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安徽文学(下半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安徽文学(下半月)
安徽文学(下半月)

潘小平

月刊

1671-0703

ahwxzzs@163.com ahwxbjb@163.com

0551-2655245

230022

安徽省合肥市宿州路6号国轩大厦1918

安徽文学(下半月)/Journal Anhui Literature
查看更多>>安徽文学为半月刊,26-177为下半月(文教研究)。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论《烛光盛宴》中的女性人物

    纪从洁
    78-80页
    查看更多>>摘要:台湾女作家蔡素芬的作品中总是有着非常鲜明的女性色彩.在2009年出版的《烛光盛宴》中,以三位女性为中心展开叙述,探讨不同时代的女性所面临的生存处境,透出蔡素芬解构男性权威、重构女性主体的女性关怀.

    女性人物书写蔡素芬《烛光盛宴》

    浅析《华女》中“模拟人”的家庭创伤

    胡秋雅
    81-82,92页
    查看更多>>摘要:《华女》是英国华人作家珍·骆·率本的短篇小说,该作品对20世纪60年代的英属圭亚那种植园进行了深刻的描写.本文拟通过检视叙述者的家园书写,借助霍米·巴巴的“模拟”概念,浅析小说主人公作为“模拟人”的创伤层面,探究殖民者与被殖民者的矛盾关系.通过第一人称回顾性视角,叙述者回忆起殖民统治下的成长环境在其内心深处留下家庭创伤,低吟着曲折动荡的民族历史并暗暗舔舐伤口.

    《华女》珍·骆·率本模拟人创伤

    解读樋口一叶小说《自焚》中的阿町“出轨”一事

    李玉花
    83-84页
    查看更多>>摘要:《自焚》是樋口一叶生前完成的最后一部作品,该作品重点描述了女主人公阿町在困境的逼迫下,摆脱社会、家庭、和自身的三重束缚,勇敢地喊出对女性自由解放的渴望.关于女主人公出轨一事,仍存在争议,本文尝试再次对作品深入剖析,分析阿町是否出轨,揭示事情的真相.

    樋口一叶《自焚》出轨女性命运

    我国环境执法的困境与出路——以最高检第32号指导性案例为切入点

    王爱明
    85-87页
    查看更多>>摘要:锦屏县检察院诉县环保局公益诉讼案(最高检第32号指导性案例)折射出我国环境执法面临的执法效率低下、政府与企业存在非合作博弈等困境.应当转变运动式的行政执法模式与压制型的行政执法策略,重视企业在环境保护中的重要作用,构建以日常监管为主的环境监管制度、搭建企业与政府间的交流平台、建立针对违法排污企业的帮扶制度,以提高环境执法的有效性.

    环境执法最高检第32号指导性案例困境与出路

    论《饥饿艺术家》中的死亡本能

    王婉清
    88-89页
    查看更多>>摘要:《饥饿艺术家》是卡夫卡一篇备受瞩目的短篇小说,一直以来被读者们广泛阅读与研究.饥饿的艺术家在时代的变化中挣扎,带着他的初心向死亡行进.他的艺术行为恰恰说明了人的死亡本能,以及人在本我、自我和超我之间平衡的重要性.本文将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批评的角度对饥饿艺术家的精神症状进行剖析.

    《饥饿艺术家》死亡本能本我自我超我

    樋口一叶女性视角下的女性人物形象析论

    张方
    90-92页
    查看更多>>摘要:樋口一叶是日本明治时期最著名的女性作家,她的小说创作是区别于男性话语的女性写作.一叶在小说中不仅表达了她鲜明的女性意识与女性关怀,更在其女性视角的观照下塑造了一批形象丰满、性格各异的人物形象.一叶笔下的女性形象已初步萌发“人”的主体意识,但她们身上仍有浓重的“传统性”,而在外部环境的倾轧和自身“依赖性”‘顽疾的影响下,她们的价值诉求得不到满足,最后只能走向毁灭.

    樋口一叶女性视角女性人物形象

    论芥川龙之介《地狱变》的悲剧性

    张天阳
    93-95页
    查看更多>>摘要:《地狱变》是芥川龙之介短篇小说中的名篇,他在该作中以极端的叙事手法表达了他早期对艺术与人生之间关系的探讨.本文通过亚里士多德、黑格尔和尼采的悲剧理论,对该作品的悲剧性进行了分析.

    芥川龙之介《地狱变》西方悲剧理论悲剧性

    西行《山家集》“恋歌”中的“物哀”美

    张永亮雷芳
    96-97页
    查看更多>>摘要:西行《山家集》的“恋歌”中存在“物哀”美,其实,“恋歌”与“物哀”自古就存在密切关联,西行继承了这一传统,他“恋歌”中表现的“物哀”美即为“悲恋”之情,具体体现为悲苦、哀思等缠绵悱恻的情感.并且,西行在这种“悲恋”中融入了佛道体悟中的谛视要素,是他趋近于“悟道”的选项之一.

    西行《山家集》恋歌物哀

    镜像理论视角下《无声告白》中华裔女性莉迪亚的离散身份构建

    周娇玲万桂莲
    98-99,203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从拉康镜像理论的角度探讨美籍华裔女性莉迪亚的离散身份建方式,论证大小他者是如何相互影响,构建起以异质、混杂、流动为核心特征的离散身份.

    《无声告白》拉康镜像理论他者离散身份建构

    浅析四十年代诗歌中的乡村意象

    闫慧芳
    100-101页
    查看更多>>摘要:四十年代的中国时局动荡,许多诗人将创作视角对准乡村,或描绘田园风光,或揭露农村社会的深重苦难.下文以四十年代诗歌为立足点,考察这一时期诗歌创作中乡村意象的不同呈现类型.

    四十年代诗歌乡村意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