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冰川冻土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冰川冻土
冰川冻土

程国栋

双月刊

1000-0240

edjgg@lzb.ac.cn; shenyp@lzb.ac.cn

0931-4967248

730000

兰州市东岗西路320号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冰川冻土》编辑部

冰川冻土/Journal Journal of Glaciology and Geocryolog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我国冰、雪、冻土和冰冻圈研究领域唯一的学报级期刊,支持在冰、雪、冻土和冰冻圈及全球变化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中具创造性,高水平和面向国民经济建设的新思想,新观点,新方法和新学说,为寒区国民经济建设服务。内容有:冰、雪、冻土的性质、过程及其控制;冰冻圈的资源与环境;冰冻圈与其他圈层的相互作用;寒区水文水资源; 寒区生态与建设;全球变化;寒区工程与减灾、防灾;寒区生物学;先进技术的应用。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单向冻结下不同降温模式对季节冻土区粉质黏土冻结特性影响研究

    孙超王培金郭浩天宋韬...
    1839-184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研究不同温度模式下土体冻结特性,利用冻结试验装置对长春地区粉质黏土进行单向冻结试验。通过改变试验装置顶板温度及温度变化速率,研究分析试验过程中土体温度变化,试验前后土体含水率变化,试验后试样冷生构造、竖向冻胀位移。试验结果表明,土体温度变化大致分为四个阶段:骤降,回升或缓降,持续降温,恒定。相同降温速率,顶底板温度梯度越大,第二阶段温度回升程度越大;顶底板温度梯度相同时,降温速率越大,第二阶段温度回升程度越小。试验结束后,土体外表面出现网状裂缝且沿深度方向裂缝变宽,网状构造宽度与温度梯度大小成正比;土体内部有明显水分结晶,连续分凝冰包裹土体形成类似蜂窝状结构,其中存在一定肉眼可见的未冻水,且降温速率越小,肉眼可见未冻水含量越少。靠近控温顶板(冷端)土体含水率显著增加,靠近控温底板(暖端)土体含水率减小或基本不变,降温速率相同,温度梯度越大,冷端附近土体含水量增加越明显,相同冻结温度下,降温速率越低,冷端附近含水量增量越大。土体竖向冻胀量与温度梯度成正比,降温时间30 min条件下,冷端温度由0 ℃降低至-15 ℃冻胀量增加趋势较大,降温时间为60 min时,-10~-15 ℃温度变化区间冻胀量变化趋势最大。

    单向冻结降温速率水分迁移冻结特性冷生结构

    冻土层覆盖条件下砂土地震液化特性振动台试验研究

    秦子涵张熙胤吕旭浩朱奎源...
    1849-1859页
    查看更多>>摘要:冻土区地震液化现象频发,上覆盖土层的冻结将砂土地震液化特性分析变得复杂化。为研究上覆冻土层对砂土地震液化特性的影响,设计了具有土体冻结系统的剪切模型箱,开展冻土层覆盖条件下砂土地震液化振动台试验,分析不同地震波作用下模型土体加速度、孔隙水压力、土压力、层间和顶部位移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冻土层覆盖条件下砂土层从底部开始出现局部液化现象,随输入地震动峰值的增大,其液化高度逐渐增加。砂土层液化后的加速度放大系数变化规律与冻土层保持一致,均随着输入地震动峰值的增大先增加后降低,但砂土层对输入地震波的放大能力大于冻土层,不同土层对地震动放大的敏感程度不同。此外,冻土层出现震陷和滑移现象,地震液化造成水分上迁汇聚在冻土-砂交界处,致使冻土层滑移加剧,砂土层的层间位移会随土层高度的增加而增大,但在液化面高度以上发生突降。因此,上覆冻土层可液化场地中结构的抗震验算需重点关注冻土-砂交界处以及液化高度处。本文可为上覆冻土层的可液化场地中土体力学行为变化研究提供数据支撑。

