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安康学院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安康学院学报
安康学院学报

向纪明

双月刊

1674-0092

xb@aku.net.cn

0915-3288130;3288061

725000

陕西省安康市育才路92号

安康学院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Ankang University
查看更多>>本刊是综合性学术季刊,为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出版物,在学术界的影响不断扩大。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基于CiteSpace的家庭教育发展策略研究

    姚娜
    53-58页
    查看更多>>摘要:利用CiteSpace软件对家庭教育研究进行可视化分析,可发现我国家庭教育研究的发展过程及面临的问题.结果显示,家庭教育研究的主题主要集中在"家庭教育支出""家庭教育投资""儿童少年家庭教育"等方面.家庭教育研究经历了初步探索、快速发展以及平稳发展三个阶段,但尚未形成有较大影响力的核心研究群,研究机构主要集中在师范类高校,机构间缺乏合作与交流.据此提出推进我国家庭教育研究的策略和建议:加强家庭教育政策法规研究;加强学术团队建设,促进学科可持续发展;完善学科理论体系,探索家庭教育内在机理.

    家庭教育CiteSpace知识图谱文献计量学

    基于"新三中心"理念的学生学习满意度测评差异分析

    方昕
    59-61,65页
    查看更多>>摘要:学生学习满意度测评对于了解学生学习情况,改进学校人才培养质量,推动高校教育改革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能够直接反映学生对学习体验的自我评价,充分呈现学生对学习的评价,直观反映学生学习满意状态.本研究结合"新三中心"教育理念构建学生学习满意度测评体系,通过问卷调查收集学生满意度数据,利用专业技术和工具分析样本学生特征间学习满意度的差异,从而有针对性地了解不同学生群体的学习满意度,并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应的改进策略和建议,为完善补充教育质量评估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新三中心学习满意度测评差异分析教育理念

    家庭三角关系的测量与评估研究综述

    高洁
    62-65页
    查看更多>>摘要:每个人都生活在家庭的关系系统中,家庭亲子三角关系是普遍存在的、自动化的动态系统,任何亚系统(父母亚系统、亲子亚系统、同胞亚系统等)受到破坏,都会干扰其他系统的正常运行,也会影响到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发展,所以有关儿童的研究不能离开对于关系的探索.家庭三角关系不仅提供了一种研究的视角,更是一种系统式的思维.本文通过对于三角关系实证研究的溯源,整理和比较了来自国内外的八种测量和评估家庭三角关系的工具,以供研究者参考.

    家庭系统三角关系测量和评估

    邵祖平《杜甫诗法十讲》考论

    向伦常赵睿才
    66-71,78页
    查看更多>>摘要:邵祖平是民国时期的著名学者和诗人,在旧体诗词研究和创作方面均取得显著成绩.邵氏于杜诗有深入的研究,留下了不少和杜甫有关的著述,相关著述是民国杜诗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甫诗法十讲》颇有代表性.由《杜甫诗法十讲》可见邵祖平的诗学思想基本源自传统诗学,但其著述形态与方法又初显现代学术品格,因此该著作带有学术过渡期的烙印.《杜甫诗法十讲》持论平正通达,公允客观,但也存在不足.这些都应详细辨析,以求全面客观衡估其价值.

    邵祖平杜甫诗法十讲民国杜诗学

    高允诗赋辑考与系年

    王峥
    72-78页
    查看更多>>摘要:《高允集》21卷至迟产生于北齐,唐开元年间散佚一卷,宋初完全亡佚.众辑本有三点不足:篇目缺失、鲜作存目和缺乏系年.在高允的诗赋作品中,《塞上翁诗》被《太平御览》误题为《塞上公亭诗》;《南巡颂》及序见于许敬宗《文馆词林》,为众辑本所阙;《代都赋》《告老诗》《方山颂》及"上奏乐府诗"等存目亦为众辑本所阙.在对高允诗赋作品一一系年的基础上,对陈文新《中国文学编年史·两晋南北朝卷》和曹道衡、刘跃进《南北朝文学编年史》的部分疏误亦加以纠正.

