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北方文学(下旬刊)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北方文学(下旬刊)
北方文学(下旬刊)

闫钢领

月刊

0476-031X

bfwxbjb@163.com

010-81311789、81311786

100043

北京市石景山区体育场南路2号

北方文学(下旬刊)/Journal Northern Literature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明天

    郭雅涛
    1页

    人间随笔(四首)

    伍国锋
    2页

    生命涌动:三种生命的存在方式——《牵风记》人物评析

    曹海峰
    3-7页
    查看更多>>摘要:《牵风记》是徐怀中的最新作品,作为一部讲述太行山革命根据地开辟的历史小说,实际上,借助人物的经历展现了作者自身的生命感受。本文将基于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以小说中的三位主要人物为立足点,展现徐怀中独特的生命体验。

    《牵风记》精神分析生命体验

    重审女性话语下的范柳原

    刘思瑶
    8-10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倾城之恋》中,张爱玲使用女性视角讲述了乱世男女的爱情故事。但是,在第三人称限知视角的遮蔽之下,范柳原这一人物形象的塑造并不完整。从文章开头他人的负面评价,到与白流苏相处过程中的种种被误解,范柳原内心的想法和真心一直处于遮蔽的状态之下。然而,仔细分析这些误解可以发掘出范柳原真实的一面,并侧面表现出张爱玲眼中的爱情只是"一刹那"的理念。

    《倾城之恋》范柳原爱情观女性视角

    从《远去的白帆》到《走向混沌》——从维熙创伤书写的互文性

    李珊李南张羽
    11-13页
    查看更多>>摘要:《远去的白帆》是一部优秀的中篇小说,《走向混沌》则是一部震撼人心的纪实性回忆录。两部作品虽然对创伤书写存在差异,但同时也具有一定的相通之处,后者对于前者存在着一定"复写"成分,两部出自于同一作家,但来自不同时代的作品呈现出互文与对话交流关系。本文即是在互文视野下,通过分析小说《远去的白帆》与纪实性回忆录《走向混沌》对苦难创伤书写呈现的复写以及互异,并进一步总结两部文本创伤书写呈现互文性的意义。

    从维熙互文性创伤描写苦难

    试论《白鹿原》的史诗风格

    阚亚楠翟晓甜
    14-16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当代文学史上,陈忠实先生的《白鹿原》是一部厚重大气的作品,颇具史诗气质。作品的史诗风格较为明显地体现在三个方面:浓郁的神话色彩,对半个多世纪沧桑历史的全景展现以及作者对于民族文化的深邃思考。《白鹿原》的巨大成功,使得传统的现实主义创作手法在当代重新焕发了活力,彰显了中国古典文学诗史交融传统的恒久艺术魅力,也再次印证了责任感、担当意识之于文艺工作者的重大意义。

    《白鹿原》史诗风格体现

    《爱》期待视域下的文本艺术解析

    陶大利
    17-18页
    查看更多>>摘要:张爱玲的散文代表作品《爱》以短小精悍的篇幅,简练朴素的语言讲述一对青年男女擦肩而过的美好瞬间。散文中人物的命运牵动着读者,但作者的情感近乎零度,于轻描淡写中寄予对爱的思考,产生了欲说还休、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本文将运用伽达默尔的期待视域理论对文本进行解读,分析读者基于阅读经验与文本之间的摩擦碰撞,发掘文本的艺术魅力。

    阅读期待重复与留白文体意象

    《檀香刑》:一场视觉和心理的大戏

    魏佳滢
    19-20页
    查看更多>>摘要:古代中国的公开处决仪式就其意义和作用而言等同于一场戏剧。施刑者通过执刑技术的高超来获得外界及自身对其职业的认同;受刑者通过对酷刑的忍耐来展现其英雄气概和反抗精神;而皇权借助施刑者的利刃和受刑者的肉体来展示与重振皇权。

    《檀香刑》刑罚戏剧皇权

    论邓九刚商业题材小说的叙述策略和文化内涵

    时晓磊
    21-2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丝绸之路作为古代中西方文化经济交流的重要通道而举世闻名,但是大多数人都不清楚茶叶之路的存在,这是一条经由蒙古高原,联通了西伯利亚与古中国,使两国在经济文化等多个领域实现了互惠互利。作为一条驼道,其中的艰辛不言而喻,因此,它也逐渐地湮灭在历史的长河里,成为了一条被遗忘的国际商道,本文主要总结、论述了邓九刚商业题材小说的兴起和繁荣的时代背景、邓九刚商业题材小说的叙事策略、人物形象类型及其价值定位。

    邓九刚商业题材小说叙述策略文化内涵

    论中唐文人自编别集的新特点——以《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比较为视角

    杜光熙
    23-24,3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与《旧唐书·经籍志》原有初盛唐别集相比,《新唐书·艺文志》新增中晚唐别集在文集名称形制上有诸多新变。别集著录体例的不同,固然是造成新、旧《唐志》出现差异的因素之一,但结合其他反映唐人著述发展流变的史料综合考察,会发现这种差异主要源于中晚唐文人自编别集的新特点,如:别集命名形式更趋个性化;阶段性别集编纂方式被广泛使用;出现精选集性质的小集;单体别集显著增加。

    中唐文人自编别集《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