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北方音乐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北方音乐
北方音乐

李寿华

月刊

1002-767X

HXYYTV@sina.com

0451-86037021

150040

香坊区文府街6-1号

北方音乐/Journal Northern Music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征稿启事

    4页

    纪念拉赫玛尼诺夫诞辰150周年专栏导语

    杨燕迪
    7页

    拉赫玛尼诺夫的"接受史"透视

    杨燕迪
    8-18,68页
    查看更多>>摘要:拉赫玛尼诺夫作为20世纪音乐中的一名"保守派"作曲家,长期以来虽然在演出市场和普通听众中享有盛誉,但在专业音乐圈和学术-批评界却时常遭到贬斥。文章对拉赫玛尼诺夫的接受史状况分四个方面(演出市场与大众接受、学术-批评界的态度、苏联的情况、中国和当前世界的状况)做出概括性梳理和透视性解读,进而思考了拉赫玛尼诺夫接受史所引发的音乐史学方法论启示和相关创作美学问题。

    拉赫玛尼诺夫俄罗斯音乐苏联音乐接受史音乐史学创作美学

    故土、传媒与革新——拉赫玛尼诺夫的三重音乐天地

    康啸
    19-27页
    查看更多>>摘要:毋庸置疑,俄罗斯作曲家拉赫玛尼诺夫是20世纪严肃音乐领域作品最受欢迎的作曲家之一。他在艺术及学术领域所引发的争论与他创作受欢迎的程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俄罗斯、西欧和美国,是作为拉赫玛尼诺夫最为重要的三个艺术栖身地。俄罗斯的文化根基、美国的唱片及电影市场,以及欧洲对于音符革命的思想冲击,共同作用下形成了拉赫玛尼诺夫的音乐世界。文章通过比较拉氏与斯克里亚宾、斯特拉文斯基、普罗科菲耶夫这三位俄罗斯同胞的音乐风格,探究拉氏音乐特质及他在历史中的地位、评价等话题,进而观察20世纪以来西方的政治社会生态。

    拉赫玛尼诺夫俄罗斯文化根脉唱片与电影音乐的革命历史评价

    坚守与回望:拉赫玛尼诺夫《交响舞曲》意蕴解读

    刘禹君
    28-34,137页
    查看更多>>摘要:1917年之后,俄罗斯作曲家拉赫玛尼诺夫旅居海外,其音乐创作明显减少,仅完成六部主要作品,其中的《交响舞曲》是他的"天鹅之歌"。在这部作品中,拉氏呈现出极具辨识度的抒情旋律,还引用自己多部旧作的音乐主题,充分展现了他典型的作曲风格。作品通过"末日经"和《彻夜祈祷》主题的运用,强调了宗教因素在其创作中的核心地位,也深化了这部作品的情感内涵。

    拉赫玛尼诺夫《交响舞曲》"末日经"《彻夜祈祷》

    近年来俄罗斯交响乐团状况之漫笔

    左贞观
    35-40页
    查看更多>>摘要:俄国著名作曲家左贞观先生曾于2003年在我国《人民音乐》杂志发表《俄国的交响乐团》一文。近20年过去,俄国已有很大的变化,作者在此执笔,以自己的所见所闻,记述当今俄国交响乐团的现状、发展状况和存在的问题。

    俄国交响乐团现状发展状况存在的问题

    被湮没的"语言":罗斯拉维茨《三首作品》的音列关系及音高结构

    郭建光
    41-56页
    查看更多>>摘要:俄罗斯作曲家罗斯拉维茨,由于政治因素,其在音乐上所做的探索和成就鲜为人知。他的《三首作品》(1914)是其采用中心音列技术进行创作的早期作品,分别采用三组具有同宗关系的中心音列组织全曲音高。文章基于相关史料背景的基础上,通过对作品整体的音高组织逻辑关系及结构布局的研究,旨在解读中心音列的结构力和凝聚力及其在作品中的具体运用,并揭示此技术在音高组织发展进程中承前启后的深远意义。

    尼古拉·安德烈耶维奇·罗斯拉维茨(NikolaiAndreevichRoslavets1881-1944)《三首作品》中心音列音高结构移位

    宁夏贺兰山乐舞岩画的历史文化解读

    王军
    57-68页
    查看更多>>摘要:宁夏贺兰岩画闻名世界,其丰富的乐舞岩画为音乐史研究者们所罕见,很有音乐史学研究价值。文章作者在借鉴相关研究成果基础上,对其岩画中的音乐做尝试性研究后认为:贺兰山乐舞岩画是史前该地区游牧民族真实生活写照,鲜明的民族个性兼具史前音乐文明的共性特征;它们与中原史前文明联系密切,是多民族音乐文化交流、互鉴的结果。

    宁夏贺兰山乐舞岩画史前音乐文明

    从印度到敦煌:乾闼婆与紧那罗图像衍变研究

    梁振中夏滟洲
    69-81页
    查看更多>>摘要:飞天的主要形象是乾闼婆与紧那罗,来自古印度神话传说,一般出现在佛塔上方,为天龙八部之两部,又称乐舞神,多见于石窟寺佛教造像。早期印度石窟造像中,二神形象经历了犍陀罗、秣菟罗等风格变化,性别差异明显。到敦煌隋代壁画中,所见二神形象吸取了羽人、百戏、杂技、伎乐表演等大量本土文化元素,不仅图样上与印度相去甚远,还表现为二神合体、无法分辨的形象,堪称由"像"至"象"的改变,反映了佛教华化所经历的变化轨迹。

    乾闼婆和紧那罗飞天印度敦煌衍变

    中国近代"音乐书评"研究

    陈永
    82-90页
    查看更多>>摘要:书评,是现代学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图书的出版宣传和学术价值评估的双重作用。中国近代的音乐书评,发端于民国初年的图书简介,学术性的音乐书评产生在新文化运动时期,至1949年,累计产生了约130余篇"音乐书评"。中国近代音乐书评的主要类别有四:1。音乐图书的介绍与简评;2。音乐图书的学术性书评;3。音乐著述的他人序跋;4。外国音乐著述的译介和评论。中国近代音乐书评的学术价值在于:1。作为音乐图书的"次级文本",可用于中国近代音乐史事的补正和纠偏;2。作为音乐学术语言,书评是近代音乐学术价值评估的言说媒介;3。音乐书评中的音乐思想和批判精神,具有接通古今的思想史价值。

    中国近代音乐书评次级文本音乐思想价值