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安徽文学(下半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安徽文学(下半月)
安徽文学(下半月)

潘小平

月刊

1671-0703

ahwxzzs@163.com ahwxbjb@163.com

0551-2655245

230022

安徽省合肥市宿州路6号国轩大厦1918

安徽文学(下半月)/Journal Anhui Literature
查看更多>>安徽文学为半月刊,26-177为下半月(文教研究)。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论《诗经》中的采摘诗

    皮露
    1-2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诗经》中,有关植物采摘的诗篇为数不少。通过诗歌大意及其他相关描写的分析,采摘诗计有29篇。这些诗篇通过起兴与重复等修辞策略,反映了古代先民在宗教祭祀、战争、情爱等方面的社会文化情况。

    诗经采摘诗采薇

    屈原始称屈子考

    卢森艳
    3-5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历代典籍中,常见用"屈子"来称屈原的现象。"屈子"之称最早出现在春秋时期,但用"屈子"来称屈原则始见于王褒的《九怀·尊嘉》一文,究其原因,与王褒的个人经历、所处的时代环境有关。而且,悉数历代将屈原称为"屈子"的文献,可反映出屈原的作品价值逐步确立以及屈原的文化地位不断提升的过程。

    屈原屈子原因

    建安七子与时代的关系雏论

    刘傲凡
    6-7,1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东汉是一个乱世,人们常说乱世出英雄,但事实是否真是如此?政治上门阀世家在抑制了民间庶族读书人的入仕之路;文化上民间私学一度中止,受教育则成了一种奢侈想法。阶级固化,文人志士无意改革,个人的力量在时代的浪潮下显得是异常无力。通过分析建安七子(东汉时期的七位具有代表文学家)多舛的命运,我们可以理清东汉特定的时代背景下的个人命运的局促与被动。并通过这一独特的视角以小见大的来了解东汉时期的时代特点。

    东汉时代建安七子社会历史社会特点

    唐代郊庙歌辞文学性研究

    徐梦婷
    8-10页
    查看更多>>摘要:郊庙歌辞是古代帝王在国家祭祀活动中所使用的歌辞,在祭祀天地、宗庙、明堂、藉田、社稷等国家大典中使用。郊庙歌辞是一种集合了诗歌、音乐、舞蹈为一体的综合艺术形式,以文本的形式被记录和保存下来。祇唐代郊庙歌辞在内容上分为祀天神、祀地 、享宗庙三个方面,体现了国家统治者对巩固政权、安定民生的重视。唐代郊庙歌辞在形式上的传承与创新体现了郊庙歌辞创作的独特性及对唐代诗歌创作的影响。唐代郊庙歌辞所包含的文学要素及其政治功能与文化功能展示了其文学性。

    郊庙歌辞唐代文学性

    宋代无名氏祝寿词初探

    赵晓莹
    11-13页
    查看更多>>摘要:我国自古就有祝寿之风,祝寿文辞也随之出现。时至两宋,词体勃兴,时人尤其以诗词祝寿为风雅,因此产生了大量寿词。根据唐圭璋先生编纂的《全宋词》可以看出,在宋代祝寿词中,有相当一部分属于无名氏作品。本文将无名氏寿词简单分为他寿词和自寿词两大类。虽然大量的祝寿词中不乏阿谀奉承之作,但仍有一些寿词具有较高的思想艺术价值,体现了词人的价值取向和理想抱负,充满了对亲人朋友的真诚祝愿,让人从中感受到人伦亲情和生命意义的美好。

    无名氏他寿词自寿词

    苏轼、纳兰性德悼亡词的对比研究——以《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和《沁园春·丁巳重阳前三日》为例

    章豪
    14-15,20页
    查看更多>>摘要:爱情是人类最为复杂的情感。它有神奇的魔力,可以让人肝肠寸断也能让人欣喜若狂。中国历史上多少对佳人才子都为其所惑、为其所痴、为其所狂。苏轼与纳兰性德是宋、清两代诗词界的霸主,但他们也是为情爱所折磨的痴情种。这种折磨在所深爱的妻子逝世后通过他们所撰写的悼亡词表现得更为直接与透彻。通过对比二者所作的悼亡词,并对悼亡词加以总结,我们更能直观地感受到爱情的魅力。

    苏轼纳兰性德悼亡词爱情

    《三国演义》中徐庶和庞统的比较研究

    宋丹丹
    16-17页
    查看更多>>摘要:徐庶和庞统都曾为刘备麾下赫赫有名的谋士,足智多谋,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但是结果却一息志一身亡,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空落了一身智谋,无限遗憾。庞统逝于落凤坡,功名未就,令人唏嘘。在《三国演义》中虽然对这两个人的书写篇幅较短,与诸葛孔明形象难以相平。但是这两个人物形象有助于故事系统的完整性,缺一不可。徐庶和庞统他们作为《三国演义》中典型的悲剧人物,有其相同之处,都智谋超人,起着陪衬人的作用,也是古今谋士的普遍写照。但这两个形象也有很大的不同,性格气量的差异直接导致他们同为自荐的不同待遇以及两个人物悲剧的差异性,一个是意料之外的美德悲剧,一个是情理之中的预定悲剧。

    徐庶庞统陪衬人悲剧差异

    "降而复还"的叙事模式下谈关羽的忠义精神

    严丽定
    18-20页
    查看更多>>摘要:关羽作为"义绝"的代表,平常百姓以其作为崇拜的对象,江湖草莽以其作为交友结义的道德准则,甚至国家与国家之间都以其作为互信、互往的依据。但如此耀眼的"光芒"背后,关羽身上却打上了封建时期最耻辱的烙印——投降与反叛之臣,从某种程度上说,在历史与共识的纵横交织中,关羽是被"洗白"了的英雄人物。鉴于此,通过论述其人生经历,分析其投降的特殊性,并以此为基础,进一步探究在关羽身上寄予了罗贯中什么样的价值追求与审美标准,就显得十分必要。

    降将《三国演义》关羽忠义

    历史转型与新时期文学的发生——以20世纪80年代文学教学为中心

    高明
    21-2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相比较而言,作为学科,中国现代文学具有了相对稳定而自足的框架,但对于当代文学而言,无论是知识版图还是历史意识,仍然处于不稳定的转型状态当中。本文结合具体教学实践,以新时期文学的发生为中心,通过基本历史观念的清理、重要文学史事实的澄清,帮助学生理清基本的历史观念,并让他们掌握实证性的学术方法。

    历史转型新时期文学当代文学

    新时代乡村进城者——刘高兴形象再论

    芮莹
    23-24页
    查看更多>>摘要:用民间文化理论探讨作为新时代乡村进城者的典型——刘高兴。刘高兴作为新时代的乡村进城者的典型代表之一,他向往城市生活,由衷地希望自己能够成为城里人,在他身上具备了城市情结。城市情结是解读刘高兴人物形象的一把关键钥匙。刘高兴的城市情结一方面来源于作家对乡土民间的批判,另一方面是由于后致身份对先赋身份的摆脱。正因为刘高兴具备的城市情结,使区别以往的文学作品中乡村进城者,成为新时代乡村进城者的代表。

    城市情结民间先赋身份后致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