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安徽文学(下半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安徽文学(下半月)
安徽文学(下半月)

潘小平

月刊

1671-0703

ahwxzzs@163.com ahwxbjb@163.com

0551-2655245

230022

安徽省合肥市宿州路6号国轩大厦1918

安徽文学(下半月)/Journal Anhui Literature
查看更多>>安徽文学为半月刊,26-177为下半月(文教研究)。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唯物史观与宗教信仰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嬗变

    谭笑
    26-27页
    查看更多>>摘要:唯物史观与宗教信仰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经历了一系列久远的嬗变,本文从唯物史观和宗教信仰的本体论起,继而论述了两者之间的辩证关系,并简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唯物史观及宗教信仰发展的几大典型阶段,最后得出结论,找出两者的冲突及解决途径.

    唯物史观宗教信仰传统文化

    接受美学环境下的儿童文学翻译分析

    申媛媛
    28-29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简要分析了儿童文学的概述和其特性,对接受美学的定义展开了简单的介绍,并以接受美学为着眼点,对儿童文学的翻译原则与方法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希望可以为儿童文学翻译的有序发展贡献绵薄之力.

    接受美学儿童文学特性原则方法

    《金银岛》中所展现的人格特质研究

    李琛琦
    30-31页
    查看更多>>摘要:冒险儿童文学《金银岛》是英国19世纪晚期小说家史蒂文森的代表作,书中人物吉姆等人在寻找宝藏以及和海盗们争夺财宝的过程中所体现出的人格特质折射出了读者对健康人格特质的追求.通过人格五因素模式的分析并结合小说人物的表现,可以看出环境对人格特质的形成起到决定性作用.并通过故事告诉人们越健康的人格特质,社会适应性就越强.

    《金银岛》大五人格特质社会适应性

    中日文化中的乌鸦形象及其文化折射

    李志文李圆圆李方歌
    32-3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日两国一衣带水,两国文化各有千秋,乌鸦形象在中日两国有着丰富的内涵.在中国,乌鸦经历了从神鸟到凶鸟的过程.而在日本,乌鸦从始至终就被奉为神鸟.运用比较研究的方法,本文对中日两国乌鸦形象的不同之处进行了说明,分析了乌鸦形象在中日两国文化中的差异.对这种文化差异的理解和认知,有助于避免中日文化交流中的尴尬与冲突.

    中日文化乌鸦形象文化差异传说

    宫泽贤治西域题材作品《雁童子》研究述评

    郭丽
    35-36页
    查看更多>>摘要:关于宫泽贤治西域题材作品《雁童子》的研究很多.根据研究方法把先行研究分为互文性、叙事学、原型批评、结构主义四类进行综述.综述发现,关于《雁童子》的互文性研究主要集中在佛教故事、天童子、西域元素三点.研究者对套装叙事结构非常关注,对文本套装形式本身,从叙事者、轮回转世的角度对这一叙事风格进行了解读.

    宫泽贤治雁童子西域童话

    依赖他者的悲剧天性——论贝克特《等待戈多》中世界的失序和人类的停滞

    蒋晓涵
    37-38,66页
    查看更多>>摘要:荒诞派戏剧大师贝克特的戏剧作品《等待戈多》中描绘了一个失去秩序的世界和一群精神停滞的人.分析这个世界的时间、空间和自然秩序的失衡,以及人物失去行动力、被动消磨时间的困顿状态,有助于理解贝克特在《等待戈多》中传达的哲学思考和对人类信仰的本质.贝克特揭示了世界的失序和人类的停滞之间一脉相承的关系,即人类必须依赖他者的承认才能生存的悲剧天性决定了他们只能在一个失序的世界中困顿不前.

    等待戈多贝克特精神停滞悲剧天性信仰

    瞭望塔与囚徒——福柯"全景敞视主义"在现代社会的投射

    郭帅帅
    39-40页
    查看更多>>摘要:"全景敞视主义"来源于全景敞视监狱,四周是一个环形建筑(囚室),中心是一座瞭望塔.瞭望塔中的监视者与囚室中的囚徒形成一种对立关系,而这一关系具有一种象征意义,我们的社会某种程度上就是一个全景敞视监狱.

    瞭望塔囚徒救赎

    从《福》看流散作家库切的妥协

    刘琪琪
    41-43页
    查看更多>>摘要:库切的《福》是对西方经典《鲁滨逊漂流记》的改写,体现其反殖民主义的思想.但是作为一名白人流散作家,库切的双重身份意识投射在其小说创作中,表现出一种矛盾的心理.本文主要探讨库切在《福》中向殖民主义的妥协,以此引发对流散作家创作的局限性的反思.

    库切《福》后殖民流散

    山崎暗斋对《日本书纪》中"天神七代"的神话解释

    孙传玲
    44-45页
    查看更多>>摘要:山崎暗斋是日本江户时代初期的朱子学家兼神道家.他提出神儒"妙契"说,主张神道与儒教的关系为冥冥之中的契合.他在继承中世神道的基础上,创立了理学神道性质的"垂加神道",以朱子学"理气""阴阳五行"等为理论对《日本书纪》神代卷中所记述的神代神话进行了重新解释,并以此作为其神道学说的理论依据.

    山崎暗斋天神七代朱子学

    《最蓝的眼睛》中黑人女性叙事声音的建构

    张倩
    46-47页
    查看更多>>摘要:托妮·莫里森是当代美国著名黑人女作家,共出版了十部小说和一部文学批评著作.她于1988年获得普利策文学奖,1993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不仅奠定了黑人文学在世界文坛的地位,同时标志着黑人女性文学的发展.她的第一部小说《最蓝的眼睛》发表于1969年,从那时起莫里森开始了她的文学生涯.这部作品以黑人小女孩的悲惨命运开始,展现出莫里森对黑人女性生活的关注.莫里森在这部小说中构建了两种叙事声音:作者型叙述声音和个人型叙述声音.通过这两种叙事声音莫里森向读者展示了黑人女性所遭受的压迫与她的女性主义思想.

    女性主义叙事叙述声音女性主体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