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北方文学(中旬刊)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北方文学(中旬刊)
北方文学(中旬刊)

佟堃

月刊

0476-031X

bfwxbjb@163.com

010-81311789、81311786

100043

北京市石景山区体育场南路2号

北方文学(中旬刊)/Journal Northern Literature
查看更多>>《北方文学》杂志1950年创刊,至今已有60多年历史。本刊是由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黑龙江省作家协会主管主办的国家优秀期刊。国内统一刊号:CN 23-1058/I,国际标准刊号:ISSN 0476-031X,邮发代号:14-1,国际代号:M237,黑龙江省一级期刊。  本刊向广大文学理论研究者、科研工作者、文教工作者等,征集文学、理论、文教、文化等各个方面的稿件和学术论文为更好地服务于广大读者,欢迎各位赐稿与订阅,并提出宝贵意见,以便提高我刊办刊质量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张学东小说的"镜像"叙事与复式空间

    于凤艳
    1-3页
    查看更多>>摘要:张学东小说情节冲突非常明显,但这种冲突并不是以一种戏剧化的场面来实现的,而是通过互为镜像的空间构造来完成的。透过文本中的镜像效果,实现对处于"边缘"状态的成长者的关怀和悲悯。在他的文本中,个体与群体、自我与他者、倾诉与失语同时存在,相互交织,从而形成了强烈的叙事效果。

    成长者视角镜像叙事复式空间

    冯至《十四行集》的艺术特点

    阿如那
    4-5页
    查看更多>>摘要:冯至的十四行诗,不仅代表了冯至诗歌创作的新成就,也代表着十四行体在中国的最高水平,是中国十四行诗成熟的标志。探讨冯至《十四行集》的艺术特点,对研究中国现代新诗所受到的西方文学的影响,是具有积极意义的。

    冯至十四行集艺术特点

    阿蕾小说叙事的"女性困境"研究

    蒋丽
    6-8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出生在彝族村寨的乡村女作家阿蕾,她深切感知到了彝族女性的悲剧命运,其作品多体现彝族女性的生存困境,小说中彝族妇女的命运是在传统文化、他者审视、社会视域的注视下,一步一步陷入囹圄。

    阿蕾彝族女性困境

    叙述声音,视角与时间——《红处方》的女性意识

    杨文佩
    9-10页
    查看更多>>摘要:《红处方》作为中国首部从心灵出发,刻画吸毒人员的罪与罚的小说,体现了对男权社会下女性自我价值的探寻,又展现了女性叙述权威和女性意识的觉醒。本文运用女性主义叙事学的理论,对《红处方》的叙述声音,叙述视角和叙述时间进行分析,探寻小说中所体现的女性叙述权威和女性意识,以及女性独特的体验,进而对小说达到更深层次的解析。

    叙述声音叙述视角叙述时间女性主义叙事学

    论祥林嫂的悲剧命运

    黄欣雪
    11-12页
    查看更多>>摘要:祥林嫂的悲剧命运不能简单地被概括为封建礼教吃人的惨剧,事实上,这其中包含了更为复杂的社会文化因素。祥林嫂的活动表现为"从山里来到鲁镇—离开鲁镇回到山里—回到鲁镇",祥林嫂在山里和鲁镇两个区域的不断移动,事实上是从一个文化空间移动到另一个文化空间。对于小说的主要承载空间——崇尚封建礼教的鲁镇来说,提倡民风民俗的山里便是所谓的"他者空间"。在这样的情境下,祥林嫂在两个区域之间的移动就涉及身份认同问题。

    祥林嫂悲剧命运山里他者空间身份认同

    论中国现当代文学创作中民俗文化如何体现

    张子艳
    13-14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我国的传统民俗文化也得到了高度重视。我国有很多行业开始将民俗文化融入自身产业的发展之中。随着近些年国家对民俗文化的重视,民俗文化也逐渐写入到了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之中。作品中加入民俗文化不仅可以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而且还可以让读者进一步了解中国优秀的民俗文化,增加自己的文化素养。本篇文章主要针对民俗文化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创作中的体现,进一步分析了延安文艺对陕西文化的影响,并且提出来了一些自己的看法。

    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民俗文化延安文艺陕西文化

    文学的经典化与中国现代文学史的重构研究

    德央
    15-16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时代不断发展,人们对文学经典的重视力度加强,深入探索其蕴涵的人生意蕴与艺术价值,为读者带来良好的美学精神。基于此,本文从文学的经典化与中国现代文学史的重构背景入手,深入开展分析,明确现阶段其重构的价值,探索文学经典,分析其对重构产生的影响,实现文学经典的传承,以供参考。

    文学经典化中国现代文学史重构

    试析鲁迅作品中女性形象的反抗——以祥林嫂和子君为例

    潘雅轩
    17-18页
    查看更多>>摘要:鲁迅作为二十世纪中国的重要作家,他的作品对中国文学产生了重要影响,而他作品中所塑造的女性形象也都十分经典。他通过对女性形象的刻画,来揭示出女性在旧中国的悲惨命运。本文以祥林嫂和子君为例来浅析鲁迅作品中的女性形象的反抗。

    封建思想祥林嫂子君反抗

    从鲁迅笔下探究五四时期的女性解放——以《祝福》和《伤逝》为例

    游经纬
    19-20页
    查看更多>>摘要:20世纪20年代,即"五四"之后,由于思想的解放,涌现出许多优秀作家,鲁迅是其中极为突出的一个。五四运动之后,他看着革命激情退却,社会又回归常态,对这种现象深感无奈与遗憾,无限的感慨不能坐视不管,他要用自己的方式警醒世人。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鲁迅大量创作,本文探讨的《祝福》与《伤逝》便是有代表性的两篇,本文试图从小说的女性角度出发,对小说不彻底的女性意识进行分析。通过对共同点的研究,浅析鲁迅用女性意识觉醒的假象警示解放的内涵。

    思想解放女性意识五四时期

    张爱玲小说的陌生化效果研究

    久昂拉姆
    21-22页
    查看更多>>摘要:陌生化是一种异于常规的表现手法,能够将对象从正常的感觉领域移出,帮其摆脱习惯性思维的束缚,给读者带来与众不同的感受。为此,本文主要对张爱玲小说的陌生化效果开展探究,先从陌生化与张爱玲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入手,明确其借助陌生化的表现手法,塑造不彻底的人物,并解构传统的人物形象,如被放逐的男性形象、被异化的女性形象。然后从叙事模式、叙事语言两个层面出发,探究了陌生化与张爱玲的小说叙事,以期深入了解张爱玲小说中陌生化技巧的运用,以供参考。

    陌生化不彻底人物叙事模式人物形象张爱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