    高允诗赋辑考系年

    元杂剧听琴模式的文学表达及内涵阐释——以《西厢记》和《沙门岛张生煮海》为例

    苏晨
    79-83,91页
    查看更多>>摘要:王实甫的《西厢记》和李好古的《沙门岛张生煮海》两部杂剧均以才子佳人的爱情故事为主线,虽然剧情的展开各不相同,但其中都有一个相似的情节——听琴模式的设置.这种模式在元杂剧长期的创作实践中已形成自身的文学表达及文化内涵:一方面是从知音者到倾慕者,以委婉含蓄、中正平和的琴声进行中国式的爱情表达,是"以琴传情"的不断深化;另一方面是从听琴环境、琴声描绘到情操陶冶的雅化和诗化,戏曲文学因此有了更高的审美价值.

    元杂剧听琴模式《西厢记》《沙门岛张生煮海》

    新时期以来安徽爱情诗的艺术探索

    李桦姚国建
    84-91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时期以来,安徽诗人传承了中国现代爱情诗的先锋精神,率先突破僵化、教条的思维方式和写作模式,积极探索爱情的本真书写,极大地丰富了爱情诗的精神意蕴.同时在诗歌艺术上更是敢于突破,大胆探索,通过多视角的爱情观照、创造陌生化的诗歌境界、采用日常化的叙事策略、运用多样化的诗歌语言等表现方式,不断创新诗的艺术形式,提升诗的艺术表现力,拓展诗的审美空间,开创了安徽爱情诗写作的新阶段,为推动中国爱情诗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新时期以来爱情书写艺术探索多视角陌生化日常叙事

    《中国新文学的源流》与《中国新文学渊源》比较研究

    丁雨晨
    92-96,124页
    查看更多>>摘要:周作人在其《中国新文学的源流》中首次提出了五四新文学"晚明起源说",他在五四退潮时期试图弥合新文学与传统文学之间的断裂鸿沟,更有意淡化西方民主科学思想对新文学的影响,其中包含着五四退潮的隐忧和对无产阶级文学的焦虑等.作为周作人的学生,任访秋的《中国新文学渊源》明显受其师影响.由于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史观和阶级论的掺入,他比起周作人虽然在宏观把握上胜出一筹,但在创新性和学术性方面略有逊色.比较两本书的差异,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现代学术的传承脉络.

    周作人任访秋《中国新文学的源流》《中国新文学渊源》

    基于语料库的触觉形容词通感隐喻历时研究

    杨姬雪邓宇
    97-105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基于语料库方法,探究唐、宋、元、明、清及现代共六个阶段汉语触觉形容词通感隐喻的历时演变情况.结果发现:(1)触觉形容词的通感隐喻现象在古代汉语中已十分常见,且随着时代的更替,触觉形容词的通感隐喻映射范围呈整体扩大趋势;(2)视觉与听觉一直是通感隐喻的主导目标域;(3)触觉形容词"寒"和"暖"存在通感隐喻映射范围减少的情况.这种演变事实表明,通感隐喻的映射虽受人类共通的生理机制驱动,但新兴感官刺激的出现以及认知多样性的发展促使通感隐喻映射模式呈现出历时多样化和此消彼长的趋势.

    通感隐喻触觉形容词语料库

    仙人关安丙生祠废祀原因探析

    杨耀斌晏波
    106-110页
    查看更多>>摘要:《仙人关重建宣相安公生祠记》作为记载安丙生平的重要金石文献,其发现对安丙及相关问题研究有重要意义.仙人关安丙生祠于嘉定二年建成,其后被破坏,至嘉定十四年又重建.安丙生祠的废除折射出其平定"吴曦之乱"后的作为和他与中央政府的微妙关系,也反映了"武兴之变"后南宋中央集权体制下地方与中央之间的复杂关系.

    《仙人关重建宣相安公生祠记》安丙生祠吴曦之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