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北方文学(下旬刊)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北方文学(下旬刊)
北方文学(下旬刊)

闫钢领

月刊

0476-031X

bfwxbjb@163.com

010-81311789、81311786

100043

北京市石景山区体育场南路2号

北方文学(下旬刊)/Journal Northern Literature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红楼梦——林黛玉进贾府》多视角转换的写作艺术分析

    浦海燕
    22-23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小说写作中,全知视角和有限视角是比较常用的叙述方式,如何灵活取舍,将不同视角融合在一起,发挥其价值和作用,这些是在小说写作中必须要深入思考的问题。在文学创作中学会鉴赏并运用多视角艺术及视角转换的技巧可以有效地丰富和拓展文章的阅读深度。本文以《红楼梦》中的《林黛玉进贾府》这一选文作为研究对象,分析曹雪芹在创作中是如何运用主要任务的有限视角向读者展现特有的艺术世界,通过借助其他人物的视角与主要人物相互映衬补充,对小说中人物形象进行丰富的,以便人们更好地理解多视角转换的写作艺术。

    《红楼梦》多视角转化写作艺术分析

    从《六月二十夜渡海》看苏轼的复杂思想

    燕慧
    24-25页
    查看更多>>摘要:北宋著名文人苏轼,在文学造诣上独一无二,却有着艰难坎坷的官场之路。从《六月二十夜渡海》一诗可以看出,苏轼虽然一生起起伏伏,但是他有一种于困境中超脱的人生观。苏轼尊崇的儒家、佛教、道家的思想与他的人生经历密不可分,在他人生的后期走向交织合一。在苏轼的一生中,或许对于自己的经历也有些许幽怨,他的通达、旷然却使他的精神在逆境中熠熠生辉。

    儒、佛、道思想苏轼《六月二十夜渡海》

    论晚唐律赋抒情性和议论性的统一

    董文军
    26-28页
    查看更多>>摘要:抒情性和议论性都是律赋的重要属性。晚唐律赋实现了两者的统一,首先表现在作品题材的用途扩大,将其用于抒情描写的同时也用于议论说理和讽喻劝诫;其次是作品情感的悲凉伤感与政治立场观点的消极保守相呼应;以及抒情语言在句式、技巧、语言使用三方面的散文化。这些表现变化是晚唐律赋作品中的突出特征,也是抒情性和议论性统一性的关键证明。

    晚唐律赋抒情性议论性

    谁言千里自今夕——薛涛酬赠诗简论

    冯霞党淑雅
    29-30页
    查看更多>>摘要:薛涛是唐代著名女诗人,其酬赠诗多角度地展现了她的人生经历和交游概况。思想内容上,酬赠诗中有对友人的赞誉、送别时的依依相惜和归隐之情的袒露。艺术特色上,情感含蓄内敛,语言清新明快,具有丰富的史料价值、文学价值和社会价值,在整个女性诗史上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薛涛酬赠诗思想内涵艺术特色

    论火野苇平的战败体验——以《革命前后》为中心

    陈德超
    31-34页
    查看更多>>摘要:《革命前后》是日本近代作家火野苇平的代表作之一。该作品以日本战败前后为背景,其价值在于真实深刻地反映了该时期日本社会的混乱、颓废与无序,同时也如实地记录了作者对于这种社会风潮的批判以及内心因战败而带来的不安、无奈与酸楚。本文以《革命前后》为研究对象,在对该作品中火野"庶民观"的局限性以及其"告白性"这一主题进行考察的基础之上,分析战后火野苇平对战败、对自身战争责任的认识。

    火野苇平革命前后战败体验战争责任

    中西方学界威廉·戈尔丁《启蒙之旅》研究综述

    赵妍
    35-37页
    查看更多>>摘要:国内外学者对威廉·戈尔丁的《启蒙之旅》的研究在角度、广度和深度上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态势。本文拟从西方文学研究的蓬勃发展,理论与批评的整合推进,后现代主义的反思创新这三个阶段论述其发展流变,同时整理国内研究的最新成果。本文试评《启蒙之旅》国内外相关文献,以期为我国《启蒙之旅》研究提供有参考价值的借鉴。

    《启蒙之旅》发展流变文学综述

    毛姆文学作品中的中国形象

    苏小轩
    38-39页
    查看更多>>摘要:形象的艺术产生与文化流变背后蕴含有深刻的异国文化历史动因,从这些异国人的形象中我们可以清晰看到异国书写者的文化身份和精神姿态。分析这些异国人的形象,可以对自我形象有更清晰的自我认知,更能够让人深刻地理解认识他者。全球化的历史时代,异质文化和同类文明在文化交流中逐渐经历了最初的激烈碰撞,逐渐互相获得认识、彼此相互融合。新的历史时代背景促使人们重新思考中国文学的新发展和国际文化交流的新发展态势。从大洋彼岸来到中国的欧美年轻作家,以自身不同文化阅历为不同背景,用他者的独特目光深入观察中国和中国人,回国后陆续写下关于中国的评论作品,从中国政治、经济、文化、民族等多个宏观角度广泛表达对中国的不同看法和观点评论。英美人对中国的认识方式也随着时代的逐步发展发生变化,这在近现代文学作品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文学思考文化交流中西差异中国形象

    拜占庭文学的研究现状分析

    黄凤英
    40-41页
    查看更多>>摘要:拜占庭(东罗马)帝国是欧亚非文化交集的核心区域,有独特的历史文化和文学。本论文通过分析拜占庭文学的研究现状,为拜占庭文学研究提供思路。

    拜占庭文学研究现状文献

    《死魂灵》的庄园文化时空观探析

    蒋博如
    42-43页
    查看更多>>摘要:庄园不仅是传统意义上的居住空间,同时也是文化传承、理念实践以及精神和物质活动开展的特定位置,有着丰富的意义。在文学研究中,庄园文化已经逐步成为研究的一种重要构成,同时也引发了众多学者对庄园文化时空的探索。《死魂灵》作为俄罗斯批判现实主义小说的基石,其中描写了大量的关于地主庄园的内容,以五位不同的地主人物,构建起了独特的时空观内容。本研究从果戈里小说《死魂灵》的具体内容出发,对其中蕴含的庄园文化时间观念和空间观念进行系统的探索,旨在为其他学者对果戈里作品的研究与学习提供参考。

    《死魂灵》果戈里庄园文化时空观

    日本战后文学之我见

    柴子倩柴子青
    44-45页
    查看更多>>摘要:二战后日本文坛迎来了新的发展时机,呈现出新的生机,作家们从新的视角和心态来观察人类和社会,使日本文学到达了新领域,找到了新的发展潜力,各家各派创作力极其旺盛,均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本文主要从战后民主主义文学、战后派文学、"无赖派"文学、战后老作家新作这四个方面探讨日本战后文学。

    战后文学民主主义战后派无赖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