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安徽文学(下半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安徽文学(下半月)
安徽文学(下半月)

潘小平

月刊

1671-0703

ahwxzzs@163.com ahwxbjb@163.com

0551-2655245

230022

安徽省合肥市宿州路6号国轩大厦1918

安徽文学(下半月)/Journal Anhui Literature
查看更多>>安徽文学为半月刊,26-177为下半月(文教研究)。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原型批评视角下的二元对立结构——以《仲夏夜之梦》为例

    朱安娜
    52-54页
    查看更多>>摘要:莎士比亚的戏剧作品中广泛运用了二元对立的结构模式,而喜剧作品《仲夏夜之梦》是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而本文将在原型批评的视角下,运用荣格和弗莱的原型批评理论和程抱一的第三元思想,通过对《仲夏夜之梦》中的空间、人物、意识的二元对立结构进行分析,来深入研究《仲夏夜之梦》中的二元对立结构的深层意义.

    《仲夏夜之梦》二元对立原型批评第三元

    论《白鹿原》的女性悲剧与美学构建

    李成森
    55-56,59页
    查看更多>>摘要:《白鹿原》以女性的悲惨命运揭露了封建礼教对人性的摧残与践踏,也展示了悲苦女性对自主生活的渴望与追逐,整部作品就是在不同人生悲剧命运的轨迹上构建出了美学的独特意蕴,在心酸、心痛的阅读中感受着生命的真谛,升华着作品的悲剧意蕴.

    女性悲剧美学白鹿原

    美剧《复仇》之文学伦理学解读

    彭一凡
    57-59页
    查看更多>>摘要:美剧《复仇》(Revenge)改编自法国浪漫主义文学家大仲马的复仇文学名著《基督山伯爵》,和原著相同,复仇和爱情是贯穿全剧的鲜明主题.从文学伦理学的角度来看,斯芬克斯因子在剧中得到充分的展现.人性因子和兽性因子的不同组合与变化揭示出人的伦理选择过程.理性意志和自由意志的不同组合使人物性格和行为复杂化,导致不同的伦理冲突.在复仇与反复仇的过程中,一个个伦理结不断形成和解构,表现出人性和社会的黑暗面,但同时也宣扬了人心向善的社会主流思想.

    《复仇》斯芬克斯因子伦理结

    境与身接而情生——从《寒食城东即事》看中国的"身体美学"与体育观

    毛燕平刘金华
    60-61,69页
    查看更多>>摘要:自20世纪末,理查德·舒斯特曼提出"身体美学"概念,身体美学就日渐盛行.值得注意的是,这种身体美学的思想在传统中国并不鲜见,从王维的神韵诗《寒食城东即事》中就可以看到这一点.中国的身体美学理论重视个体身心之间的和谐.中西身体美学理念不仅包括了对身体改善的讨论,更涉及运动实践和运动思维上的训练,提出全民健身的理念和使运动回归日常生活的倡导.这种从意识美学到身体美学的转变影响到了现代社会的体育观与体育教育.

    身体美学王维诗歌现代体育观

    海口骑楼老街文化审美价值探析

    崔晓莉
    62-63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海口市重要的物质文化遗产之一,骑楼老街具有独特的建筑风貌与文化审美价值.深入挖掘与合理利用文化元素,促进文化与商业的和谐发展,将使古老的骑楼重新焕发生机与活力.

    骑楼老街文化渊源审美价值

    吕碧城诗文创作概述及艺术特征研究

    王晨韵
    64-66页
    查看更多>>摘要:吕碧城诗文创作一向鲜受关注,本文对其诗文创作状况做了基本的题材分类和成就概述,并且对其词、诗及文的总体艺术特征进行归纳,对前人研究进行补充.

    吕碧城诗文创作概述艺术特征

    《哈姆雷特》和《牡丹亭》之凋零美学

    张之燕
    67-69页
    查看更多>>摘要: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与汤显祖的《牡丹亭》都体现出凋零美学的特征.前者的墓园景和后者的花园景都弥漫着死亡、记忆或情感的气息,并因记忆环境或梦境而变得立体丰满;奥菲利娅和杜丽娘这两位女性也是凋零美学的完美阐释.两部作品体现的凋零美学都与其时代背景和文化背景紧密相关,包括欧洲的黑死病、宗教改革和记忆术,以及明代"至情"说的兴盛.

    莎士比亚汤显祖《哈姆雷特》《牡丹亭》凋零美学

    《从你的全世界路过》由文本到影像的特色审美架构

    符欲静
    70-71页
    查看更多>>摘要:电影《从你的全世界路过》改编自张嘉佳的同名小说,上映以来引起了各界的普遍关注.该原著是一部都市心灵故事合集,主人公大多是陷入情感之中的青年男女,其散文叙事风格、治愈系审美与话语特质、本真的小人物以及都市场景等,同样在电影艺术中得到了较为充分的展现,尤其获得了年轻受众的青睐.研析《路过》小说文本与影像的典型审美架构,一方面见微知著,引导受众对于当前畅销文学改编影视作品现象的深层反思,另一方面也有益于提升大众鉴赏电影文学的审美旨趣与人文素养.

    从你的全世界路过小说电影审美

    女性主义视角下的《罗曼蒂克消亡史》

    王瑞冰
    72-73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以程耳的老上海题材电影《罗曼蒂克消亡史》为研究对象.旨在以女性主义为研究视角,从电影中的女性形象和女性命运两个方面入手.通过女性主义批评和需求层次理论的方法,对女性在选择命运时的垂死挣扎以及挣扎后的自我意识选择,描绘出女性在男权中心"保护"下的无奈,从中也体现出了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研究认为尽管女性在社会活动中依靠自身的努力,愈挫愈勇,变得强大,但其背后的主宰力量仍然是男权主义.

    女性主义自我意识女性需求

    《李娃传》中荥阳公形象及内涵新探

    尹修贵
    74-75页
    查看更多>>摘要:《李娃传》情节委婉曲折、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成为唐传奇的精品.小说中对既是官僚又是普通父亲的荥阳公虽着墨不多,但形象也很鲜明,"刻画得非常真实而又生动".在其子遂己愿时表现出慈爱和欣喜,在违己愿时表现出冷酷凶残,受世人鞭挞;在得知李娃助儿功成名就后又冲破世俗偏见的藩篱,做主与儿成婚,表现出难得的开明.

    李娃传荥阳公形象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