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安徽文学(下半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安徽文学(下半月)
安徽文学(下半月)

潘小平

月刊

1671-0703

ahwxzzs@163.com ahwxbjb@163.com

0551-2655245

230022

安徽省合肥市宿州路6号国轩大厦1918

安徽文学(下半月)/Journal Anhui Literature
查看更多>>安徽文学为半月刊,26-177为下半月(文教研究)。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从汉学家顾彬批评中国当代文学是垃圾说起……——接触中国的美女作家文学

    戈瑜琤
    26-27页
    查看更多>>摘要:《狼图腾》在德国是法西斯主义,而美女作家的作品则是垃圾;针对中国当代作家,汉学家顾彬批评说,缺少鲁迅的精神,中庸怯懦不敢说话.虽然说标题有断章取义之嫌,正文并非如此说来的,但是德国当代最知名的汉学家顾彬教授批评中国当代文学确实是不争的事实,特别是鄙夷了曾经红极一时的美女文学.

    德国文学美女作家

    比较文学视野下的"柳青现象"再思考

    宋珊
    28-30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当代文坛上,对柳青的评价不一,本文将从"柳青现象"入手,兼顾探讨关于"重写文学史"对"十七年文学"的影响,以及其中所包含的比较文学学术视野,再次发现柳青青及其创作的价值.

    柳青现象十七年文学重写文学史《创业史》

    走在地狱的边缘,倾听灵魂的哭泣——陈琳《带血的钞票》赏析

    黄雪莹
    31-32页
    查看更多>>摘要:读陈琳《带血的钞票》,有一种心灵的震撼,在这里美丽与丑陋共存,生命与死亡相依.作品通过战后老挝人们血泪的生存环境和苦难的生活描写,揭示了战争的残酷和荒谬,表达了作者对战争的厌恶和对生命的咏叹.

    地狱的边缘灵魂《带血的钞票》

    历史发展中的个体关照——以《安慰书》为例

    冷南羲
    33-35页
    查看更多>>摘要:历史是由广大人民群众共同创造的,时代的发展是由无数个体推动完成的,但在社会前进的同时总伴随着个体利益的损失.《安慰书》以新世纪城乡建设作为背景,通过两桩血案揭示出因时代发展的需要,个体在肉体和精神上所付出的巨大牺牲以及这种牺牲所造成的深远影响.作者关注的是宏大叙事中被人们遗忘的角落、是承受社会进步代价的个体、是欲求解脱而不能的挣扎者,并试图为这些饱受苦难的个体生命探寻真正的救赎之路.

    时代发展肉体创伤精神挣扎救赎之道

    探析陈晓明的文学批评转向——以《无边的挑战》和《众妙之门》为中心

    李莉华
    36-37页
    查看更多>>摘要:陈晓明早期的先锋文学批评饱含着理论的激情,而后期他转变了批评的姿态,强调回到汉语本体进行文本细读的批评方式.陈晓明的这种批评转向一方面是对当下"强制阐释"的关注;另一方面他也为学界探索并建构中国本土的文论批评体系做出的积极尝试带来启示意义.

    先锋文学批评转向文本细读强制阐释

    "死亡图案"的密码——论翟永明《死亡的图案》中的黑夜意识

    乔依兰
    38-39,42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哀悼基督"为原型的《死亡的图案》包含解构神话母亲形象、融合死本能和爱本能、用诗歌记录主体存在合理性的三个创作层次.反抗外在压迫、感受内心真实痛楚是对黑夜意识的诠释,由母女关系的和解引发生死相融的思考则是对黑夜意识的补充.在线性叙述时间和轮回虚构时间交织的诗歌世界里,翟永明超越了同期第三代女性诗人,以爱为诗,向死而在的路上,迈出自白式女性诗歌转型的第一步.

    翟永明死亡的图案黑夜意识

    自由与梦想——谈《绿山墙的安妮》

    陈家雯
    40-42页
    查看更多>>摘要:安妮热爱自然,崇尚美丽,用自由的思想编织了一个又一个美丽的幻想,用自己的快乐感染着马修和玛瑞拉以及周围的人们.长大的安妮通过思考,为自己的生活建立了一个又一个的梦想.她疯狂地学习,努力地拼搏,让梦想成真.她自由的思想和快乐的梦想成就了安妮的同时也激励着读者与之同行.

    自由梦想安妮绿山墙

    从《男孩和女孩》看艾丽丝·门罗的生态思想

    童心丹
    43-44页
    查看更多>>摘要:门罗在其短篇小说《男孩和女孩》中,从女性的视角对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我之间的关系进行诠释,通过描写人类中心主义背景下以男性为主的人类社会对女性和动物的控制和迫害并塑造与动物心灵相通,命运相似的女性,体现了其强烈的生态意识和浓厚的生态关怀.

    艾丽丝·门罗《男孩与女孩》生态思想

    《华参先生的疲惫》对《情歌》的创造性借鉴

    王萍
    45-46,70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通过艾略特《J·阿尔弗雷德·普鲁弗洛克的情歌》和穆旦《华参先生的疲惫》比较探讨穆旦对艾略特诗歌的借鉴.本文从两首诗的思想内容、主题、主要人物以及艺术手法等方面进行分析和研究,认为穆旦的《华参先生的疲惫》是对艾略特《情歌》的成功学习和接受,同时是扎根中国这块土地创造性的借鉴,更富有自然泥土的气息与生机,诗人始终用自己个性化的语言和感受方式表达对生活的热爱.

    《J·阿尔弗雷德·普鲁弗洛克的情歌》《华参先生的疲惫》艾略特穆旦借鉴

    樱庭一树:生态荒原的灰色演绎

    薛玫妍郭勇
    47-48页
    查看更多>>摘要:日本女作家樱庭一树,以《赤朽叶家的传说》和《我的男人》攀登了不同写作类型的高峰,但两部作品不谋而合地展现了生态原野的荒芜.本文将通过生态批评视野,深入发掘樱庭一树的灰色世界,积极探索其作品内在的一致性.

    樱庭一树生态批评《赤朽叶家的传说》《我的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