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北方文学(下旬刊)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北方文学(下旬刊)
北方文学(下旬刊)

闫钢领

月刊

0476-031X

bfwxbjb@163.com

010-81311789、81311786

100043

北京市石景山区体育场南路2号

北方文学(下旬刊)/Journal Northern Literature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王派水浒》对《水浒传》女性头领形象的革新

    李丁一
    26-28页
    查看更多>>摘要:《扬州评话王派水浒》是《水浒传》民间衍生版本的重要代表,该作品除了有与《水浒传》一致或相似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外,还有大量原创情节和人物。大量的改编和原创内容,使得《扬州评话王派水浒》中的女性头领形象相比《水浒传》更具进步意义。本文将比较两个作品中对头领女性形象塑造的不同,并分析这种现象的成因。

    水浒传扬州评话明清小说女性形象

    黄道周与吴伟业交游考论

    陈洁如
    29-30,40页
    查看更多>>摘要:黄道周与吴伟业交往,主要体现在师承、同僚以及文学研究影响三个方面。晚明变乱之际,黄道周与吴伟业同为晚明时期朝中清流的代表,是颇具政治声望的文人。吴伟业曾问业于黄道周,且多次题诗赠道周,赞其气节,颂其品格。

    黄道周吴伟业交游

    从杜丽娘的三度发展浅谈《牡丹亭》剧情走向的必然

    张漫漫
    31-32页

    《儒林外史》兼语句研究

    李伟伟张泰源
    33-35页
    查看更多>>摘要:《儒林外史》是康乾年间的吴敬梓根据所见所闻而写的一本长篇纪实小说,行文以口语为主,充分反映了当时的语言面貌,具有较高的语料价值。同时兼语句作为汉语的基本句式之一,自《马氏文通》起便受到学界的重视,由此笔者以《儒林外史》中的兼语句作为研究对象,穷尽性地搜集了《儒林外史》中的兼语句,在对其进行统计、描写分析的基础上,尝试对收集到的兼语句从兼语动词V1所表达语义的角度对《儒林外史》中的兼语句进行了分类,希望能全面地了解《儒林外史》中的兼语句。

    《儒林外史》兼语句兼语动词V1

    从"琴瑟"和"钟鼓"析《关雎》的创作年代和文化意蕴

    叶玮松
    36-37页
    查看更多>>摘要:《诗经·周南·关雎》是《诗经》的第一篇,《关雎》中的"琴瑟"和"钟鼓"两个意象,一方面体现了这首诗所反映的文化场景,也对考证《关雎》诗旨以及创作年代提供强有力的证据。本文从《关雎》资料长编的角度入手,梳理各代各家的注释并加以分析考证。

    琴瑟周公之琴舞钟鼓文化意蕴

    安吉拉·卡特《与狼为伴》的女性形象分析

    吕程
    38-4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与狼为伴》是英国作家安吉拉·卡特根据传统童话《小红帽》改写的短篇小说,创造性地融入了女权主义思想.在《与狼为伴》中,女性角色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软弱、被动、期待被男性救赎的传统女性,如守护羊群的女孩、新婚之夜被抛弃的少妇和小红帽的外婆;另一种是勇敢、机警、并勇于反抗的新女性,如小红帽.卡特颠覆了传统童话中小红帽被猎人救赎的故事情节,将小红帽塑造成一个不被边缘化的、更强大、更独立、更丰满的新女性角色.

    安吉拉·卡特《与狼为伴》女性形象分析

    浅谈《赎罪》中的阶级现象

    姚露露
    41-42,45页
    查看更多>>摘要:麦克尤恩的《赎罪》自发表以来就引起了评论界的关注,小说通过三个场景塔利斯庄园,敦刻尔克战场,以及布里奥妮工作的医院将当时的英国社会描写得淋漓尽致。塔利斯庄园的表面平静,其实渗透了微妙的阶级关系,人物与人物的关系看似简单,事实上也存在着复杂的阶级矛盾。本文将借助E。P。汤普森的阶级理论去分析《赎罪》中的人物关系,以加强对小说中存在的阶级矛盾的理解。

    赎罪阶级麦克尤恩E.P.汤普森

    论《使女的故事》中的叙事技巧

    彭程
    43-45页
    查看更多>>摘要:《使女的故事》能成为二十世纪文坛上的经典之作,玛格丽特·阿特伍德高超的叙事技巧功不可没。小说选用第一人称视角进行叙述,给读者带来更为直接与强烈的情感冲击,透过主角奥芙弗雷德的讲述,生动地展现出基列黑暗统治下使女的悲惨生活;通过带有主角主观色彩对配角的描述与评价,让配角形象更加鲜明。阿特伍德巧妙运用时间倒错,增添了小说的艺术魅力。聚焦于主角从职业女性沦为使女过程的外倒叙加深了小说主题。聚焦于主角与丈夫、女儿的回忆的内倒叙强化了主角形象。小说结尾的叙述点出故事来自考古发现,为虚构小说蒙上了纪实文学的色彩。

    《使女的故事》叙事第一人称视角倒叙

    虚构的虚构:论格林布拉特的自我塑造

    曹家宁
    46-47,49页
    查看更多>>摘要:格林布拉特的"自我塑造"理论认为人类的"自我"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处于被社会不断地建构的过程之中。主体身份是由其所根植的权力结构决定的,是被社会文化虚构化的结果,而作者通过文学语言塑造出来的角色自我更是虚构中的虚构,"被塑造"的"自我"通过修辞等形式成为塑造"自我"的他人,最终成为权力的一部分。本文即从现实与文学两个维度来探讨自我的塑造过程。

    新历史主义格林布拉特自我塑造权力话语

    《卡利古拉》中卡索尼娅形象分析

    麻慧敏
    48-49页
    查看更多>>摘要:《卡利古拉》是法国著名戏剧家加缪"荒诞系列三部曲"之一。而卡索尼娅作为《卡利古拉》中唯一得到正面描写的女性形象,具有鲜明的性格特征,她虽然协助卡利古拉推行他的荒诞逻辑而恶贯满盈,但她最动人之处也恰恰是她对卡利古拉的忠诚与爱护。

    卡索尼娅爱情荒诞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