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北方文学(下旬刊)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北方文学(下旬刊)
北方文学(下旬刊)

闫钢领

月刊

0476-031X

bfwxbjb@163.com

010-81311789、81311786

100043

北京市石景山区体育场南路2号

北方文学(下旬刊)/Journal Northern Literature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庄子美丑观与雨果美丑观对比分析

    徐悦
    71-72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社会文明进步的速度加快,暴露出的问题也越来越多。经济全球化、城市化、现代化给人们造成了巨大的生活压力和心理压力。民众浮躁心态普遍存在,消极情绪影响了人们的心理,从而引发了越来越多的社会问题。最近一年来,有关人类行为对生态造成极大破坏的报导也层出不穷,例如人为导致的山火、山洪、肆意滥杀野生动物、蝗虫肆虐等新闻,因此,我们迫切需要从哲学及审美层面出发来进行现代教育。庄子作为中国两千年前的一位伟大的哲学家、美学家,他的美学观点对现代社会的价值观引导依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雨果是法国甚至是世界文学领域和美学领域的杰出代表,他的思想充满了法国浪漫主义色彩和人道精神,其审美观点仍旧对现代社会具有指导意义。

    庄子美丑观雨果美丑观对比分析现实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中"乡愁文化"的认知隐喻分析

    王燕
    73-7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传统文化中众多文人对"乡愁"的描述可谓精彩纷呈,在这些描述中,诗人使用了大量的隐喻,在这里的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法,让描写更加生动充满文学色彩,从语言学的角度来看,大量的隐喻更是帮助作者将这个抽象的概念具象化,更有利于读者的理解。本文根据认知语言学的隐喻理论,借助前人文学中的隐喻研究成果,尝试将诗词中的"乡愁"概念中的隐喻进行分类并归纳总结。

    乡愁源域目标域

    王阳明"良知"的道德意蕴

    高雅然
    76-78页
    查看更多>>摘要:学术界关于王阳明"致良知"说的研究颇多,本文从材料出发,借助对《传习录》等文本的分析,剖析"致良知"学说的对象——良知。王阳明的"良知"概念源于《孟子》,但王阳明给予了"良知"更加丰富的道德意蕴。对"良知"的道德意蕴进行分析,得出"良知"确立了道德主体性这一结论。

    良知道德意蕴主体性

    关于诗歌背后精神力量的探究

    詹丽平
    79-80页
    查看更多>>摘要:诗歌是用高度凝练的语言,形象表达作者丰富情感,集中反映社会生活并具有一定节奏和韵律的文学体裁。诗歌体裁的语言魅力,赋予了人类喜怒哀乐等不同情感情绪形式多样化、丰富化的展现,而诗歌背后的精神力量究其根本是不同时代人类精神情感的力量,并通过诗歌这一独特文体加以展现。本文从人类渴望美好的愿望力量、不屈不挠的精神力量以及所处不同时期的时代等方面分析探究了诗歌背后的精神力量。

    诗歌精神力量渴望不屈时代

    吴达元的博马舍研究

    许童星
    81-82页
    查看更多>>摘要:吴达元于1930年赴法留学四年并取得文学硕士学位,回国后致力于教学和著述,为我国的法国文学研究和教学做出杰出贡献。同时,民国时期以留学生为主的外语习得者形成稳定的译者—作者关系,吴达元与博马舍便是其一。本文试图从吴达元的博马舍研究出发,管窥民国留法学人对法国文学的接受。

    吴达元博马舍留法学人

    "艺术的行动"——中国神话故事在向培良笔下的再创造

    许妍
    83-8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现代作家、艺术理论家、剧作家向培良通过对中国历史、现实和文化传统的清醒认识,在其文学创作中渗透出强烈的主观创造欲望同时也塑造出许多自我表现、自我发泄的艺术形象。本文着重阐述了向培良选取中国神话故事作为艺术创作的素材,以及对其展开的有生命力艺术创造。

    艺术对象艺术的行动情绪创造

    《文心雕龙》通变观探绎

    汤雪蓉
    85-86页
    查看更多>>摘要: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将"常"与"变"对举以突出"通变"之必要,通与变皆在人心灵之上,由人去激发与周遍,以通求变,以虔敬之心通贯源源而流的文学传统,"还宗经诰"以回归可能性最多之本源,进而展开更为广阔的存在境遇之上的艺术个性,变而趋通。本文从通、变两个动力层面探讨彦和参伍因革的通变观,以观其生生不已、运化不息的内在流动结构。

    刘勰《文心雕龙》

    文学"神性"的回归

    孙许东
    87-88页
    查看更多>>摘要:神话是文学的主要源头之一,是后世文学的主要滋养土壤,中国文学的萌芽是神话,对文学的产生和发展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放在西方视野下,希腊神话对西方文学也是有着十分重要的发生学意义。近代自然科学推动理性思维的发展,神话的地位一落千丈。二十世纪以来,人文学哲学呈现强势劲头,神话作为非理性思维的典型,重新焕发生机。本文主要探讨神话在哲学中的回归及中国二十世纪以来文学回归神话的情况,找寻神话散播在文学中的影子。

    文学神话回归趋势

    从"颠倒化"看"解构式思维"的反权威策略

    张昊
    89-90页
    查看更多>>摘要:事物的起源应该是以其诞生那一刻为起始,还是以被发现(或被命名)那一刻为起始?柄谷行人认为应该以其诞生那一刻为起始,但是我们在寻找其诞生那一刻的方法是受该事物被发现时的意识形态所干扰的,也就使得我们难以追溯其诞生的那一刻。错将其命名的那一刻视为起源。这种错将的行为则谓之"颠倒";尽管可以确定"颠倒化"理论成功的拓宽了我们的认识思维,并丰富了"谱系学"的溯源理论,但作为一种认识工具显然不具备实践性和普遍性。只因"颠倒化"和与此相类似的解构式思维形成的意义是远大于其概念本身的意义的。至此我们可以归纳出"解构式思维"的反权威策略:这些理论口号仅仅是作为一种解构策略的表象,其真正的目的是借口号达成其背后的隐含目的。

    颠倒化柄谷行人解构主义《日本现代文的起源》

    论《二十四诗品》之"洗炼"

    柴蓉钰
    91-92页
    查看更多>>摘要:《二十四诗品》以四言诗的形式探讨了中国古典诗歌中二十四种不同形态的风格之美。其中的《洗炼》品以独特的譬喻描绘出洗炼的过程和意境,并总体表达出道家无为无欲,还其本真的出世思想。

    二十四诗品洗炼道家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