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北方文学(下旬刊)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北方文学(下旬刊)
北方文学(下旬刊)

闫钢领

月刊

0476-031X

bfwxbjb@163.com

010-81311789、81311786

100043

北京市石景山区体育场南路2号

北方文学(下旬刊)/Journal Northern Literature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浅谈《儒林外史》的纪传性

    胡俊酉
    25-26,42页
    查看更多>>摘要:《儒林外史》作为一部讽刺小说,深刻批判了明清科举制度的弊端及其对于文人儒士的影响,但是透过这部小说,我们也可以看到明清科举制度下文人儒士的生存状态,其还具有一定的纪传性质。

    儒林外史儒士纪传性

    《红楼梦》中的丫鬟形象及文化内涵

    张念晗
    27-28页
    查看更多>>摘要:《红楼梦》中的主子小姐众多,各有各的才情,各有各的特点,除了她们,还有一群各不相同且充满灵气的丫鬟:倔强的晴雯、温顺的香菱、刚烈的金钏等等。通过曹雪芹的描写,向人们展示了在这个被人遗忘的角落里受封建社会压迫的"女儿们",她们受着主子们的奴役与压迫,还要面对周围仆妇们的妒忌与诋毁,但是她们却有自己清高的风骨、独特的风姿。面对自由、面对爱情,她们同样有过向往、有过反抗,却都难逃一个下层女性死于幻灭的追求、死于无奈的固守。

    《红楼梦》丫鬟形象个人命运文化内涵

    翩翩起舞终归虚幻——《聊斋志异·翩翩》评析

    张伦建
    29-30页
    查看更多>>摘要: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塑造了众多的狐鬼花妖形象。其中,翩翩是一个融入了蒲松龄深情和理想的艺术形象。她崇尚自然天性、独抒性灵、超凡而脱俗。然而,由于理想与现实的矛盾,翩翩最终归于虚幻,芳踪难觅。这也预示了蒲松龄美好梦幻的破灭。

    翩翩性灵矛盾幻灭

    陶渊明的"武陵桃源"情结

    何芷静邓文文
    31-3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东晋时期著名诗人陶渊明曾经撰写《桃花源记》,描绘了武陵山水文化中的"世外桃源",将自己与深厚的武陵山水文化紧密地联结在一起.本文立足于陶渊明的生平、习性与武陵山水文化的关系,欣赏武陵山水审美的独特景物,提炼其艺术境界,更深刻地认识陶渊明的"武陵桃源"情结.

    陶渊明武陵文化武陵山水情结

    "三言二拍"中的明代民俗叙写

    朱婧雯宁如愿施雨琦
    33-3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三言二拍"着重于对市井生活的描写,小说中记载了大量明代的风物民俗和社会史料,在解读其中民俗事象的同时亦不能忽略其背后的社会背景、冯凌二氏的文学创作思想和民众的社会心理变化。研究"三言二拍"中的民俗有多方面意义:既有助于明代语言的研究,又利于对小说内容的深入理解。

    "三言二拍"民俗文化社会心理叙写价值

    贾府管事奴仆的"熬"与"兴"

    王春红
    36-37页
    查看更多>>摘要:《红楼梦》的叙事情节,主要在富贵豪门中向前铺展,但这并不妨碍作者对社会各色小人物的悲悯和关注。贾府的奴仆作为小人物的一种,展现了人际漩涡的挣扎、幽深真实的人性,全方位立体化地折射出社会的多面性。在他们一招一式、一泪一笑中,作者的才情功力和多维之悟也得到尽情挥洒,令人深感余音绕梁、回味无穷。

    红楼梦奴仆命运浮沉

    先秦至六朝文学"情"的收放循环

    李飞
    38-3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文学自古逃不脱一个"情"字,"情"在不同时代环境下呈现出不同态势。春秋末,礼崩乐坏,孔子为救时弊疾呼克己复礼,不倡情感宣泄。战国中后期,诗歌表达情感之特点日益显露出来。两汉把文艺功能归为"美""刺"两端,强调文艺社会功用。魏晋六朝,文学地位被抬升到空前高度,中国文艺理论逐步走向独立与成熟。历史是一个圈,文学中的"情"也在周而复始的历史中收放循环。

    人情政教收放

    《女勇士》中的女性哥特式艺术解读——以《无名女人》为例

    邓微于瑶王辉
    40-42页
    查看更多>>摘要:从女性哥特视域下解读文本,揭示作家正是借助哥特写作形式打破"理性的"和"优越的"社会秩序,实现男女平等对话,在审视族裔历史和剖析女性内心的过程中,扬弃了传统哥特式符码的所指,赋予通奸、弑婴、鬼魂等意象新的内涵。

    女性哥特异化弑婴鬼魂

    论芥川龙之介的中国题材历史小说

    赵玉皎
    43-46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芥川龙之介的文学创作中,中国题材历史小说呈现出鲜明的"异色性",即在怀疑主义一以贯之的灰暗基调中,中国题材作品显露出罕见的明亮色调。本文在论述芥川龙之介的中国题材历史小说所表现出的积极人生观和乐观主义精神的基础上,认为中国题材作品"异色性"的深层原因在于古典中国是芥川龙之介的理想家园和精神故乡,对这一理想家园的向往,反映了芥川精神世界中少为人知的另一侧面。

    芥川龙之介历史小说中国题材

    以文学伦理学批评视角解读《喧哗与骚动》

    吴悦
    47-49页
    查看更多>>摘要:《喧哗与骚动》是1949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美国南方作家福克纳取得成功的第一部代表作。小说四个部分分别以四位不同的叙述者视角进行叙述,描述了曾经古老而华贵的贵族康普生家族衰落的过程。本文将以聂珍钊教授提出的文学伦理学批评视角对小说展开解读。福克纳创作的小说《喧哗与骚动》其所蕴含的伦理意义,构成了文章的主要分析中心。将伦理重新纳入文学批评的视野,有助于现代人走出虚无主义的困境。

    《喧哗与骚动》福克纳文学伦理学批评南方道德伦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