    冻土层砂土液化振动台试验地震响应

    低温环境下基于压电陶瓷监测技术的土体强度试验研究

    辜世旺全晓娟龚禹为钟官峰...
    1860-1870页
    查看更多>>摘要:冻土强度对评估冻土区构筑物的稳定与安全具有重要作用。然而受制于冻土复杂的四相介质体系,目前尚无成熟的手段来实时监测土体力学性能。以东北地区某工程现场粉砂土为对象,基于压电陶瓷测试技术,结合低温三轴试验,对不同负温状态下土体的力学性态进行定量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温度的降低,土体的破坏强度、弹性模量、黏聚力均呈现出先快后慢的增长趋势。同时,传感器接收到的压电信号时域图像呈延伸和扩展态势,且主要信号频率范围逐渐向高频方向移动,压电信号能量对土体强度变化有很强敏感性。基于小波包分析得到的分解信号能量,建立粉砂土强度强化指标,该指标能很好地反映负温与土体强度的关系。研究结果可为压电陶瓷测试技术的工程应用提供参考。

    冻结三轴试验土体强度压电陶瓷小波包分析

    季节冻土区黄土滑坡形成机理研究——以新疆伊犁加朗普特滑坡群为例

    魏学利陈其鹏焦友金午洋泽...
    1871-1882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季节冻土区滑坡灾害的发生频率逐渐增加且危害加重,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相对于非季节冻土区,季节冻土区的积雪消融和土体冻融的物理过程是否对滑坡产生影响,有待进一步研究。2002年5月9日发生在中国天山伊犁地区的一个巨型黄土滑坡群(加郎普特滑坡群)为本研究提供了一个理想案例。本研究基于实地勘察、遥感影像判识、气象数据分析和黄土特征试验等方法,探究加朗普特滑坡群的形成过程,揭示其破坏模式和失稳机理。研究表明,加朗普特黄土滑坡群由3个滑坡构成,总堆积方量约1735。5×104 m3,滑动过程断断续续持续了 2天,其形成与发展是多级、多次的推移式滑动破坏过程。加朗普特滑坡群的发生是早期融雪和后期暴雨耦合触发的结果。春季气温异常升高驱动的积雪融水影响斜坡前期变形演化,极端暴雨是滑坡发生的激发因素。另外,特殊坡体结构和地层组合为黄土滑坡发生提供了物质结构基础。结合斜坡变形过程我们建立了考虑降水入渗和冻融循环作用的黄土斜坡变形破坏模式,并提出了黄土斜坡滑面静态液化和坡脚滑动液化的联合是诱发黄土滑坡发生的重要机理。随着气候变化驱动的异常升温事件增多,未来天山季节冻土区发生大型黄土滑坡的风险极高。本研究对认识融雪诱发黄土滑坡的形成机制提供新思路,对理解季节冻土区滑坡的早期预警和风险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黄土滑坡群破坏机理融雪暴雨季节冻土区

