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安徽文学(下半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安徽文学(下半月)
安徽文学(下半月)

潘小平

月刊

1671-0703

ahwxzzs@163.com ahwxbjb@163.com

0551-2655245

230022

安徽省合肥市宿州路6号国轩大厦1918

安徽文学(下半月)/Journal Anhui Literature
查看更多>>安徽文学为半月刊,26-177为下半月(文教研究)。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倪贻德与创造社

    周延木
    25-26页
    查看更多>>摘要:倪贻德是中国社会由传统向现代转型时期的文艺先锋.他在新文化的感召下加入中期的创造社,成为颇有影响的多情先锋作家,其私情文学受到当时年轻读者的青睐.倪贻德在创造社的活动及交游体现了他独立的人格和个人主义的文艺价值观.

    倪贻德创造社现代文艺

    汪曾祺笔下"淮扬文化"的独特人文内涵发探

    范琳于师号
    27-28页
    查看更多>>摘要:出生于扬州高邮的汪曾祺深受淮扬文化的熏陶,他的很多作品以淮扬当地人文事项为创作背景,以自己独特的审美观照,展现其对淮扬文化的独特理解,体现出其特有的文化积淀和价值追求,从而更好地展现出其个人作品的乡土特质.他的作品赋予了淮扬人文富有个人色彩且独特的精神内涵.文章通过对汪曾祺笔下健康自然的人性、纯朴自然的人际社会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分析,探究其人道主义理念、重义轻利的价值追求以及潇洒乐观的人生态度.

    汪曾祺淮扬文化人文内涵

    异文化背景下的管家形象——以《长日留痕》中的史蒂文斯和《雷雨》中的鲁贵为例

    于婷婷
    29-31页
    查看更多>>摘要:管家这一职业虽然起源于法国却在与之隔海相望的英国盛行并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其在英国社会受到的高度认可与英国的贵族精神和绅士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同样,在位于亚洲的东方国家——中国,旧时为官僚和商贾管理家产和日常事务的地位较高的仆人也被称为管家.[1]在英国文学史和中国文学史上,有许多描写贵族和世家的文学作品,在这些文学作品中,作家为读者们塑造了许多让人印象深刻的管家形象.管家形象的跨文化比较研究,能够在人物形象的背后挖掘出不同国家和民族的国民性和民族性格,体会不同文化背景对作品中人物形象的深刻影响.本文将尝试以日裔英国小说家石黑一雄的《长日留痕》中的史蒂文斯和中国剧作家曹禺的《雷雨》中的鲁贵为研究对象,分析这两部在异文化的影响下孕育的作品中的管家形象,并从职业态度和人物性格角度上探寻两位管家形象的异同点.

    管家《长日留痕》史蒂文斯《雷雨》鲁贵

    小说《抉择》和电影《生死抉择》的比较分析

    张雷
    32-34页
    查看更多>>摘要:小说《抉择》是20世纪90年代重要的官场小说之一,小说出版后获得了较大的反响,导演于本正在上海市委领导的支持下将其改编成电影《生死抉择》并搬上荧屏,本文主要采取跨学科研究的方法,对小说《抉择》和电影《生死抉择》进行比较,分析两者在人物形象、情节安排、叙事技巧等几个方面的不同,进而探讨电影改编的得与失.

    《抉择》《生死抉择》小说电影改编比较

    归去——浅析《听泉》与苏轼诗文思想的共通之处

    赵雨涵
    35-36页
    查看更多>>摘要:《听泉》是日本散文家东山魁夷笔下一篇文笔清丽的作品,它在给了我们美的享受的同时,也引发了我们对于人生向何处去的思索,并告诫我们要回归生活的本真,抛却偏执和自以为是.此外,东山魁夷创作出如此清新的散文也与其画家身份有关.艺术不分国界,这与我国北宋词人苏轼何其相类,苏轼在书法、绘画等领域也有颇深造诣.虽为豪放派词人,苏轼也不乏许多清新隽永的名篇,也抒发了他对人生意义和价值的探求.故本文以人生价值选择为着眼点,简要探讨《听泉》与苏轼诗文思想内涵的共通之处.

    《听泉》苏轼本真价值选择

    《诗经·菁菁者莪》篇"休"字辨义

    王斯佳
    37-38页
    查看更多>>摘要:《诗经·小雅》中《菁菁者莪》篇的主旨历来有所争议,而查阅辞书后发现,各大家对"既见君子,我心则休"的"休"字含义的理解也尽不相同,其中大致分为以下三种解释:一为"美"意;二为"喜"意;三为"安定"意.笔者认为各家对"休"字的训释虽有异义,但其实这些释义都能归入"美"的意义当中,表示内心的一种舒适畅美、愉悦轻松的状态.

    "休"《诗经》"美"

    新世纪头十年大学校园小说创作"乱象"谫议——兼及江苏视野

    吴延生
    39-40页
    查看更多>>摘要:大学校园小说创作始于1917年江苏女作家陈衡哲的《一日》,继之20年代陈白尘的《漩涡》,30年代叶圣陶《英文教授》进一步铺垫,终于迎来40年代钱钟书《围城》的里程碑之作.50年代康式昭、奎曾的《大学春秋》与程树榛的《大学时代》弘扬了满满的正能量.新时期以后,大学校园小说创作多以"审丑"的姿态出现.21世纪的头十年,这种书写得到淋漓尽致地发挥,作者们以剥皮见骨的冷峻笔法揭示社会现实和人性深处的丑恶,以引起全社会疗救的注意!

    当代小说大学校园题材"审丑"表现

    安德鲁·马维尔研究在中国(1937-2017)

    田晓晴
    41-43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回顾我国马维尔研究的历史轨迹,本文梳理了20世纪30年代以来我国学者研究马维尔的成果,呈现马维尔研究在中国的现状.文章着重从研究层次、研究对象、研究特点等方面进行梳理分析.就现有成果来看,我国的马维尔研究呈现以下几个特征:一、研究对象集中;二、研究主题集中;三、研究层次总体偏低;四、马维尔作品译介停滞不前.目前,中国马维尔研究尚处在起步阶段.希望借由这些成果的梳理呈现,引起学界对马维尔及其作品展开更加全面而深入的研究.

    安德鲁·马维尔研究马维尔诗歌研究中国

    论大正日本旅华作家对南京的情色幻想

    王莉
    44-46,52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首先论证日本大正年间旅华作家对南京这座城市抱有的情色幻想,并将这份幻想融进他们的创作中.其次,分析了这一现象背后的深层原因及深远的影响.

    谷崎润一郎芥川龙之介秦淮风月

    犹太教中的契约与生死

    刘佳依
    47-48页
    查看更多>>摘要:犹太教徒作为"上帝的选民"的特殊性与优越性是通过犹太教中的契约观——信徒们对上帝的集体承诺来实现的.犹太教将生与死视作上帝赋予人类的内在属性,如此,便把生死的意义也归结在了人对上帝的信仰关系中.本文以犹太教经典为文本,总结犹太教中的契约观与生死观,并分析二者的内在联系.

    犹太教契约观生死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