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安徽文学(下半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安徽文学(下半月)
安徽文学(下半月)

潘小平

月刊

1671-0703

ahwxzzs@163.com ahwxbjb@163.com

0551-2655245

230022

安徽省合肥市宿州路6号国轩大厦1918

安徽文学(下半月)/Journal Anhui Literature
查看更多>>安徽文学为半月刊,26-177为下半月(文教研究)。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以"文"为例探析《古今汉语词典》编纂中出现的若干问题及相关建议

    李志明
    1-2,11页
    查看更多>>摘要:由商务印书馆2002年出版的《古今汉语词典》是一部有着极高使用价值、适合不同文化层次人群需要、并被广泛接受的工具书.然而这样一部扛鼎之作依旧存在一些瑕疵.对此.笔者尝试以汉字"文"为例.从义项释义的准确性、全面性、序列性三方面出发.结合语料库技术及统计学相关原理.探析其在编纂中出现的若干问题.并给出相应建议.

    《古今汉语词典》义项语料库技术统计学原理建议

    "野鹤进士"与唱和诗

    蒋秀云
    3-4页
    查看更多>>摘要:海南儋州进士黄河清生性淡泊、拒绝出仕.一生投身儋州教育事业.被誉为"野鹤进士".他大多数诗文都已失传.只有少数田园诗流传下来.研读这些作品可以发现.早期黄河清拒绝出仕如果只是为了逃离官场的黑暗.那么后期他生活的安然恬淡.已经臻于陶渊明的自然之境.

    野鹤进士黄河清余黄唱和儋州进士

    "书法是中国文化核心的核心"

    郭盼盼
    5-6页
    查看更多>>摘要:熊秉明说:"书法是中国文化核心的核心"并对其进行了哲学和美学的阐述.就熊秉明这一观点.本文试着从语言文字演变的历时向度和书法与其他艺术比较研究的空间向度讨论书法在中国文化中的核心位置.

    书法中国文化语言文字艺术

    徐玉诺杂诗初探

    顾跃跃
    7-8页
    查看更多>>摘要:徐玉诺是现代文坛上较为知名的诗人.他从1921年10月开始写"杂诗".独特而且具有代表性的人生经历为其杂诗创作注入了特殊的人生意味和情境内涵.量虽少.内容却深刻.遗憾的是.徐氏杂诗至今研究尚少.本篇就其诗中乡村图景的再现和人生感悟的表达这两个角度来分析徐玉诺杂诗的特色.

    现代诗人徐玉诺杂诗

    到底君王负旧盟江山情重美人轻——中晚唐马嵬诗论

    吴庭满郭苗苗
    9-1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晚唐马嵬诗共有40余首.主要描述了马嵬之变及其影响.其中蕴含着复杂的感情.有对杨贵妃的同情.对李杨爱情的赞美.还有对唐玄宗的谴责.在感情表达的时候又饱含着对历史的追思.

    马嵬之变马嵬诗杨贵妃

    在传统和现代之间——论姜映清弹词开篇的过渡意义

    李云
    12-13页
    查看更多>>摘要:姜映清的弹词开篇一方面恪守传统.继承了传统弹词开篇的题材内容.另一方面又适应新时代的要求.开拓了弹词开篇的新功能.在弹词开篇从传统到现代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了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弹词开篇姜映清民国

    跨文化视角下意识形态与华兹华斯作品在中国的经典化研究

    刘佩东黄文西
    14-15,34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着眼于意识形态.从跨文化角度对华兹华斯在中国的经典化进程做了细致探讨.研究发现.华兹华斯在中国的经典化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具体而言.它经历了三个过程:第一阶段(1900-1949)、第二阶段(1949-1978)、第三阶段(1978-今天).可以说.经典化的每一个阶段都与当时的政治文化意识形态紧紧相联系.都被烙上了历史的痕迹.

    华兹华斯意识形态经典化

    从《史记》看近指代词"是""此""斯"的发展演变

    刘婧
    16-17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调查《史记》中指示代词"是""此""斯"的用法和功能等方面的情况.并与《左传》作比较发现.从先秦至两汉时期.近指代词"是"逐步发展成为系词.其他代词的用法也有了新的发展.

    史记指示代词演变

    贵州古旧家谱学术价值简论

    郭国庆高莉
    18-19页
    查看更多>>摘要:贵州古旧家谱是研究贵州移民、少数民族文化以及家族文化的重要资料.从现存贵州古旧家谱分析.贵州的移民来自湖南、四川、浙江、江苏、福建、江西的较多.贵州的古旧家谱涉及彝族、侗族、苗族等少数民族.对研究少数民族历史文化和民族融合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贵州古旧家谱中的宗规家训等内容可反映出明清以来儒家传统文化在贵州的影响和传播.

    家谱移民少数民族文化家族文化

    绝望中的反抗者——《1966的獒》中郭亚雷的人物形象分析

    刘乐琴
    20-21页
    查看更多>>摘要:《1966的獒》 以意识流的笔法追忆15岁少年郭亚雷在1966年的经历.1966年是一段令人绝望的岁月.而平凡的15岁少年亚雷面对绝望的现实却有着不平凡的表现.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他勇于反抗绝望;二是在人性缺失的社会里寻找人性;三是他的身上再现了西西弗斯精神.总而言之.郭亚雷是一个绝望中的反抗者.

    郭亚雷绝望反抗寻找西西弗斯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