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安徽文学(下半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安徽文学(下半月)
安徽文学(下半月)

潘小平

月刊

1671-0703

ahwxzzs@163.com ahwxbjb@163.com

0551-2655245

230022

安徽省合肥市宿州路6号国轩大厦1918

安徽文学(下半月)/Journal Anhui Literature
查看更多>>安徽文学为半月刊,26-177为下半月(文教研究)。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浅述唐宋词小令调名改易对后世词学传播的影响

    徐曼丽刘佳
    1-2,6页
    查看更多>>摘要:唐宋词中小令易名方式多种多样,以此为代表的唐宋词调异名现象对后世词学传播具有较为重要的影响.本文对此现象进行研究分析,将该影响简要分为对词调雅致的美学理想的坚持、对词调悦耳的节奏韵律的向往、对名实统一的词调本源的追求、对小令传播的范围的强化四点,以这四点为基础陈述了唐宋词调异名现象对词学研究的重要意义.

    唐宋词小令调名改易传播影响

    师类礼官作家群体事略汇考——春秋时期礼官系统世族作家群体与文学创作研究之一

    罗姝
    3-6页
    查看更多>>摘要:晋师服、优施、师旷、楚优孟、子谷、郑师慧、鲁师亥均为师类礼官,并均有传世之作品,我们将这七位师类礼官归为春秋时期礼官类贵族作家群体.

    春秋时期太史寮礼官作家群体事略研究

    重写乡村的艺术——论王安忆九十年代的乡村书写

    黄晶
    7-8页
    查看更多>>摘要:20世纪90年代,王安忆写下了一系列反映她知青生活的中短篇小说,这些小说中大部分所描写的时代背景和地名,以及叙事的细节都是对其20世纪80年代乡村系列小说的重写.对于王安忆这样不满足于重复自我的作家而言,这种重写意味深长.这种重写不是一种经历和语言方式的简单再现,从本质上是一个返乡者对自己记忆的检索和追思,既是想重构和再现经历过的现实,又是要试图发现和建构能够再现经历过的现实的语言和叙事方式.

    王安忆乡村小说重写

    诗歌、诗人与诗歌奖——新时期以来的诗歌评奖现象分析

    宫璐萍
    9-11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时期以来,诗歌一直在社会的边缘与中心之间游走.但新时期的诗歌评奖活动却出现逐年升温的趋势.新时期的诗歌评奖活动是伴随着新媒体的发展而发生的.新媒体在诗歌评奖活动中有着重要的意义.新时期的诗歌评奖活动主要面向汉语新诗,在这种现象的背后,还体现着诗人、学者对新诗经典化的普遍努力.而如果用布尔迪厄的"场域"、"资本"理论观照诗歌评奖现象,则会发现诗歌评奖现象背后体现出来的的则是权力与资本的获得与干预.

    诗歌奖新媒体新诗经典化场域资本

    明清小说人性宽容意识解读

    朱建宏
    12-14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学对人性的宽容是文学的一种重要的发展和进步.在明清优秀的小说作品中,有着丰富的人性宽容意识,有些探求理想世界人格,有些弘扬自由人性人欲,还有些追求自由平等意识.小说家们掀起对传统制度的质疑和思考,从不同方面表现了主体人性意识的觉醒与宽容,通过经典小说之间的密切联系和典型形象的连锁反应,使创作所表现的人性宽容意识逐渐达到顶峰状态,这些共同构筑了明清小说的思想价值和艺术魅力.

    明清小说人性自由宽容意识

    古徐州的生活经历与白居易的文学创作

    刘建建
    15-16,34页
    查看更多>>摘要:白居易是唐代著名诗人,其一生创作颇丰.在他七十五年的人生经历中,曾多次往来古徐州,他的家庭客居此地长达22年之久,与古徐州结下了不解之缘.这里的人文风物为白居易的诗文创作提供了大量素材,白居易为此地倾注了无限深情,在其诗作中得到了淋漓尽致地展现.此外,白居易与"符离五子"等当地俊杰结下了深厚情谊,他们在科举应试的道路上相互扶持,切磋激励,他们之间的友谊让人们津津乐道.同时,徐州兵家必争之地的历史也熔铸成了白居易深切的悲悯情怀和经国济民的性情襟抱.

    白居易古徐州生活经历文学创作

    论《西藏,隐秘岁月》中的潜文本叙事

    黄惠
    17-19页
    查看更多>>摘要:《西藏,隐秘岁月》作为一部文化寓言,以古老宏大的藏文化逻辑为骨架,支撑起复杂多样的潜文本叙事,在真实与虚构间随意游移,使读者从魔幻和荒诞感中感悟到更高意义的"文化的真实".在叙事学视阈下解读小说中恣意隐藏的话语,还原抽象设计下的隐喻,我们才能层层剖析出作品深在的文化主题,找寻文明生存的现代彻悟.

    潜文本《西藏,隐秘岁月》叙事

    "我"一个人怀念"我们仨"——读杨绛《我们仨》

    韩洋
    20-21页
    查看更多>>摘要:《我们仨》作为九十二岁高龄杨绛女士的回忆录,展现给我们的是一位中国近现代知识分子不平凡的人生追求,全书以回忆的方式真情实感地记录了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的人格魅力.全书的三个部分既相对独立,又和谐统一,虚实相映地让整部作品蕴意深刻,发人深思,对我们在撰写回忆录式的文学作品时,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我们仨回忆文学作品

    传统的反叛与复归——浅谈石评梅的"殉尸情结"

    王嫣慧
    22-23页
    查看更多>>摘要:《"殉尸"》不仅是五四时期著名女作家石评梅的散文代表作,同时还可以视为石评梅的"自我预言".本文以石评梅《"殉尸"》一文为切入点,认为石评梅的"殉尸情结"是其对于千百年来以男权为中心的社会对女性价值心理的强制性塑造的不满,是对传统不平等的两性婚姻关系的反叛及对父权制意识形态的决裂.但是,石评梅近乎禁欲主义者的自我克制以及极端的守节行为,不经意间使她走上了礼教的回归之路.

    石评梅"殉尸情结"独身反叛传统礼教回归

    "千古恨悠悠,长江空自流"——蔡伸咏怀词浅析

    郭姗姗
    24-25页
    查看更多>>摘要:蔡伸是南渡时期著名词人,有词集《友古词》,南北宋特定的时代背景以及个人的生活经历对蔡伸的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颠沛流离、国破家亡的苦楚真正成了他的切肤之痛,不俯权臣、备受排挤也让他对功名产生了厌弃,发而为词,便成为常见的主题.

    羁旅行役年老位卑感时伤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