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安徽文学(下半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安徽文学(下半月)
安徽文学(下半月)

潘小平

月刊

1671-0703

ahwxzzs@163.com ahwxbjb@163.com

0551-2655245

230022

安徽省合肥市宿州路6号国轩大厦1918

安徽文学(下半月)/Journal Anhui Literature
查看更多>>安徽文学为半月刊,26-177为下半月(文教研究)。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没有VP之前"和"VP之前"比较研究

    龚奇冉
    80-81,84页
    查看更多>>摘要:"没有VP之前"和"VP之前"是汉语中较为常用的表达时间的格式。虽然形式完全相反,但是在一定条件下,两者表达的语义相同,可以互换,而在语用效果方面有很大的不同。本文统计分析了大量语料,分别从语义和语用方面对这两种格式进行考察。认为如果单从语义方面考察,"没有"是羡余成分,删去"没有"对句义不产生影响。从语用方面考察,"没有VP之前"有强调对比和突出条件的语用功能。并结合语料对两者具有同一性的理据进行了分析,希望对这两种格式有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

    没有VP之前VP之前语义语用

    归纳与演绎——浅析文化对于逻辑思维的影响

    孙晴
    82-8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前许多人认为人类的逻辑观应该是跨文化的,也就是说不同地区、不同国家、不同语言的人逻辑观是一样的,长期以来大家有一个固定的印象就是人们思维的内容可能会不一样,但是如何去思维,如何进行逻辑思考是不受语言和文化背景的影响的。但目前许多实验结果却表明,不同的文化背景下的逻辑思维是存在明显差异的。基于这些实验与对不同地区的逻辑思维方式的对比,本文简要阐释了不同的文化背景对于逻辑思维的影响。

    逻辑思维文化归纳因明

    "和为本"的晋国崛起之路

    杜霞
    85-86页
    查看更多>>摘要:春秋时期的历史风云变幻,但在世人眼中的乱世却出现了文化的大发展,这个时期所创造的精神文明,成为后世几千年效法的楷模。在重视文化竞争的今天,我们不得不去考虑,在两千年前的春秋争霸之时,各国如何利用思想文化来进行争霸战争,这一思考将打破过去我们对于春秋战国的常规看法。本文以晋国为例,从政和国治、协和万邦以及天人调谐这三个方面来探讨晋国在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和谐因素,以此证明和谐思想对于晋国经济、军事等方面产生的重要的推动作用。

    晋国霸业和谐

    从文化角度解读德国的创新养老模式

    徐玲
    87-88,94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人口老龄化的背景下,德国积极探索新的养老方式,以缓解养老压力。在实践上,创新模式以服务型居家养老、共居养老、特殊机构养老这三大类发展较为成熟。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的查阅,从核心理念、一般特点及适合的群体等方面对主要的创新模式进行了梳理。并进一步挖掘德国创新养老模式的文化内涵,与中国的传统文化进行比较,为中国借鉴德国经验提供参考。

    创新养老模式德国文化视角

    从"牛棚"到"干校"——论上世纪七十年代初知识分子的思想转型

    王冬梅
    89-94页
    查看更多>>摘要:20世纪60-70年代,绝大多数知识分子经历从"牛棚"到"干校"的群体性"空间"转移。这一群体性"空间"转移事件具有多重意味。从生存境遇上来说,他们开始由斗争漩涡转向民间大地;从身份认同上来说,他们开始由牛鬼蛇神转向"五七"战士;从精神诉求上来说,他们开始由罪恶意识转向乐感意识。上述三个维度的"转向"真实复原了20世纪70年代初知识分子的历史境遇,也呈现出他们在时代大潮裹挟之下的思想转型。

    民间"五七"战士罪感意识思想转型

    《亲合力》之园林建筑——理性与自然的抗衡

    张龑
    95-98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歌德小说《亲合力》中,园林改建情节贯穿始终。英式园林建筑在当时具有强烈的象征意义,是人类理性控制下模仿自然的产物,同时也是人物内在世界的外化,是感伤主义的集中体现。在人物对建筑的偏好、设计以及使用中集中体现了他们意图通过园林改建来发挥理性自由,而终究不得不屈服于自然规则的悲剧。本文选取苔藓小屋、观景别墅以及教堂等园林建筑,通过文本分析、空间分析以及历史文化意义分析,来彰显小说崇尚自然、理性批判的主题。

    亲合力园林建筑自然与理性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袁慧芳
    99-100,119页
    查看更多>>摘要:"人的本质"问题,是哲学家们密切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也是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对于人的本质的认识与阐述经历了一个从形成、发展到完善的过程,即从信奉黑格尔、到信奉费尔巴哈、最后形成自己的唯物史观思想。在今天,人通过认识自我而了解社会,通过认识人的本质,认识人的存在与意义,能够引导我们树立科学的自然观,对更好地坚持"以人为本"思想、构建和谐社会具有战略性指导意义。

    人的本质唯物史观以人为本

    杜甫诗歌对大学生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研究

    果鹏雷宋威谭婧陈萧伊...
    101-102页
    查看更多>>摘要:自党的十八大明确明确提出新形势下要培养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来,,有关如何在大学校园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研究如雨后春笋。但在大学生如何在新的历史时期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何更好地领会和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其内涵方面还有待加强。本文旨在结合大学生对我国现实主义诗人杜甫所著诗歌的学习情况,从历史、文学的角度,对大学生该如何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进行路径探索。并希望以此助益于大学生从自身出发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和历史意义,增强和提升当代大学生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能力和水平。

    杜甫诗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意义研究

    西方哲学中国化的研究范式

    胡萍马超升
    103-104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进一步推进,西方哲学中国化研究成为大多学者广泛关注的内容。从西方哲学中国化研究的实质看,其虽立足于西学东渐的基础,但在研究进程中,更突显了中国"本土化"特色,是西方哲学与中国文化交融后产生的一种新的文化形态。通过对西方哲学中国化相关概念与理论、现实依据等基本概括,从而对西方哲学中国化研究范式进行深入解读。

    西学东渐西方哲学中国化研究范式

    道德在权威形成中的作用

    苏嘉雨
    105-106页
    查看更多>>摘要:当前,权威弱化问题日益明显,我国急需采取有效措施,通过道德权威再定位的方法,达到权威重塑的作用,从而冲出道德权威弱化的困境。而权威的重塑需要多方面因素的共同作用,其中权威的重塑离不开道德的支撑,本文为进一步明确道德在权威形成中的作用,对道德的地位与内涵、权威的本质、影响权威形成的因素等内容展开了深入的探讨。

    道德权威形成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