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北方文学(下旬刊)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北方文学(下旬刊)
北方文学(下旬刊)

闫钢领

月刊

0476-031X

bfwxbjb@163.com

010-81311789、81311786

100043

北京市石景山区体育场南路2号

北方文学(下旬刊)/Journal Northern Literature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翁达杰小说中的地图民族主义

    高家鹏
    44-46页
    查看更多>>摘要:翁达杰是一名坚定的民族主义者,这体现在他的作品经常出现标识民族身份的地图元素。翁达杰的地图书写又有彰显人性的特点,借助地图元素,翁达杰得以在小说中表明自己的民族主义立场,驳斥反人性、反民族的无政府主义。

    翁达杰地图民族主义

    试论《源氏物语》中光源氏的"俄狄浦斯情结"表现

    宋思佳
    47-48页
    查看更多>>摘要:"俄狄浦斯情结"是弗洛伊德提出的重要概念之一,《源氏物语》中也不乏"俄狄浦斯情结"的表现。本文试从"俄狄浦斯情结"视角出发,通过文本分析,说明光源氏受"俄狄浦斯情结"影响的感情经历,证明光源氏具有"俄狄浦斯情结"且该情结对光源氏的感情生活造成了深远影响。

    弗洛伊德俄狄浦斯情结《源氏物语》光源氏

    韩国"6.25"战争小说中的孤儿形象

    任唯毓
    49-50页
    查看更多>>摘要:纵观20世纪50年代的韩国战争小说,作家们不约而同地塑造了一个个令人难忘的儿童形象,其中战争孤儿作为特殊的儿童他们的形象更加突出鲜明。这一时期出现以战争孤儿为主题的三篇短篇小说朴容九的《孤寂的夜》、秋湜的《浮浪儿》,以及宋炳洙的《肖利金》更是将战争孤儿作为主人公进行描写。本文对"6。25"战争小说中的战争孤儿形象进行分析,考察在战争背景下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战争孤儿们的生存方式。

    6.25战争韩国小说孤儿形象

    从精神分析批评视野解读《追风筝的人》

    张璇
    51-52页
    查看更多>>摘要:《追风筝的人》是美籍阿富汗裔作家卡勒德·胡塞尼的长篇小说,主要讲述的是主人公阿米尔因伤害仆人哈桑,走上救赎自己心灵之路的故事。本文旨在运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进一步解读《追风筝的人》,帮助大家更全面地了解主人公阿米尔的形象和主要人物之间的关系。

    精神分析批评《追风筝的人》三重人格

    从"他者"视角分析《海达·高布乐》中海达的人物形象

    温露君杨永春
    53-54页
    查看更多>>摘要:亨利克·易卜生是19世纪享誉世界的挪威剧作家,外界学者对易卜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早期或中期作品,其中《海达·高布乐》作为他后期的代表作品,对于研究易卜生晚期的写作方法以及写作风格具有深刻的意义。身处父权制社会下的时代背景,海达因为个人的自由意愿和现实的不协调饱受折磨,成为易卜生笔下另一个与众不同,性格复杂的女性形象。本文通过"他者"理论对《海达·高布乐》中海达的人物形象进行分析,从而揭示女主人公复杂多变的性格背后所隐含的处在边缘化的"他者"形象。

    易卜生《海达·高布乐》他者边缘化

    无解的孤独——创伤理论视角下的《心是孤独的猎手》

    朱倩倩
    55-56页
    查看更多>>摘要:被视为南方文艺教母的卡森·麦卡勒斯,以对孤独、疏离和精神隔绝等主题的深刻描写而享誉。代表作《心是孤独的猎手》采用多线叙事,以哑巴辛格为中心串起四个主要人物的孤独人生。麦卡勒斯笔下的南方小镇就是整个人类社会。本文从创伤理论的角度出发,从创伤根源、症状表现和复原尝试三个方面分析作品中的主要人物。麦卡勒斯的描写使人们明白:创伤无可复原,孤独无解。

    卡森·麦卡勒斯创伤孤独

    曼佐尼和莱奥帕尔蒂的浪漫主义对比之浅析

    许苗苗
    57-58页
    查看更多>>摘要:曼佐尼(Alessandro Manzoni)和莱奥帕尔蒂(Giacomo Leopardi)是生活在同时期的意大利浪漫主义文人。有趣的是两位都是从其他的流派逐渐转向浪漫主义风格。曼佐尼最早受启蒙主义的影响,而莱奥帕尔蒂起初是一位古典主义学者。曼佐尼的浪漫主义是典型的意大利浪漫主义,有浓厚的爱国主义情怀,其作品多关注国家、历史、人民这些宏观的层面,向往民族自由。而莱奥帕尔蒂更多地是对自己内心的剖析,对人生经历的不断反思与感悟,没有信仰,追求精神自由。通过对两个人的对比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加全面地了解意大利的浪漫主义。

    曼佐尼莱奥帕尔蒂浪漫主义

    从英语语言文学看《老人与海》中圣地亚哥的形象

    王蕊
    59-60页
    查看更多>>摘要:1954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品《老人与海》为世界文学史又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在不少人心目中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文章主要讨论了如何从英语语言文学看对《老人与海》中圣地亚哥的形象,旨在进一步分析人物形象的基础上把握该作品想要阐明的主旨,领会作者想要表达的感情。

    英语语言文学《老人与海》圣地亚哥人物形象

    太宰治与青年鲁迅的孤独共鸣

    柳成英
    61-62页
    查看更多>>摘要:《惜别》是太宰治的一部著名小说。自发表以来,小说一直备受关注,其中关于鲁迅形象的问题更是学界的一个讨论焦点。太宰治在小说中塑造一个陷入学医、从文和革命三者纠葛交织的巨大旋涡的彷徨孤独者的形象。《惜别》的创作是太宰治与青年鲁迅的一次跨越空间的孤独共鸣。

    太宰治青年鲁迅孤独共鸣

    吉剧之根:二人转与吉剧的关系

    夏远力董振邦
    63-64页
    查看更多>>摘要:吉剧创始的前七年,为吉剧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中间经历了十一年的停滞期,其严重影响了吉剧的发展,但其后吉剧又得到了长足发展。吉剧的根基是二人转,无论唱腔、乐器还是语言和道具等都大量的借鉴了二人转的内容。吉剧植根于东北这片土地,是为了解决东北人民文化生活需求应运而生的。

    吉剧二人转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