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北方文学(下旬刊)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北方文学(下旬刊)
北方文学(下旬刊)

闫钢领

月刊

0476-031X

bfwxbjb@163.com

010-81311789、81311786

100043

北京市石景山区体育场南路2号

北方文学(下旬刊)/Journal Northern Literature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琦君散文中的思乡怀人情怀

    王丹妮
    20-21,38页
    查看更多>>摘要:琦君是台湾怀乡文学的代表作家。她的散文语言醇厚温和,感情真挚自然,读来历久弥新,让人久久不能忘怀。而琦君的作品之所以经久耐读,是因为她将对故园的思念、至亲的怀念、童年的回忆都注入其中。乡愁在她笔下铺展延续,深情且内敛,温厚又动人,引起了一代人的共鸣。这也使琦君的故乡展现出乌托邦般的纯善境界,成为万千中国人的心灵原乡。

    怀乡思亲乡愁文学琦君

    向死而生——读《活着》有感

    刘羽
    22-23页
    查看更多>>摘要:每个人的人生经历不同,对生命的理解也不同,但是每个人身上都有一个相似点:即找寻活着的意义。作者余华在《活着》中用一种冷峻到近乎无情的笔触,在尽其所能的渲染苦难,初读倍感压抑、痛苦,整篇小说都是以福贵亲人的死作为情节的主要驱动力,但是在苦难的背后,我们不难发现,余华并不在批判,在接二连三的死亡中,或是疾病或是意外,人在其中完全不可掌控苦难并不是由某种社会现实带来的必然,而更像是一种带有偶然性的宿命。如果人类的命运是苦难,终点是死亡,我们该如何活着?作者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感触良多,想借鄙文唤起广大作者对于生命的思考,并以更加积极的人生态度各种的去面对生命中的"无常"。

    生命无常活着

    解构主义视角下的《酒国》

    陈卓彦田兴斌
    24-25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些年来莫言作品因获诺贝尔奖得到读者极大关注,莫言认为《酒国》是他"美丽刁蛮的情人",该作品中的观点与"解构主义"对传统的批判,对传统进行解构的思想不谋而合。因此,本文将从结构、语言以及人性方面对莫言小说《酒国》进行解构主义下的解读,旨在为文学作品解读提供新思路。

    《酒国》解构主义莫言

    探析鲁迅《朝花夕拾》作品中的情感变迁

    程柏桦
    26-27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鲁迅的一生中,创作了众多文学作品,至今依然广为流传,在语文教材中甚至纳入了经典篇目,其文学作品的典范性不言而喻,为中国现代文学作出了重要贡献,因此被称为文学史上的巨匠。本文分析了《朝花夕拾》,并且探讨了其中的情感变迁历程,以期为读者提供借鉴参考,在眼前展现出鲁迅先生的成长经历,从青少年时期到对思想的抗争,体会文学作品中的精髓所在,以及作者高尚的思想品质和深深的爱国之情。

    趣味童年青年时期思想文化的斗争

    温情的绝望《活着》人物命运的赏析

    李瑶蕙
    28-29页
    查看更多>>摘要:余华的作品《活着》是一部非常有深度的作品,作者以富贵的人生轨迹为主线,通过一个个鲜活的人物的命运起伏,表达出作者对活着的深刻反思,让人在阅读中思考极多,是一部非常有深度,体现人文关怀与对苦难抗争的小说。本文以余华的《活着》为研究对象,赏析《活着》中的人物命运,探究温情中的绝望。

    《活着》作品赏析人物命运

    谈谈《红楼梦》人物语言的性格特点

    杜望祥
    30-31页
    查看更多>>摘要:《红楼梦》的语言是一座开采不尽的宝藏,人物不同,语言也就不同,是含量丰富的艺术语言。

    《红楼梦》性格语言

    杞菊意象的文化建构

    李松
    32-33页
    查看更多>>摘要:枸杞与菊花能够组合成一个意象,因为它们有相似的含义:如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延年益寿的功效,甘甜爽滑的滋味等。在文学长河中杞与菊在陆龟蒙的《杞菊赋》中融合在一起,并在苏轼等后来人的诗文中固定下来,形成了廉者固贫、悠然自得的意象特征。

    杞菊意象建构

    陶渊明诗歌视觉审美艺术新探

    田婉吟
    34-35页
    查看更多>>摘要:诗歌意境是语言文字艺术的形象化体现,视觉、听觉、嗅觉、触觉是人们对于事物最直观的感受和体验,通过意象突出时间性、空间性和色彩感,诗人通过精心构建、细致琢磨给读者带来视觉审美体验,这种从诗中呈现出来的视觉画面,便是诗人的艺术世界。陶渊明作为具有代表性的中国古代文人隐士,他的诗歌创作自然浑融,以朴实平淡为总基调,巧妙地通过时间编织、空间营构以及色彩映射呈现出诗歌的视觉审美艺术。

    陶渊明视觉审美艺术时间艺术空间艺术色彩艺术

    《诗经·周南·关雎》主题阐释的演变

    鲁文婧
    36-38页
    查看更多>>摘要:《关雎》一诗,居《诗经》之首,足以体现其特殊地位。对于《关雎》主题的理解,从古到今,随时间不断变化。古代经学家从教化的角度去阐释,近现代人则更多地从文学角度去解读。三家诗将其理解为"讽刺诗",即讽谏帝王要正确选择自己的配偶,这样才能由内到外,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毛诗则认为是"颂美诗",即《关雎》"居始"的地位,使其具备独特的教化意义;现代诗学派从文学角度将其看作一首爱情诗,表现了君子对淑女的思慕之情,以及一段爱情追求的经历。这些阐释反映了不同时代人们对该诗的认识侧面,同时又对当时的人民思想产生了不同的影响。

    《关雎》主题阐释后妃之德

    新历史主义视角下凯特·肖邦小说《觉醒》的品读

    苏瑞萍
    39-41页
    查看更多>>摘要:凯特·肖邦的小说《觉醒》以其成熟的思想意识和艺术风格为广大读者所熟知,这部小说具有重要的社会和历史价值。本文从新历史主义的角度分析和阐释小说《觉醒》产生的政治、经济、社会历史条件以及其对于美国女权运动发展和美国女性生活的历史贡献,认为这部小说的产生具有历史必然性。

    新历史主义历史条件历史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