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安徽文学(下半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安徽文学(下半月)
安徽文学(下半月)

潘小平

月刊

1671-0703

ahwxzzs@163.com ahwxbjb@163.com

0551-2655245

230022

安徽省合肥市宿州路6号国轩大厦1918

安徽文学(下半月)/Journal Anhui Literature
查看更多>>安徽文学为半月刊,26-177为下半月(文教研究)。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试论郑振铎30年代历史小说成熟性表现

    金周详
    25-26页
    查看更多>>摘要:30年代郑振铎历史小说在叙事模式上既有对传统写法汲取,比如引诗歌入文。但更多借鉴现代叙事因素,采用有限视角,以人物为中心,综合运用心理独白,景物描写等。这标志着中国文学在走过"以中拒西","以中化西","以西化中"后,达到了"融汇中西"成熟地步。

    历史小说有限视角心理描写以景衬情

    鲁智深"三拳"背后的"罪与罚"

    时培根
    27-28页
    查看更多>>摘要:"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是《水浒传》中的精彩篇章,鲁智深"三拳"不仅影响后续故事走向,而且能够丰富水浒人物内涵。通过分析"三拳"相关情节与"罪与罚"释义,可知"三拳"关乎道德层面和法律层面的"罪与罚"。鲁智深明知犯法而坚持以暴制暴是对社会原罪的惩罚,而其除恶扬善、伸张正义的方式最终造成他人的毁灭和自身的惩罚。从劝谕的角度审视,有助于我们理解与揭示水浒故事所蕴涵的深层意义和现实警示价值,并将促进水浒研究的发展。

    水浒传鲁智深三拳罪与罚劝谕

    红星闪耀下的埃德加·斯诺与他笔下的中国形象

    王梓
    29-30,47页
    查看更多>>摘要:埃德加·斯诺被誉为西方报道"红色中国"的第一人,是中美两国美好友谊的最成功典范,他在中国文化交流史上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身为一个美国人,他从西方人根深蒂固的优越感中走出来,打破传统的偏见,走进中国贫穷落后的村落,发现了他所谓的另一个"活的中国"。斯诺最为著名的作品《红星照耀中国》等战地报道第一次为西方读者描述了活跃在中国的具有广大群众基础的左翼力量,书中涉及中国各个地区、领域、年龄的形形色色的农民、红军和妇女,也不乏对领导人的访谈和评价。他的作品所塑造的中国和中国形象打破了西方世界对中国的刻板印象,异于世界主流。本文大致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引言,简单介绍埃德加·斯诺在中国的生活经历及其著作,并对其研究现状作简单梳理和综述;第二部分主要涉及斯诺《红星照耀中国》中的中国人形象,大致可分为农民、红军和妇女三类;第三部分,从比较文学形象学角度出发,分析其笔下中国形象的成因、特点和影响价值。通过研究,本文可得出结论:斯诺笔下的中国形象客观公正,首次为美国读者展现了"红色根据地"的真实情况,为西方社会了解中国找到了一个美好开端。

    埃德加·斯诺形象学中国形象

    "80后"女性网络言情小说"人称叙事模式"的时代突破

    黄冬冬
    31-32页
    查看更多>>摘要:戴卫·赫尔曼在《新叙事学》中提到"叙述的变形"问题,认为叙述者往往在读者、作者和人物之间,在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之间,甚至在性别之间存在变形现象。最早的传统小说因为历史的客观存在性和不可改变性,导致了文学作品只能使用第三人称全知叙事的模式,而不能使用带有主观感情的第一人称叙事模式,直到近代的白话小说受西方小说的影响,才有了第一人称叙事人称。80后女性写手创作的网络言情小说则对"第一人称"情有独钟,女性主义意识浓烈,她们既有对以前作品叙事人称的借鉴,又开启了自己独特的叙事视角。

    80后女性写手网络言情小说人称叙事叙事视角女性主义

    宗法裂变与生存困境——毕飞宇《平原》民间伦理分析

    庞昕
    33-36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家毕飞宇将《平原》的创作落脚点放在70年代江苏北部的王家庄,作品中社会转型与新旧观念的交替导致了传统民间宗法文化的裂变;从人与人之间无休止的争斗描写来表现特殊文化语境下小人物的围困与悲哀,对历史的拷问和生存困境的反思体现出他将笔锋转向现实主义写作的实践意义。

    民间伦理革命话语生存困境宗法文化

    论儿童视角的复调叙述——以萧红小说《呼兰河传》为例

    杨倩
    37-38页
    查看更多>>摘要:萧红的《呼兰河传》用儿童的视角描绘了东北小城人民的生存状况和民族风情。儿童视角的复调叙述策略使儿童声音和成年声音在对话中形成了独特的复调审美效果。

    儿童视角复调叙述《呼兰河传》

    《竹林中》的叙述者及叙事——探求芥川龙之介《竹林中》的主题

    徐峰
    39-40页
    查看更多>>摘要:芥川龙之介是日本大正时期的代表性作家,同时也是一个时代的标志。他的作品《竹林中》则是其王朝小说中的代表作,舍弃了原作中的说教,独具匠心,推陈出新,手法别致,技巧完美,成为了众多研究者争相研究的对象。《竹林中》通过七位叙述者的叙述,以话语构建了"真实"。借鉴英国诗人罗伯特·勃朗宁的叙事诗《指环与书》的叙述手法,但却在最后隐藏了真相。本论文在文本精读的基础上,从叙事的形式与功能的角度,对文中七位叙述者的叙述进行分析,从而进一步探究该作品的主题。

    芥川龙之介叙事叙述者人性利己主义

    论端木蕻良小说的语言美

    李凤双
    41-42页
    查看更多>>摘要:现代著名东北作家端木蕻良的小说语言带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点。在他的作品里,不仅有着东北地区最常见的方言土话、俚语俗语和人物称呼,也有着体现东北地域色彩的特殊语法现象和细节描写,这些都呈现出浓郁的东北风情。

    地域性原生态个性化大众语

    浅述王国维之"境界"说

    杜芬
    43-44页
    查看更多>>摘要:"境界"一说,在我国史学发展史上是很有渊源,早在儒家即有相关论述。及到清人王国维,有意识地拿"境界"当作诗的一根枢轴,在前人的基础上,研究并结合了西方现代美学观点,将"意境"学说深入分析,构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试论体系。

    王国维境界审美

    理性主义缺失下的俄狄浦斯悲剧命运分析

    胡碧媛刘娜娜
    45-47页
    查看更多>>摘要:《俄狄浦斯王》不是理性主义的,他的悲剧结局深入人心。俄狄浦斯为人正直、思维敏捷、充满智慧、体恤百姓,本该拥有一个令人羡慕的人生,但他的骄傲自负、亵渎神灵与对伦理道德的绝对信仰使他最终陷入了命运为他布下的悲剧究其原因,正是理性主义的缺失造就了其悲剧命运的不可战胜性。

    理性主义俄狄浦斯悲剧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