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北方文学(中旬刊)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北方文学(中旬刊)
北方文学(中旬刊)

佟堃

月刊

0476-031X

bfwxbjb@163.com

010-81311789、81311786

100043

北京市石景山区体育场南路2号

北方文学(中旬刊)/Journal Northern Literature
查看更多>>《北方文学》杂志1950年创刊,至今已有60多年历史。本刊是由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黑龙江省作家协会主管主办的国家优秀期刊。国内统一刊号:CN 23-1058/I,国际标准刊号:ISSN 0476-031X,邮发代号:14-1,国际代号:M237,黑龙江省一级期刊。  本刊向广大文学理论研究者、科研工作者、文教工作者等,征集文学、理论、文教、文化等各个方面的稿件和学术论文为更好地服务于广大读者,欢迎各位赐稿与订阅,并提出宝贵意见,以便提高我刊办刊质量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论反复修辞在《羔羊》中的作用

    李晨曦
    48-49页
    查看更多>>摘要:威廉·布莱克,英国诗人,画家,浪漫主义的先驱。主要作品有《天真之歌》《经验之歌》和《耶路撒冷》等。布莱克的作品想象力丰富,极具特点。《羔羊》出自他早期创作的《天真之歌》。诗人通过简洁的诗句表现了对伟大造物主的赞美。本文通过分析反复修辞在该诗中的作用,认为诗人借用反复修辞抒发了对上帝的赞美之情,深化了诗歌主题。

    威廉·布莱克《羔羊》反复

    凯瑟琳·安·波特《旧秩序》中女性的跨种族友谊

    廖健虹
    50-51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凯瑟琳·安·波特的《旧秩序》中,白人女雇主索菲娅和黑人女佣南妮面临着父权制压迫,建立起了牢固的情感纽带。这种跨种族友谊中,波特赋予了二者主体性,使得她们获得力量抵制父权制的不公。然而,奴隶社会下白人女性和黑人女性拥有的权力不尽相同,这是影响女性情谊的重要因素。索菲娅和南妮的关系补充并丰富了波特的白人女主角的性格特征,也体现了波特对南方社会中女性关系的回顾。

    跨种族友谊女性同盟奴隶制

    解读日本文学发展过程中女性形象的变迁

    周佳力
    52-53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学作品是作者思想情感的产物,也是民族社会的缩影,真实反映了不同时代的社会生活,承载了一个民族的文化与传统,具有鲜明的时代性。日本文学亦是如此。进入现代社会后,日本女性地位不断提高,女性的家庭观念和社会观念也发生了巨大的转变,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也逐渐丰富起来。基于此,本文以女性形象为切入点,详细阐述了不同时期日本文学作品中女性形象的特征,并对日本文学作品中最具代表性的女性形象进行了分析。

    日本文学女性形象芥川龙之介

    前景化理论下对《麦琪的礼物》的句法分析

    王子慧
    54-55页
    查看更多>>摘要:《麦琪的礼物》是美国著名现代短篇小说作家欧·亨利的杰作,讲述了一对穷困的年轻夫妇忍痛割爱互赠圣诞礼物的故事,反映了美国下层人民生活的艰辛,赞美了主人公善良的心地和纯真的爱情。本文通过前景化理论对文本句法进行分析,一方面生动地展现了故事情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小说中人物特征,突出作者想要表达的"人性美"中最重要的特征"爱的无私奉献";另一方面,为小说的句法分析提供了一个新的研究视角。

    前景化理论《麦琪的礼物》句法分析

    解读《献给艾米莉的一束玫瑰》中艾米莉矛盾的"他者"身份

    陈寅初
    56-57页
    查看更多>>摘要:《献给艾米莉的一束玫瑰》是美国著名作家威廉·福克纳的一部代表作品,本文通过文本细读,分析艾米莉传统"他者"身份的塑造和新"他者"身份的建构,尝试解读此篇小说中艾米莉矛盾的"他者"身份。

    《献给艾米莉的一束玫瑰》传统的"他者"身份新"他者"身份

    约翰·厄普代克《中央公园》的文体特征分析

    仵愫
    58-59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从文体学角度出发,试从词汇层面、语法层面和修辞手法上来研究约翰·厄普代克的散文《中央公园》的文体特征,以期帮助读者理解《中央公园》的主题和厄普代克的写作风格,为厄普代克的文体研究领域添砖加瓦。

    文体词汇语法修辞

    自顾的独白——芥川龙之介《袈裟与盛远》文本分析

    周怡
    60-61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日本大正时期重要的作家,芥川龙之介的每一篇小说,题材内容和艺术构思都各有特点,这是他在创作过程中苦心孤诣地不断进行艺术探索的结果[1]。本文选取了其中一篇《袈裟与盛远》,这篇文章分别写了男主人公和女主人公的独白,两段独白都是心理描写,前者是交代背景,后者却是绕过这现实的一面,展露了其迂回的隐衷,其间既有历史的风味,又有真实而凛冽的心理展露,读者是这哀戚而神秘的场景的唯一观众。语言多为对话和描写,文本充满了空白和否定,让人在原本观念受到挑战的时候触发更多的思考。

    芥川龙之介袈裟与盛远

    中国文学作品中的雅俗共赏

    董晓莹
    62-63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中国的5000年历史中,拥有各类文学作品与文献记载等,通常人们把文学分为严肃文学与通俗文学,即文学中的"雅""俗"之分,"雅俗共赏"的理念也在不断影响着读者的审美观。然而无论"雅""俗",两大类别作品都有其特别之处,作者通过不同的描写刻画,表达其本身的思维想法。本文从中国文学作品中的雅俗概念入手,分析雅俗文化的文学特性,阐述文学作品中的雅俗关系与欣赏方法,探究文学作品中雅俗共赏的可能性。

    中国文学作品雅俗共赏俗文化赏析

    朱光潜"人生艺术化"命题

    何米霜
    64-65页
    查看更多>>摘要:朱光潜美学思想以人本主义为其精粹,本文试图通过集中探讨其人本主义美学的一大核心命题,即"人生艺术化"命题当中的具体内涵、思维向度以及价值意义,从而展现出隐藏在其背后的人文主义关怀以及对于理想人格的预设,从中发现朱光潜美学的现实意义和价值所在。

    人生艺术化人文主义朱光潜

    清代宁古塔地域文化形象变迁管窥——以方拱乾父子流贬事件为例

    周乔木邬晓东
    66-68页
    查看更多>>摘要:从地域文化视角看待清初宁古塔流人文学,可知其在汉文学"东渐"龙江的过程中具有文化地理坐标式的开创性意义。而通过对方拱乾《何陋居集·甦庵集》相关文学史实的考察,发现包括方氏父子在内的宁古塔文化流人与关内文人在诗文互动与传播过程中共同建构了宁古塔"苦寒绝域"的文化形象并影响至今,由此逐渐抵消了宁古塔原本可能树立的"龙兴之地""枝鹿之世"和"边塞重镇"的形象。

    宁古塔地域文化流贬文学文化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