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安徽文学(下半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安徽文学(下半月)
安徽文学(下半月)

潘小平

月刊

1671-0703

ahwxzzs@163.com ahwxbjb@163.com

0551-2655245

230022

安徽省合肥市宿州路6号国轩大厦1918

安徽文学(下半月)/Journal Anhui Literature
查看更多>>安徽文学为半月刊,26-177为下半月(文教研究)。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浅谈兰波诗歌中的基督教元素

    赫晶晶
    24-25页
    查看更多>>摘要:兰波的诗歌犹如一粒石子,在19世纪的法国诗坛激起层层波浪,这位年轻的象征主义诗人本身也堪称传奇,兰波反抗传统,摒弃宗教,然而他的诗歌中却不乏基督教的意象和故事,本文从兰波诗歌中的基督教元素入手,浅谈兰波对宗教的反叛及其诗歌中隐含的逃离西方基督教世界的愿望。

    兰波诗歌基督教

    《黑暗的心》哥特解读

    李希平
    26-27页
    查看更多>>摘要:《黑暗的心》是英籍波兰作家约瑟夫·康拉德的作品,发表于1902年,被认为是英国文学史上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现代主义小说,它是作者对人类文明以及人性这一主题所做的深刻思考。纵观该作品国内外的评论和研究,有殖民主义、后现代、叙述、异化、生态女性主义、狂欢、复调、文化等视角的剖析,可谓蔚为壮观。然而距今尚未有从哥特视角全面分析该作品的论文,因此笔者撰写此文,望弥补这一方面的空白。本文拟从人物塑造、死亡主题和环境、意象三个方面解读《黑暗的心》。

    哥特人物塑造死亡主题场景和意象

    从创伤视角解读《群山回唱》中的代际创伤

    黎婷
    28-29页
    查看更多>>摘要:《群山回唱》是美籍阿富汗作家卡勒德·胡塞尼继其《追风筝的人》和《灿烂千阳》之后推出的又一部巨作,该作品深刻揭露出了阿富汗普通民众遭受的创伤剧痛。本文旨在从创伤视角,利用创伤代际传递理论来解读作品中阿仆杜拉是如何成功将自身心理创伤"移植"到女儿帕丽身上,而女儿在创伤传递过程中又有怎样的创伤症状,以及代际创伤患者如何走出代际创伤。

    卡勒德·胡塞尼创伤理论代际创伤创伤症状

    《男孩和女孩》叙事的陌生化

    刘乙
    30-31页
    查看更多>>摘要:《男孩和女孩》是1968年首次出版在《蒙特利尔人》杂志上,后被收录在艾丽丝·门罗的第一本短篇小说集《快乐影子之舞》,是其中最出色的短篇小说之一。由什克洛夫斯基提出来的"陌生化"是指让原本熟悉的事物变得陌生化,从而唤起人们对事物的新鲜感,恢复对事物的审美感受。本文从陌生化的视角解读短篇小说《男孩和女孩》,以期为本文提供新的见解。

    《男孩和女孩》艾丽丝·门罗叙事陌生化

    流散视阈下马拉默德短篇小说中的父女关系探析

    许秋红
    32-33页
    查看更多>>摘要:父女关系一直是中外作家不离不弃的热衷主题之一。本文选取了著名犹太裔美国作家伯纳德·马拉默德的2部短篇小说《上帝的怒火》和《魔桶》,通过比较其中的父亲和女儿形象以及父女之间关系发展过程,展示作家是如何将父女关系主题置于犹太流散历史语境中,并借助这个主题来言说老一代犹太移民和年轻一代犹太移民之间的激烈冲突与碰撞并由此展现两代犹太移民在犹太传统文化和美国主流文化交织影响下的生存状态和精神危机的。

    伯纳德·马拉默德"上帝的怒火""魔桶"

    从丹纳"三要素"分析羊脂球和李香君的形象差异

    许吉洁
    34-35页
    查看更多>>摘要:无论中西方,对妓女形象的塑造和表现,一直是个永不衰竭的文学话题。其中法国作家莫泊桑塑造的女主人公羊脂球和中国清代戏曲家孔尚任塑造的女主人公李香君都是很典型的代表。文章用文艺理论家丹纳提出的影响艺术产生的"三要素(种族、环境、时代)"来尝试分析羊脂球和李香君这两个女性形象,从而说明两者在形象上的差异性及其形成原因。

    丹纳三要素羊脂球李香君

    "德性"的暂时性缺失——从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论评《俄狄浦斯王》的悲剧

    韩妍
    36-38页
    查看更多>>摘要: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论是其悲剧观的哲学基础。其幸福论的核心命题是"符合德性的现实活动",其悲剧的定义是"对人的行动的摹仿",二者的共同基础皆为"行动"。幸福是实践德性,悲剧是对德性实践的摹仿,二者的共同目的指向都是"至善"。从悲剧观的哲学基础来看《俄狄浦斯王》的悲剧性,可以解读为其对"中庸"观的背离。在幸福论与悲剧观的联系中来阐释《俄狄浦斯王》的悲剧性,具有新的意义。

    《俄狄浦斯王》亚里士多德悲剧观幸福论

    浅析费兰特《新名字的故事》中的女性形象

    谢雨丝
    39-40页
    查看更多>>摘要:埃莱娜·费兰特(Elena Ferrante)作为意大利近年来最有影响力的作家之一,2016年凭借其力作"那不勒斯四部曲"①荣登《时代》杂志评选的全球100位最有影响力的文化名人之一。《新名字的故事》作为该系列的第二部,讲述埃莱娜·格雷科和莉拉·赛鲁罗两位主人公如何反抗社会的不公,奋力争取话语权的历程。本文通过对两位女性反抗形象的分析,探讨意大利近现代社会的女性地位。

    反抗形象女性地位埃莱娜·费兰特《新名字的故事》

    矛盾的救赎——《赎罪》中布里奥妮的心理解读

    欧旦阳
    41-42页
    查看更多>>摘要:《赎罪》是英国作家伊恩·麦克尤恩的新世纪力作,主人公布里奥妮因为年少无知想象力旺盛而使罗比蒙冤入狱,此后死于战场。布里奥妮亲手断送了姐姐塞西莉娅和罗比的浪漫爱情,此后她花费毕生精力,一直致力于赎罪之中。文章运用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解读小说主人公布里奥妮从无意识坚持本我到找到自我意识实现自我,摈弃自私无知欲突破自我又自我辩解的矛盾心理变化过程。

    《赎罪》布里奥妮精神分析法矛盾

    《嘉莉妹妹》的自然主义解读

    刘琦
    43-44页
    查看更多>>摘要:美国自然主义的杰出代表西奥多·德莱塞,开创了美国自然主义文学的新篇章,《嘉莉妹妹》也被奉为是德莱塞自然主义写法的开端。他运用客观真实的描写,揭示了人类的遗传特性、环境和机遇对人物命运的影响。文章从自然主义的概念出发,用自然主义的观点来探讨小说中主要人物的形象,旨在展现自然主义在《嘉莉妹妹》中的充分表现。

    自然主义遗传环境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