候因子为主,结合土地因素,将耕地生产潜力划分为4个层面进行测算.[结果]全区土壤生产潜力以高于18000 kg/hm2为主,生产潜力短板主要在于水分因素.[结论]阳泉市郊区耕地生产主要限制性因素可以总结为水资源状况、土地条件、土壤条件、灾害以及人为管理5个因素,针对于此,潜力提升可以从自然生产力与管理生产力两方面进行.

    耕地生产潜力阶乘修正模型耕地质量提升策略阳泉市郊区

    不同界面玉米秸秆腐解特征及其碳释放量动态变化

    马琳吴景贵陈晓东李虎...
    106-108,11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究不同界面玉米秸秆腐解规律.[方法]从秸秆腐解的3个界面-避光厌氧的近土层(SC)、避光厌氧的中层(ZC)、见光好氧的上层(XC)的腐解特征进行对比探讨.[结果]随腐解时间的增加玉米秸秆的质量残留量呈先快速降低后缓慢降低的变化趋势.其中前期2个月为快速腐解期,第3个月为缓慢腐解期,而在第3个月以后则进入了稳定腐解期.根据玉米秸秆腐解过程中的质量残留量计算腐解率,XC的玉米秸秆腐解率明显优于SC和ZC,不同界面玉米秸秆中碳的释放量呈先快速增加后逐渐减缓最后趋于稳定的趋势.在玉米秸秆腐解的各个时间节点,XC中碳的释放量显著高于其他界面.此外,一级动力学方程表明XC中的玉米秸秆有较高的碳矿化能力.[结论]玉米秸秆在避光厌氧的近土层的腐解效果优于避光厌氧的中层以及见光好氧的上层,更有利于玉米秸秆中碳的释放,向土壤归还碳元素.

    玉米秸秆腐解不同界面碳释放变化特征

    补饲对放牧条件下哺乳期马驹生长发育的影响

    张积荣王骁李佳豪马玉辉...
    109-11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研究补饲对放牧条件下断奶前马驹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试验动物选择品种、年龄、体重相近的3月龄健康伊犁马哺乳期马驹72匹,其中公马驹38匹,母马驹34匹,将公母驹随机混合分为2个组,分别为对照组和试验组,进行为期90 d的补饲试验,分别在试验第0、30、60、90天称量马驹体重,测量马驹体尺指标,并统计马驹体重和体尺的变化情况.[结果]3~6月龄补饲提高了母驹体重、体尺指标,但差异不显著;3~6月龄补饲也提高了公驹的体重和体尺指标.整体来看,3~4月龄马驹的各项指标差异均不显著(P>0.05).[结论]补饲能够提高母马驹的体高和体斜长,极显著提高公马驹体斜长的总增长和日增长,显著提高马驹体重和体高的总增长和日增长.

    补饲哺乳马驹生长发育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