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安徽文学(下半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安徽文学(下半月)
安徽文学(下半月)

潘小平

月刊

1671-0703

ahwxzzs@163.com ahwxbjb@163.com

0551-2655245

230022

安徽省合肥市宿州路6号国轩大厦1918

安徽文学(下半月)/Journal Anhui Literature
查看更多>>安徽文学为半月刊,26-177为下半月(文教研究)。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中国当代文学的经典化问题——从《到黑夜想你没办法》的被忽视谈起

    郭传靖
    1-2页
    查看更多>>摘要:关于中国当代文学经典化的讨论一直在持续中,但关于经典的定义与经典化的要素始终没有确切的说法,在这种情况下,采用描述而非定性的方式谈论经典似乎更为合适.本文以曹乃谦的《到黑夜想你没办法》的被忽视与后来被重新发现为例,通过对作品文本的文学性与审美性,对作品传播产生重要影响的"副文本"、获奖情况等因素,大众批评与批评家批评对作品影响等,探讨影响中国当代文学经典化的因素,并试图在消费文化的社会背景下,说明文学经典化的意义与面临的困境.

    曹乃谦到黑夜想你没办法中国当代文学经典化

    论"诗无达诂"之下的《诗经》汉派与宋派——以《静女》为例

    吴杰祺
    3-4,7页
    查看更多>>摘要:"诗无达诂"之下的《诗经》主流诠释体系大致可归为两大类:一类是"汉派",另一类是"宋派".本文从三个方面,讨论了"汉派"与"宋派"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以及二者在《诗经》诠释历史中的意义.

    诗无达诂汉派宋派

    浅析《三国演义》中陈宫的忠义观念

    班红梅
    5-7页
    查看更多>>摘要:陈宫是《三国演义》塑造的众多谋士形象中较为特殊的一位.在东汉末年这个尔虞我诈、群雄争霸的乱世里,陈宫胸怀济世报国的雄心大志和平息叛贼、匡扶汉室的伟大抱负,坚守着儒家忠义两全、仁德之操的传统思想.因为他自叹"并非俗吏",所以他一直在"择主而事",并相信终有一日能治国平天下.这样的思想抱负造就了陈宫大义凛然、忠心不二的儒家思想.遗憾的是,他一生却"未遇其主",最终"舍生取义",结束了悲剧的一生.他的一生是孤独的却又是崇高的,这与他所坚守的儒家忠义思想密不可分.

    《三国演义》陈宫忠义观念

    探究张爱玲小说"丑陋"的男性情结根源

    代军诗
    8-9页
    查看更多>>摘要:张爱玲的小说的主体大多是女性,但她们悲剧性的根源多在于男子,男子在张爱玲小说中都以一种丑陋的形象示人,他们或是身体残障或是精神残障,张爱玲笔下的"丑陋"男子分为三种类型,即恬不知耻的父兄、薄情寡义的情人和懦弱无能的儿子.这种丑化男子的情结有着深刻的社会和个人渊源,与作者所处的社会风气和个人的生存环境阅历有着直接的关系.

    张爱玲丑陋男性情结

    生命的礼赞感恩的歌唱——近年小说中的"奶奶"形象

    吕豪迈
    10-11页
    查看更多>>摘要:由莫言的《红高粱》开创了"我奶奶"这一人称叙事的先河后,当代作家特别是女性作家们怀着一颗感恩的心为即将逝去的"奶奶"一代树碑立传.这个矗立在当代文学百花园中的丰碑中,记录了"奶奶"一代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家国情怀,带领家族战胜各种天灾人祸、将生活的航船驶向彼岸的平凡而伟大的丰功伟绩,歌颂了她们坚韧、宽容、智慧的优秀品德.

    奶奶形象坚韧宽容智慧

    《望春风》:重建乡土社会的传统经验

    张蕊
    12-14页
    查看更多>>摘要:建国后,中国农村开始告别较为稳固的乡土社会,城市化高速发展,农民纷纷从土地上出走进入城市,生活环境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旧乡土里的先辈经验在现代社会中逐渐失去参考价值,从旧乡土进入新城镇的农民抑或唯利是图,抑或失去心之所倚而彷徨不知所终.《望春风》中人物"我"寻找心灵归宿的旅途给出了一种思路:即使来到新时代,只有像"我"一样进行精神回归,对曾被奉为圭臬的传统文化进行价值指认,才能完成心灵的栖息,而不至迷失在变动过剧的时代潮流中.

    传统经验生活智慧民族文化父辈智者归宿返乡

    试论余华小说中的苦难与救赎书写

    刘媛媛
    15-16页
    查看更多>>摘要:苦难与救赎作为余华小说两大主题,在其创作中占据了大半江山,对苦难的密切关注与对救赎的探索,为余华在中国文坛确立了一席之地,使其成为一位备受瞩目的作家.纵观余华小说创作历程,苦难作为文学之母贯穿了其创作始终,但其90年代的创作当中,通过对人性美的发掘,对人性自身力量的重新探索,从而实现作品中小人物的自我救赎,同时也推进了余华自身创作的发展与成熟.

    人性苦难救赎余华

    古典诗词英译的"三美"——以许渊冲译毛泽东词二首为例

    马小红
    17-18,31页
    查看更多>>摘要:古典诗词英译困难重重,古诗格律的特点是一个重要因素.许渊冲在大量翻译古典诗词的基础上提出译诗应追求"意美"、"音美"、"形美"的目标,是古典诗词翻译努力的方向.以许渊冲译毛泽东《念奴娇?昆仑》和《十六字令?其一》为例,译文完美地传达了原作意义,保留了原作格律音韵及形式上的特点,"三美"是指导古典诗词翻译,衡量译作质量的一个标杆.

    古典诗词翻译三美

    程颢论仁

    钱玲李迈豪
    19-20页
    查看更多>>摘要:汉末隋唐时期,佛、道盛行,儒学衰微,出现了"圣人之道不行,圣人之学不传"[1]的现象,儒学地位不断受到挑战.宋朝以来,儒士开始了由研究训诂转向研究义理.程颢以重建儒家价值系统的合法性为出发点,对传统儒学的"仁"做了进一步的阐发,提出以"识仁"为方法的"新仁学",将传统儒家的"仁"推向了新高度.该篇主要探讨程颢仁学,内容包括三个方面:首先探讨作为程颢仁学的基础:先秦儒家"仁学",接着简单介绍与程颢同时期各种"仁学"思想,并与之进行对比,并试着提出程颢"仁"的具体实现途径,从而指出实现程颢仁学的现实意义.

    程颢仁学张载现实意义

    论王阳明的心物关系

    李迈豪钱玲
    21-22页
    查看更多>>摘要:王阳明是少有的文武全才,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阳明学是明代影响最大的哲学思想.他所提出的心是他整个哲学体系立足的根本,心与物的关系也一直是理解阳明哲学的难点.王阳明所说的心的本体就是天理,就是善,本来就是至善至仁的.当我们将这颗赤诚的心发散于事,那么事就具有了合理、仁义的性质;将这颗心发散于物,物也就生机勃勃,鲜明了起来.

    心外无理心外无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