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北方文学(中旬刊)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北方文学(中旬刊)
北方文学(中旬刊)

佟堃

月刊

0476-031X

bfwxbjb@163.com

010-81311789、81311786

100043

北京市石景山区体育场南路2号

北方文学(中旬刊)/Journal Northern Literature
查看更多>>《北方文学》杂志1950年创刊,至今已有60多年历史。本刊是由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黑龙江省作家协会主管主办的国家优秀期刊。国内统一刊号:CN 23-1058/I,国际标准刊号:ISSN 0476-031X,邮发代号:14-1,国际代号:M237,黑龙江省一级期刊。  本刊向广大文学理论研究者、科研工作者、文教工作者等,征集文学、理论、文教、文化等各个方面的稿件和学术论文为更好地服务于广大读者,欢迎各位赐稿与订阅,并提出宝贵意见,以便提高我刊办刊质量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新媒体环境下文学作品的传播方式研究

    张锐
    67-68页
    查看更多>>摘要:伴随新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群众精神需求得到极大满足的同时,审美能力较之以往也得到了显著提升,就目前来看"文学作品"作为当代人们的精神食粮,在推动社会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与此同时伴随着数字媒体技术的兴盛和疯长,如何在信息传播多样化环境下确保文学作品传播的有效性,成为了现阶段基层产业机构和相关主管部门的核心发展方向.鉴于此,本文主要基于新媒体信息传播特点,剖析了文学阅读变化,并对文学作品的传播方式进行了深入探讨.

    新媒体时代文学作品信息传播特点传播方式

    "太史公"考辩

    冯霞李敏
    69-70页
    查看更多>>摘要:"太史公"的具体释义历来为人们所争议,有释作尊称和官名等解释.《史记》一篇凡"太史公"一百五十二见,其中多数指司马谈和司马迁.结合《太史公自序》及《报任安书》等材料认为"太史公"实为司马迁对其父司马谈的尊称亦是自称.

    "太史公"考辩尊称自称

    解读《文心雕龙·乐府》——兼论刘勰对俗文学的看法

    肖霄
    71-72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心雕龙》是中国南朝文学理论家刘勰创作的一部文学理论专著.它在学者们的关注下早已成为一门"显学",《文心雕龙》中的《乐府篇》也是众多涉及乐府探讨著作中的翘楚.本文正是通过对《乐府篇》的解读,来探讨刘勰批评秦代以来的乐府创作及其原因,进而探讨刘勰对俗文学的看法.

    刘勰《文心雕龙》乐府俗文学

    "第三代"诗歌论稿——"自我"表现的艺术

    曾兴
    73-76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试图从"第三代"诗人"自我"生成后的诗歌创作入手,通过对一些作品的解读来探讨"第三代"诗人的自我意识是如何通过语言在诗歌中呈现的,又如何通过语言来保持"自我"的本真状态,从而看到"第三代"诗人"自我"的艺术表现,"自我"意识得到了最终确立.

    "第三代"个体生命意识诗歌语言

    元杂剧与大都文化:渊薮与镜鉴

    张裕卓
    77-79页
    查看更多>>摘要:杂剧作为研究元代社会生活的重要史料,对于文学研究和历史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大都是元代的首都和元杂剧的兴起之地,大都的文化与元杂剧的形式、内容、呈现、受众有千丝万缕的关系.笔者对元杂剧与大都文化进行了研究和分析,从民族文化交融、商业文明影响、先锋思想体现、社会矛盾呈现等四个方面进行阐述.

    杂剧大都文化

    从《现代悲剧》看雷蒙·威廉斯的悲剧观

    惠子萱
    80-82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西方"悲剧消亡论"的一片众生喧哗之中,雷蒙·威廉斯以《现代悲剧》一书进行反击,认为悲剧在当代仍然存在.威廉斯认为经验是现实中人们的自我创造,共同经验构成一个时代的情感结构,并与各类文学作品息息相关.现代悲剧更关注悲剧的日常经验性,主人公从英雄神坛走向受难者的自我反抗,悲剧模式发生转换,外延被扩大.而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动态组织关系呈现出一种整体经验,这二者的冲突构成了现代悲剧的张力,使其在传播和接受的同时将单一经验转化为共同经验,创造意义,这在现代悲剧代表作《安娜·卡列尼娜》中得以体现.

    经验情感结构现代悲剧个人与社会

    文学与政治——鲁迅、罗兰·巴特与马克思主义文艺观

    李嘉轩
    83-84页
    查看更多>>摘要:十月革命以后,共产主义事业在全球得到了快速的发展,马克思的理论得到了更多人的认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也在很多国家得到传播和运用.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中国,鲁迅在接受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同时,也为左翼作家联盟提出了许多启发性的意见;在五十年代的法国,罗兰·巴特在阅读马克思和萨特的著作之后,对政治写作做出了很多批评.将二者的文艺观进行对比,发现二者的马克思主义文艺观有很多共通之处.

    鲁迅罗兰·巴特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第三种人萨特

    玉盘珍羞直万钱——关于《红楼梦》中饮食文化的研究

    范旭颖
    85-86页
    查看更多>>摘要:《红楼梦》作为我国四大名著之首,全书以四大家族的繁荣与衰败为背景,描绘了"乌托邦式"的大观园里闺阁千金的生活百态和闲情逸致,讲述了一个封建大家族的兴衰历程.文章之中诸多饮馔的描写十分细腻,给小说增添了不少趣味和内涵,各种美食包罗万象、珍贵奇异、做工精细,食具精美、别出心裁以及药食同源等诸多特点也使我们了解到处在当时社会不同阶层的饮食习俗与饮食状况,为我们研究中国饮食文化提供了不少宝贵的材料,具有重要的价值.

    《红楼梦》饮食文化

    两个可笑可悲的"英雄"——赵子曰与堂吉诃德人物形象比较

    王文英
    87-91页
    查看更多>>摘要:堂吉诃德是塞万提斯塑造的骑士"英雄",赵子曰是老舍笔下热衷于学生运动的新时代"英雄",这两个人物既可笑,又可悲,尽管生活背景大相径庭,但在精神向度上仍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本文从三个方面讨论两人的异同.首先,通过介绍两个人物的身世背景揭示其各自的"英雄"属性.其次,探讨两个人物的荒诞性特质.堂吉诃德试图重振业已式微的骑士道,赵子曰力图在时代浮沉里实现一番作为,同样是严肃而不可亵渎的伟大理想,但两人的实现方式却令人捧腹.喜剧性和悲剧性相反相成,从理想和现实的巨大张力中洞察人物的可悲之处.最后,探讨两个"英雄"理想失落的原因.

    赵子曰堂吉诃德英雄理想荒诞

    父权制异托邦世界中的生态女性——谈《庆余年》中叶轻眉的精神形象

    奚敏洁
    92-93,100页
    查看更多>>摘要:《庆余年》以男性视角展开的对女性启蒙运动的旁观,以细微的人性叙事对女性解放自身的宏大叙事进行了解构与赞美,揭示了隐藏于宏大社会发展规律和阶级斗争之下的男女性别文化所引发的冲突,成功地塑造出一个真正觉醒的生态女性形象.

    生态女性父权制异托邦天使或怪物真正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