    林火干扰后多年冻土区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变化特征

    陈魁李晓英蔡慧颖韩易伦...
    1883-1895页
    查看更多>>摘要:北半球多年冻土区土壤有机碳(SOC)是全球碳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球碳平衡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随着全球气候变化,中高纬度多年冻土区森林火灾频发,诱发多年冻土快速退化,导致SOC大量损失,对气候变暖形成正反馈效应。研究不同火烧强度后多年冻土区SOC及其组分的含量变化特征,对于火后SOC库的管理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选取大兴安岭阿龙山镇多年冻土区2009年火烧迹地为研究对象,通过相邻样地比较法,对不同火烧强度0~1 m深度的SOC含量、密度及其组分含量的变化规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在未过火样地,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SOC含量及密度、游离态颗粒有机碳(fPOC)、闭蓄态颗粒有机碳(oPOC)和颗粒态有机碳(POC)含量下降,与0~10cm土层相比,90~100 cm处含量分别下降了 84。75%、2。78%、99。82%、91。86%和98。97%;矿物结合态有机碳(MAOC)含量变化趋势相反,与0~10 cm土层相比,90~100 cm处含量增加了 830。93%。(2)与未过火样地相比,在0~1 m深度,轻度火烧样地SOC含量和密度分别降低了 9。78%和9。30%;fPOC、oPOC、POC和MAOC含量分别增加了5。03%、39。95%、11。19%和 15。98%。重度火烧样地 SOC含量、SOC 密度、fPOC、POC 和MAOC含量分别降低了 65。11%、68。48%、72。53%、54。29%和81。81%;oPOC含量增加了 30。84%。(3)火烧强度、土层深度以及二者的交互作用对SOC含量、密度及其组分含量的影响均表现为极显著。综上所述,林火对SOC及其组分产生了显著影响,导致SOC及其组分大量损失,改变了 SOC库的分布格局,降低了土壤碳库的质量及其稳定性。本文结果可为大兴安岭多年冻土区火后土壤碳动态研究提供基础数据支撑。

    多年冻土大兴安岭林火干扰火强度土壤有机碳碳组分

    生态环境视角下东北地区冰雪旅游发展效率评估及影响因素分析

    陈宇岳游松
    1896-1907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随着冰雪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我国东北地区凭借丰富的冰雪资源,成为冰雪旅游的重要目的地。如何提升冰雪旅游的整体发展效率、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开发,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运用三阶段超效率SBM模型测算了东北地区冰雪旅游发展效率,并结合压力-状态-响应理论,利用面板Tobit模型分析了效率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2015-2023年东北地区冰雪旅游发展效率整体呈波动上升态势,规模效率是造成低效率的主要原因;(2)2015-2023年东北地区冰雪旅游发展效率呈现"由沿海向内陆递减"的空间分布态势,并形成了以沈阳和哈尔滨为中心的两个冰雪旅游圈,效率均值从高到低依次为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和内蒙古自治区东部地区,大部分城市未达到理想状态,冰雪旅游资源开发的区域不平衡、不稳定现象较为突出;(3)东北地区冰雪旅游发展效率受城市压力、状态和响应等方面因素的影响,在发展冰雪旅游业时,应平衡社会压力和生态压力,加强社会响应,避免"过度旅游"局面的出现,以进一步实现冰雪旅游与生态环境的深度融合。本文对推动东北地区冰雪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提升区域旅游竞争力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东北地区生态环境冰雪旅游效率超效率SBM

    第四纪冰碛暴露测年数据的分析策略与方法

    邱锦坤王杰
    1908-1920页
    查看更多>>摘要:宇宙成因核素暴露测年是确定局地或区域第四纪冰川作用时代最主流和最重要的手段。强烈的地质地貌过程常造成样品预先暴露或不完全暴露,进而测年结果无法指示真实的冰川作用时代,其影响大时年代数据的离散程度甚至会非常高。学者们也先后提出了众多冰碛暴露测年的统计分析方法试图降低其不确定性,但厘定结果往往存在巨大差异,甚至成为第四纪冰川演化空间异时性及其驱动机制争议的根源。然而,无论国内还是国际上也都缺乏对这些方法的系统梳理和评估。为此,本文旨在梳理目前已有的分析策略与方法及其可能存在的局限性,提出更为完善的分析方法;并以雅鲁藏布江流域末次冰期以来已发表的冰碛10Be暴露测年数据为例,通过综合对比各种代表性分析方法间的差异,发现偏老年龄模式更具合理性,而本文提出P-PDE方法不仅可靠性高,精度也可满足千年时间尺度冰川演化序列建立的要求。此外,本文关于年代数据分析策略与方法的总结,对提升暴露定年在其他相关领域应用的可靠性和精度也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冰碛暴露测年真实冰川作用时代分析策略与方法P-PDE

    冰川冻土第46卷(2024年)总目次

    1921-1934页

    《冰川冻土》征稿简则

    封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