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安徽文学(下半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安徽文学(下半月)
安徽文学(下半月)

潘小平

月刊

1671-0703

ahwxzzs@163.com ahwxbjb@163.com

0551-2655245

230022

安徽省合肥市宿州路6号国轩大厦1918

安徽文学(下半月)/Journal Anhui Literature
查看更多>>安徽文学为半月刊,26-177为下半月(文教研究)。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美国涉藏书写现状探究

    韩青玉
    23-25页
    查看更多>>摘要:美国"涉藏"热议图书主要以"西藏宗教人物传记类"和"修身养性类"为主.前者往往由西方作者站在海外藏独势力的立场上,以"主权"和"人权"为线,抨击中国,目的在于唤起西方舆论对海外藏独势力的同情,支持藏独活动,挑战中国主权与领土完整,并以所谓"涉藏问题"制衡中国;而后者多由达赖站在西方受众的立场上,以化解西方民众精神困境为己任,以"佛法教义"为名,迎合西方,传授"慈悲"、"快乐"等浅显易行之法,从而以"心灵导师"形象赢得了西方民众的信任和支持,自然也赢得了西方舆论对其"西藏事业"的支持.当然美国"涉藏"图书热并非是一时兴起现象,而是西方长期"东方主义"心理积淀的映射和延续.

    美国涉藏图书西藏

    超文本的挤压读屏式的消遣——电子信息时代带给文学阅读的挑战

    吴延生
    26-27页
    查看更多>>摘要:现代电子传媒拥有的拆解力、侵蚀力,挤压得机械印刷传媒时代形成的自主性文学场走向了分裂.传统的文学阅读作为一种客观存在,在现代传媒对文学的消解下,也就走向了危机,文学阅读理论也就面临着解构.通过超文本使得阅读路径变得非常可疑等方面阐述电子信息时代文学阅读的特点与趋势,在文学阅读的嬗变中,倡导理性精神,正视读图时代对传统文学阅读的冲击,在压力的语境中,走出文学阅读的困境.

    现代传媒电子信息时代文学阅读的困境

    从《龙与地下铁》看蒸汽朋克的本土化创作

    朱旭
    28-29,34页
    查看更多>>摘要:蒸汽朋克是起源于西方的科幻文学子类,在小说《龙与地下铁》中,作者马伯庸用极具中国特色的形式,成功实现了蒸汽朋克的本土化创作.他将蒸汽朋克的或然历史转换到盛唐时期;把其特有的机器美学嵌于古代中国科技之中,以道术和神话等东方神秘主义元素引入奇幻叙事;甚至小说渗透出的叛逆特质,也多缘于对当下生活的观照和思考.使得《龙与地下铁》在成功达成蒸汽朋克的本土化创作目的外也具备了现实意味.

    蒸汽朋克本土化怀旧母题人文情怀

    风土视阈下的安部公房的异端者精神

    李金凤
    30-31页
    查看更多>>摘要:安部公房与大江健三郎及三岛由纪夫鼎足而立,构成了当代日本先锋文学的独特风景.因其独特新颖的创作手法以及藐视传统、反对一切共同体的价值观被称为日本文学的异端者.加之早年在中国沈阳生活了十七年,与中国渊源颇深,中国东北的风土对他的文风有很大影响.故本文拟从风土论的视阈下通过分析安部公房的异端者精神的表现来剖析其成因.

    异端者安部公房风土

    从诺奖颁奖词看辛克莱·刘易斯小说中的理想主义精神

    赵亚珉张天良
    32-34页
    查看更多>>摘要:美国首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辛克莱?刘易斯,以社会观察家的观察力,通过其代表性作品《大街》《阿罗史密斯》等小说,塑造了不同阶层、不同性别却具有共同的理想主义追求的主人公形象,在颁奖词中有着深刻的体现,契合了以文学改造社会的创作宗旨,对现代中国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辛克莱?刘易斯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词理想主义

    浅析狄金森诗中的"死亡"再定义——以《因为我不能停步等候死神》为例

    陈学勤张令千
    35-36,39页
    查看更多>>摘要:狄金森被公认为美国最有影响力的诗人之一,她的作品经常围绕"死亡"主题展开.狄金森打破了传统死亡的刻板印象,认为死亡是一种能够被再定义的符号.笔者采用文本细读法,以《因为我不能停步等候死神》的文本分析为基础,对死亡形式、属性以及意义的再构建三个方面进行剖析,旨在探究狄金森对死亡的再定义.

    死亡形式构建属性构建价值构建文本分析

    浅谈《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叙述视角的选择

    胡迪
    37-39页
    查看更多>>摘要:《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是马克?吐温的代表作,在文学史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是公认的经典.它的叙事特色在于它选取了13、14岁的青少年哈克的眼睛作为叙述的视角,以哈克作为主人公.叙述形式的选择和文本主题意义的传达息息相关,两者紧密配合.以哈克作为叙述视角是在显与隐中构建了文本的价值观;源于经验主义的影响和西部地区混杂的生存经验以及文学创作经验的影响.哈克这一叙述视角的选择成为"有意味的形式",将形式与内容紧密结合,传达文本的中心主题,使得《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影响了美国现代文学的发展.

    《哈克贝利?费恩》马克?吐温叙述视角哈克

    空间即权力——读福斯特《恐慌的故事》

    车莉莉
    40-41页
    查看更多>>摘要:《恐慌的故事》是福斯特创作生涯的先声之作,其中包含了他对英国中产阶级"发育不良的心"的批判.本文借助福柯的空间权力观,旨在解读英国中产阶级是如何利用空间发挥权力效应,而福斯特又是如何利用空间企图突破这种权力的束缚,给社会边缘人物以话语权.

    《恐慌的故事》空间权力

    遗失的乌托邦——从《墙中门》看威尔斯的乌托邦思想

    程露
    42-43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在文本分析的基础上,结合乌托邦理论意图揭示《墙中门》通过描写华莱士成年后如何后丢失了童年以"花园"为象征的乌托邦理想表达作者对维多利亚社会乌托邦理想的缺失进行批判,对当时人们精神生活的贫瘠表示担忧.

    威尔斯《墙中门》乌托邦理想维多利亚社会

    鲁迅文学经典改编和大学生话剧艺术的创新结合及其意义影响

    邱奕鹏曾燕婷董媛媛魏玲玲...
    44-46页
    查看更多>>摘要:鲁迅的作品时至今日依然具有不可磨灭的生命力,是启迪当代大学生的重要精神资源.将鲁迅文学经典改编和大学生话剧艺术结合起来,一方面可以促进当代大学生对鲁迅作品的阅读和了解,使得鲁迅作品重新回到大学生的视野中,一方面鲁迅作品中的精神资源也可丰富大学生话剧艺术的主题,促进大学生话剧艺术的发展.大学生话剧艺术在改编的过程中重新发现和挖掘鲁迅作品的当代价值,融入大学生群体的思考,实现对原著的发展和超越.

    鲁迅文学经典精神资源大学生话剧艺术改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