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安徽文学(下半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安徽文学(下半月)
安徽文学(下半月)

潘小平

月刊

1671-0703

ahwxzzs@163.com ahwxbjb@163.com

0551-2655245

230022

安徽省合肥市宿州路6号国轩大厦1918

安徽文学(下半月)/Journal Anhui Literature
查看更多>>安徽文学为半月刊,26-177为下半月(文教研究)。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后现代主义思潮中的中国文学——以新时期诗歌为例

    张婷
    1-2,5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化语境是社会语言知识谱系形成以及发展的基础.新时期诗歌在后现代思潮的语境中,理所当然地对外来文化思潮进行了借鉴与创新.新时期诗歌也在此过程中,逐渐演变出多样的"个体建构".新时期诗歌折射出的时代焦灼,是闭塞已久的汉语书写在应对世界文学所表现出来的担忧与焦虑,而诗学本位立场与民间化立场的种种争鸣也成为后现代思潮语境下新诗写作的重要表现.

    后现代新时期诗歌文化语境焦虑

    恨人怀抱本苍茫——论龚鼎孳的失节

    邓妙慈
    3-5页
    查看更多>>摘要:龚鼎孳是明末清初的重要人物.明清易代,他因两度失节备受诟病.其实,龚鼎孳并非不顾臣纪人伦之徒,在国变之时他有过求死之为与南逃之举,他也因失节而背负着沉重的精神枷锁.龚鼎孳是明清之际士人群体悲剧之缩影,他的遭际与心态具有典型意义.

    龚鼎孳明清易代贰臣

    宁夏平罗八景诗

    赵茵
    6-7,16页
    查看更多>>摘要:"八景"是具有文化意义的风物景观,文章从宁夏地域内的八景出发,以宁夏平罗八景和八景诗为例进行探析,主要涉及的八景诗作者有蒋延禄、张梯、王以晋、郭鸿熙.分别对每位诗人的平罗八景诗的创作风格特点进行分析,探讨平罗八景诗的历史文化意义.

    平罗八景八景诗平罗纪略

    从读者反应论比较分析《边城》金译本和戴译本

    贡欣
    8-10页
    查看更多>>摘要:翻译是文化交流传播的重要途径,读者反应论为翻译活动提供了新的评判标准.本文在读者反应论视角下,通过对词汇和句法两个层面的比较,分析《边城》戴乃迭和金介甫译本的翻译策略,从而探讨中国文学作品外译的策略,为读者反应论视角下的翻译活动提供理论和实践支持.

    读者反应论《边城》译本翻译策略

    《遯庵乐府》的四声运用

    吴雨辰
    11-12页
    查看更多>>摘要:四声守律的尺度,是贯穿清代词学发展的重要问题,也是晚近词律变革的主题.是自万树至晚清四大家,逐渐形成的一套较为公认的词律体系,在民国初期遭受了巨大的文化冲击,并由此引发词坛、学界的一系列论战.置身于这百年间的张尔田,主要继承了彊村、大鹤的词律理论,有着严密的四声准则.但在实际创作中,他却主张为词体松绑,摆脱四声桎梏以适应表达.本文试从文本角度,对张尔田的四声运用进行分析.

    晚清民国词坛遯庵乐府四声

    以《花间集》为例浅谈"花间"一词意旨

    李志明
    13-16页
    查看更多>>摘要:《花间集》是唐末五代时由赵崇祚编纂、欧阳炯命名的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文人词总集,关于《花间集》何以以"花间"命名的问题,前人已多有论述.对此,本文在前人论述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花间"一词的寓意."花间"一词至少有三层含义:一指歌辞生成的空间,二指歌辞摹写的对象,三指歌辞创作的风格.同时,欧阳炯以"花间"命名,正体现其推崇花间词、崇雅黜俗的雅化思想.

    《花间集》欧阳炯命名意旨雅化

    当代藏族女性作家汉语文学研究综述

    刘萍
    17-18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中国成立以后出生或生活在五省藏区的藏族女性用自己所掌握的语言文字记载下来的所有作品都该称之为"当代藏族女性文学".她们当中有一些因为用汉语进行文学创作,使得广大不懂藏语的读者有机会通过她们的作品走进藏族女性的世界.她们把原先处于"沉默"的藏族女性从被描述和被表达的角色转换成描述者和表达者的角色,她们作为藏族女性的代表,在文坛发出了自己的声音,展露了藏族女性对于世界的体悟.这些女性作家们的作品精彩纷呈,形态各异,而对这些藏族女性文学作品的研究却缺少系统的梳理,需要理出一条清晰的脉络.本文旨在整理出当代藏族女性作家汉语文学研究的发展轨迹.展示当代藏族女性文学的发展状况,追溯历史源头、系统建构藏族女性文学传统发展过程,以此来发掘隐藏于文化深处的藏族女性文学宝藏,呈现当代藏族女性汉语文学的精神风貌.

    当代藏族女性作家汉语文学综述

    试析沈从文《阿丽思中国游记》的现代性观照意蕴

    林晓兰
    19-22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20-30年代这个烽烟四起的社会中,沈从文从北京迁往上海租界,将自己对社会深刻的嘲讽投注于沉重独异的《阿丽思中国游记》中.此书借用英国作家路易斯·卡罗出版于1865年《爱丽丝梦游仙境》的外在架构,将原先的儿童笔法转为投射现实的讽刺小说.此书讲述的是12岁的英国女孩阿丽思和45岁的兔子绅士傩喜远赴中国探寻"中国味":先是在中国上海,随后则到中国南方农村,甚至走进湘西苗人居住区,经历各种荒诞离奇、可笑可叹的故事.他们的现实遭遇,逐步解构着他们对中国的想象;而读者也通过沈从文的笔墨,重新观看处于新旧转型时期的中国,从社会现实及文化思索中探寻"挽救"国家的方案.

    沈从文《阿丽思中国游记》现代性文化反思

    空岛不空,美蕴其中——余秋雨小说《空岛》赏析

    董芳源
    23-24,31页
    查看更多>>摘要:余秋雨的小说《空岛》独具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浓厚的人文精神.这部作品意蕴丰富、意境高远,运用象征手法,故事曲折奇特,富含深刻哲理.语言典雅含蓄,字里行间洋溢着"空岛不空,美蕴其中"的主题内涵和达观睿智的审美情趣,值得进一步分析和把握.

    余秋雨《空岛》审美情趣主题内涵

    《毛诗》与三家《诗》异同研究综述

    周洁
    25-26页
    查看更多>>摘要:《诗》学是两汉经学的重要内容.齐、鲁、韩、毛四家诗渊源有自,各循旨归,因而对《诗经》字句文意的诠释遂产生了歧义.特别是鲁、齐、韩三家诗同毛诗之间的字句文意的诠释差异巨大.《史记·儒林列传》曾言:"韩生推诗人之意,为《内外传》数万言,颇与齐、鲁间殊,然其归一也."因此,可推测得知,三家所传诗说的旨义大致相同.本文拟将部分研究者所作的关于三家诗与毛诗的异同的关系作出一个大致梳理,以期对未来三家诗与毛诗异同的研究作出一点微不足道的启示.

    三家诗毛诗异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