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安徽文学(下半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安徽文学(下半月)
安徽文学(下半月)

潘小平

月刊

1671-0703

ahwxzzs@163.com ahwxbjb@163.com

0551-2655245

230022

安徽省合肥市宿州路6号国轩大厦1918

安徽文学(下半月)/Journal Anhui Literature
查看更多>>安徽文学为半月刊,26-177为下半月(文教研究)。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朝鲜李齐贤的诗歌与其中国情怀

    张雷
    54-55,6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韩之间的文化交流源远流长.韩国高丽王朝后期的著名文人李齐贤,写下了许多与中国相关的传世佳作,本文便以李齐贤在中国生活期间写到的中国优美山水风景及结交的友好友情为题,对其诗中的中国形象展开研究,这对中韩间的友好交往有深远意义.对李齐贤诗中的中国形象的研究,必将给我们带来新的启发与思考.

    李齐贤中国中国形象

    从《天边外》的东方书写看奥尼尔的理想主义精神

    刘美鹭赵亚珉
    56-57页
    查看更多>>摘要:奥尼尔曾经说过,生活只不过是一场悲剧.其实,不管是性格悲剧还是命运悲剧,任何个人悲剧后面都是社会悲剧.奥尼尔的《天边外》告诉读者,在物质主义盛行实用主义泛滥的资本主义美国,诗人气质的罗伯特的悲剧几乎是不可避免的.然而,他一直在努力前行,并对理想信念有一种执着,尽管迷茫却依然美丽,这对面临多重重压的当下中国青年有着一定的启示.本文将从《天边外》的东方书写中,探究其中主人公罗伯特的理想、悲剧、信念,从而揭示作者奥尼尔的理想主义精神.

    天边外东方书写奥尼尔罗伯特理想主义

    从《献给艾米丽的玫瑰》看艾米丽的沉默与抗争

    万春雨赵亚珉万佳唯
    58-59页
    查看更多>>摘要:《献给艾米丽的玫瑰》是福克纳最经典的短篇小说,小说主人公艾米丽因其鲜明的人物性格及其代表的复杂社会背景而备受国内外学者的关注.本文主要探讨艾米丽在自身无可逆转的悲剧命运中所选择的两条道路——沉默与抗争,分析其沉默与抗争的原因、表现、结果,以揭示其悲剧命运的必然性.

    艾米丽沉默抗争悲剧性

    索尔·贝娄小说《赫索格》中的犹太身份探寻

    闫丽芳赵亚珉卢旭晨
    60-61页
    查看更多>>摘要:索尔·贝娄是著名的美国犹太裔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赫索格》是其重要的代表作之一.小说中有关主人公犹太身份的叙述并没有浓墨重彩,但犹太这一关键词却贯穿其中.本文探讨了主人公如何在经受一系列打击后逐渐迷失自我,开启寻找真我之旅,在历经现实与精神的双重考验后,终于回归本我,接受了犹太身份.这不仅揭露了当时社会现状,对现代社会也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索尔·贝娄《赫索格》犹太身份探寻

    二元对立视角下的《红字》主题

    高玉焕
    62-63页
    查看更多>>摘要:霍桑(1804-1864)是美国19世纪后期浪漫主义文学的重要作家.他的代表作《红字》一经问世,便引起了巨大轰动,小说以深邃的主题,象征、隐喻等艺术手法成为一部不朽的经典之作.本文试图从结构主义中的二元对立的角度分析小说主题——文明与原始、罪恶与救赎、黑夜与白昼、个人与社会中所包含的矛盾与冲突.

    惩罚矛盾冲突二元对立主题人物社会背景象征

    论海洋空间在《到灯塔去》中的前景化意义

    王春晖方英
    64-67页
    查看更多>>摘要:《到灯塔去》是弗吉尼亚·伍尔夫的意识流小说代表作之一,也是经典的现代主义文学著作.海洋空间作为《到灯塔去》书写的重要意象,不仅是故事发生的场所,更得到了浓墨重彩而细致入微的描写,被赋予了丰富的内涵与文体功能.本文以韩礼德的“前景化”理论为参照,发现《到灯塔去》中的海洋空间作为“前景化”存在具有三重意义:它是意识流动的引发者;具有多重象征意义;完善了小说的空间美.

    《到灯塔去》海洋空间前景化

    文学与记忆——浅析《追忆似水年华》的记忆巨厦

    夏冰洁
    68-70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学是书写记忆的一种方式,文学也经由一代代人的记忆传承下来.在普鲁斯特的巨著《追忆似水年华》中,文学与记忆有着千丝万缕、密不可分的关系.记忆既是内容,也作为结构对作品进行构建.普鲁斯特笔下的记忆方式对揭示小说的终极主题有着重要的作用,而对记忆的时间结构进行分析有助于揭示作品的形式,从而更好地寻求作品的意义.

    追忆似水年华记忆文学时间结构

    论人道主义在《双城记》中的体现

    王玲玲
    71-72页
    查看更多>>摘要:狄更斯的小说《双城记》问世之后,其作品中的人道主义思想及其主张,一直颇受世人争议.本文对狄更斯本人的人道主义观念的内涵进行阐释,结合其作品中的有关人物进行分析,论述其人道主义在《双城记》中的具体体现,并明确其作品中深厚的文学力量与丰富的社会意义.

    狄更斯人道主义《双城记》

    浅谈《伊诺克·索姆斯》中的不确定性

    张丽媛
    73-74,80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通过分析小说中“现实”与“虚构”的暧昧不明,以及人物的自相矛盾和模棱两可的态度,从而表达出作者对当时印刷媒体的讽刺与矛盾心理.

    麦克斯·比尔博姆《伊诺克·索姆斯》不确定性

    帕特里克代表作《香水》中的格雷诺耶身份与人性解读

    赵昕
    75-77页
    查看更多>>摘要:《香水》是德国著名作家帕特里克于1985年所撰写的一部中篇小说,也是帕特里克的代表作之一.在小说中帕特里克刻画了一个具有异能的人物形象——格雷诺耶,并通过格雷诺耶表达出了人性的本质.针对长期以来人们对于《香水》解读的人性缺失,文章以格雷诺耶身份发展为线索,对其身份的解读阐述了人性的内涵,并借机对启蒙理性进行了批判.

    帕特里克《香水》格雷诺耶身份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