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颜吾耳

季刊

1672-8106

bfxbsk@center.njtu.edu.cn

010-51682711

100044

北京海淀区西直门外上园村3号

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Beijing Jiaotong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是经国家新闻总署批准,由教育部主管,北方交通大学主办的人文社会科学期刊。主要刊登人文社会科学和经济管理科学领域及文、理、管结合的交叉学科等方面的学术研究论文。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习近平文化思想对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的创新

    孙成武吴玥
    1-7页
    查看更多>>摘要:习近平文化思想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局出发,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着眼于中国文化建设具体实际,适应文化发展新要求,对新时代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理论阐述,提出和阐明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总目标总任务、文化建设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基本方针和战略举措等,在新时代背景下实现了对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的又一次重大创新.

    习近平文化思想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创新

    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推进文化自信自强的现实困境与实践进路

    孙程芳吴琼
    8-15页
    查看更多>>摘要:推进文化自信自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神圣使命,思想政治教育是推进文化自信自强的重要方式.然而,在现实场域中,"诠释不足"与"批驳缺场"交织弱化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领航力,"强政治性"与"弱人文性"共存遮蔽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照力,"文化变迁"与"诉求多样"并行冲击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供给力,"机制滞后"与"聚合不足"叠加削弱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创造力.新时代新征程,破解推进文化自信自强的现实之困,必须着力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引领效能,促进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要素贯通,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文化靶向意识,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创新活力,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好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切实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

    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自信自强文化使命

    "赶考"视域中"三个务必"的生成逻辑、内涵意蕴与实践指向

    刘欢
    16-23页
    查看更多>>摘要:"赶考"是中国共产党面临的永恒课题."三个务必"实质上回答的是新的"赶考"之路上我们党究竟以什么样的状态"应考"的重大现实问题.在"赶考"视域中,"三个务必"有其内在生成逻辑,即源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赶考"理念,基于中国共产党百年来的"赶考"实践,缘于新时代新征程党的"赶考"面临的新挑战."三个务必"从三个维度分别深刻回答了"赶考""从何出发""向何处去","承何传统""以何作风","凭何意志""增何本领"的问题,是一个内涵丰富、逻辑严密的有机整体.奋力走好新的"赶考"之路,要准确把握"三个务必",增强"赶考"的历史主动;时刻谨记"三个务必",永葆"赶考"的清醒坚定;严格做到"三个务必",践行"赶考"的使命担当.

    中国共产党"赶考""三个务必"

    编者按和主持人语

    张辉
    24页

    2024年中国经济形势展望与政策建议

    刘伟苏剑
    25-36页
    查看更多>>摘要:2023年前三季度中国GDP同比增长5.2%,经济运行稳定恢复,预计完成年初制定的增速目标无忧.展望2024年,全国人口减少、技术"封锁"、能源价格波动、汇率波动、国际政治和经济形势变化等仍将是影响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中国宏观经济运行的自然走势将是供给、需求双恢复的格局,并且供给端恢复程度要快于需求端,但仍低于潜在水平.房地产危机风险、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外部经济环境等将成为未来影响中国经济稳定发展的潜在风险点.鉴于此,2024年的政策目标仍需以需求端作为主要发力点,同时对供给端的稳定恢复和市场环境的持续改善提供必要的支持,宏观调控政策以需求供给双扩张的政策取向为主,同时搭配市场环境管理为辅的政策组合.总的看,2024年我国经济面临的机遇大于挑战,有利条件强于不利因素,支撑高质量发展的要素条件不断集聚增多,我们要增强信心和底气.

    2024年经济展望经济安全自然走势政策目标宏观调控

    基于扩大内需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理论与实证分析

    刘志彪郭梦华
    37-48页
    查看更多>>摘要:把扩大内需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有效地结合起来,是新形势下适应经济高质量发展、加速构建双循环格局的战略倍增选择.从动态演进的视角看,"需求-创新"之间存在良性循环的互动机制.实施基于扩大内需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探索这一良性互动机制提供了现实基础.要依托国内市场高水平"引进来",背靠国内市场大规模地"走出去",在开放中实施基于内需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我国在新一轮经济全球化中创造新的竞争优势.

