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北方文学(中旬刊)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北方文学(中旬刊)
北方文学(中旬刊)

佟堃

月刊

0476-031X

bfwxbjb@163.com

010-81311789、81311786

100043

北京市石景山区体育场南路2号

北方文学(中旬刊)/Journal Northern Literature
查看更多>>《北方文学》杂志1950年创刊,至今已有60多年历史。本刊是由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黑龙江省作家协会主管主办的国家优秀期刊。国内统一刊号:CN 23-1058/I,国际标准刊号:ISSN 0476-031X,邮发代号:14-1,国际代号:M237,黑龙江省一级期刊。  本刊向广大文学理论研究者、科研工作者、文教工作者等,征集文学、理论、文教、文化等各个方面的稿件和学术论文为更好地服务于广大读者,欢迎各位赐稿与订阅,并提出宝贵意见,以便提高我刊办刊质量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蒲松龄《聊斋志异》中的狐仙形象论析

    苏婳
    32-35页
    查看更多>>摘要:《聊斋志异》又名《鬼狐传》,其所撰狐之形象的篇目占全书的五分之一,其中狐仙形象区别于其他狐狸形象脱颖而出.蒲松龄在这类形象的创作上一方面汲取了清人狐仙崇拜的文化养分,另一方面也根植于传统道教思想的文化沃土.本文从清代狐仙崇拜角度出发,研究《聊斋志异》中的狐仙形象,及其背后作者的宗教信仰和文化根脉.

    《聊斋志异》狐仙狐文化道教思想

    浅谈《诗经》中"君子玉德"的文化内涵

    杨翠翠
    36-37页
    查看更多>>摘要:玉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民族自古尚玉,古人不仅认识到了玉质地细腻坚硬、色泽凝润等物理特性,还赋予玉一些特定的社会文化内涵.《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它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共三百零五篇.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它用比喻、象征的手法,将玉石固有的物理特质同人们的善恶、是非、荣辱等价值观联系到一起.本文通过《诗经》中对玉的描写,从三个方面阐释古人"以玉喻君德"的文化内涵.

    《诗经》玉德文化内涵

    《世说新语·贤媛》中"贤"之内涵探究

    马越
    38-39,44页
    查看更多>>摘要:魏晋时期历来被视为是人的觉醒时代,《世说新语》对人进行关照,全面展示了魏晋风度下的晋人之美.其中《贤媛》一门进步性地记录了三十位女性故事以"贤"字赞赏.现今学界对《世说新语·贤媛》中女性美研究的不够重视."贤"是儒家思想影响下对"善"的传承与超越,展现了魏晋时代洪流影响下女性独特的精神世界.

    《世说新语》魏晋风度人物美女性美美与善

    基于合作原则浅析《救风尘》的幽默语言

    阮英
    40-41页
    查看更多>>摘要:《救风尘》是元代关汉卿的一部杰出现实主义古典喜剧,其中大量幽默语言的使用为全剧营造了轻松愉悦的氛围,基于合作原则分析其幽默的产生机制,发现通过表面上故意违反合作原则而产生言外之意,使说话者的真实意图通过幽默的方式得以表达,达到喜剧效果.

    合作原则言外之意幽默

    浅析宋词"寒食梨花"意象

    姜云
    42-44页
    查看更多>>摘要:寒食节是中国古代非常重要的一个民俗节日,在我国已有两千余年的历史.一般寒食节在夏历冬至后一百零五日,清明节前一二日.这一天禁烟火只吃冷食,而后发展形成了踏青、斗鸡、秋千、蹴鞠等一系列民俗活动.寒食节是汉族传统节日中唯一以饮食习俗来命名的节日,曾被称为中国民间第一大祭日.而寒食风气在唐宋时期达到鼎盛,因此在《全宋词》中寒食词有两百余首,其中"寒食梨花"意象的宋词有三十六首.本文将从寒食节概述、"寒食梨花"意象以及"寒食梨花"的文化意蕴三部分论述"寒食梨花"的文化含义.

    寒食节梨花意象文化意蕴

    "绘事后素"与孔子的美学思想

    王凌雪
    45-46页
    查看更多>>摘要:"绘事后素"出自《论语》中孔子与子夏的对话,子夏问及庄姜之美,面对子夏提出的疑问,孔子回答"绘事后素".历代学者们对孔子"绘事后素"这句话均有不同的理解,可概分为"后素说"与"后于素"两种.其实无论是何种观点,它们都体现了孔子的审美追求——礼后于仁,以礼成身.我们从"绘事后素"出发,可见孔子对于文质内在和谐关系的追求.

    绘事后素仁与礼文与质

    追求自我,醒悟人生——试论"三言""二拍"女性形象

    桑杰草
    47-48页
    查看更多>>摘要:研究"三言""二拍"中女性的爱情和婚姻可以了解晚明人文思潮影响下对女性的尊重与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还可以理解明代世人由于对传统的伦理道德判断产生嬗变并开始重视人性,许多作品已试图越过传统思想的固有轨道,冲破理学的藩篱,描绘了社会的种种微妙变化、思想的萌动和女性的觉醒.

    "三言""二拍"女性自我意识

    米歇尔·布托尔的《变》摆脱传统小说写作方式的体现

    刘富强
    49-51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小说是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风行于法国的一种文学思潮,它主张摒弃传统的小说写作方法,从语言、情节、人物、主题等方面进行改革.新小说派认为,传统的小说写作方式是通过人物形象塑造、情节安排、场景描述等方式使读者进入事先安排好的虚幻场景,透过作者或作品中的人物去看世界.新小说认为应将人视为世界的中心,一切从人出发,由人赋予事物意义.在新小说中,写作的概念代替了题材的概念.作为新小说流派代表作家之一,米歇尔·布托尔的作品《变》很好地为我们展现了新小说写作方式与传统小说写作方式的不同.那么,在他的作品《变》中是如何具体体现的呢?

    新小说传统小说写作方式《变》

    纪伯伦散文诗中自然意象意蕴探究——以《组歌》为例

    许建
    52-54页
    查看更多>>摘要:黎巴嫩作家纪伯伦是20世纪东方文学中走向世界的先驱,如《组歌》等散文诗中经常出现的自然意象寄托了他对于生命的哲思、爱情的赞美和社会的认知.清丽而不失凝练、热烈而不失冷峻的美学风格让他的文学作品充满了浪漫主义的深情与理性主义的深思.

    《组歌》自然意象深层意蕴浪漫与理性

    从欧·亨利的笔下看"百科全书"式的美国社会

    徐梦如
    55-57页
    查看更多>>摘要:美国作家欧·亨利是世界三大著名的短篇小说家之一,因其小说的结尾往往出乎意料,这种独具个人特色的创作手法,被称之为"欧·亨利式结尾".他的人生经历曲折坎坷,这也是他创作的重要源泉.从纽约到西部大草原,他的小说反映了广大的美国社会场景.在对众多小人物的经历描写中,作者的触角涉及到了当时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美国社会世态的各个禁区.本文从欧·亨利的人生经历和作品出发,看其如何再现当时美国的社会百态,并且浅析了其背后的深层文化原因,从而进一步发掘欧·亨利作品的价值与魅力.

    欧·亨利都市风情小人物美国社会心灵净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