    扩大内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高水平开放

    重解中国经济波动——概念、特征与内涵

    刘晓光满翔宇
    49-62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对中国经济波动研究中的重要概念进行了重新阐述与区分:冲击是经济波动的来源,而对经济均衡造成扭曲的"楔子"则是冲击传播的机制,二者并不等同,更不能割裂.在厘清相关概念基础上,从产出、劳动、投资和消费四个角度对中国经济波动的特征和影响因素进行核算,结果表明:效率楔子及经由其传播的冲击是理解中国经济波动的首要因素;劳动楔子对解释中国劳动力市场波动和疫情以来的经济运行特征有重要价值;投资的下滑并非是投资楔子恶化带来的,而是与经济基本面高度相关,但投资楔子对理解中国"低消费"特征有重要意义;不同楔子对经济波动的贡献是动态变化的.本研究利用相应市场楔子对现实中摩擦进行概括测算的思想,对指导在结构模型中如何引入摩擦有重要价值,相关结论对宏观政策取向有一定启发.

    经济波动楔子扭曲冲击BCA方法

    全球通货膨胀分化:分析及中国对策

    李连发
    63-72页
    查看更多>>摘要:2017年以来,全球通货膨胀出现分化现象,这是自20世纪70年代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少见的现象.逆全球化是当前全球通胀分化的主要原因之一.本文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发达经济体的通胀情况进行分析,以此参照对比其与美国及其与中国通胀变化分化的情况.研究时间范围为2017年2月—2023年10月,涵盖两个阶段,涉及八个国家.采用协整检验和主成分分析发现,中国和美国是全球通胀分化的重要两极,主要发达经济体追随美国.中国未来面临逆全球化挑战的严峻程度和不确定性呈现上升趋势.我国应以"进"促"稳",稳中求进,先立后破;研究把握主要发达国家在现有国际经济秩序中发挥主导作用的系统性的活动规律,探索中国在现有国际经济秩序中发挥更大作用、确保自身经济高水平安全发展的有效路径和方法.

    通货膨胀核心通胀率主成分分析协整检验

    高铁内外部效益平衡理论

    林晓言李红昌
    73-83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构建高铁内外部效益平衡理论,阐释高铁内外部效益平衡的必然性、必要性及其实现路径.研究认为:高铁内外部效益平衡是高铁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涵,应重视密度经济的关键指针作用;高铁内外部效益的不平衡与高铁经济行为主体目标的多元性和不相容相关;高铁内外部效益平衡可通过高铁运输需求增加、铁路产业打破经济垄断和行政垄断引入竞争、构建有责政府广义补贴机制进行动态调整.高铁内外部效益平衡理论对于降低基础设施投资风险,支持经济高质量发展意义明显.

    高铁可持续发展内外部效益平衡高铁企业高铁产品广义补贴有责政府

    人工智能、产品创新与制造业适应性转型

    谢康卢鹏盛君叶肖静华...
    84-95页
    查看更多>>摘要:人工智能(AI)对产品开发、运营和营销等企业价值链的影响正在改变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机制与路径.围绕AI如何通过影响产品创新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本文依托相关研究成果提炼AI区别于其他数字技术的核心创新特征,剖析AI对产品创新的影响机制,并通过AI影响个体、企业、产业的跨层次分析框架,从产品创新视角提出AI影响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适应性变革概念模型,探讨AI通过产品创新影响制造业适应性转型的机制与路径,形成三个主要结论:(1)新社会主体、生成性、知识积累方式突变性构成AI区别于其他数字技术的三个核心创新特征;(2)AI作为新社会主体角色介入产品企划、结构工艺等开发环节,改变或增强了人类智能的产品开发思维,拓展了产品开发的知识边界;(3)AI增强产品创新与运营过程、市场营销和销售的全价值链即时互动和调整,构建起平衡制造敏捷性与用户敏捷性冲突的自适应调节机制,推动制造业通过产业快速自适应调节涌现出自适应间断平衡的转型路径.

    人工智能产品创新新社会主体制造业转型升级适应性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